图为视联网技术展示。记者 张汉青 摄
在当前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新经济新业务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市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更加突出,“管”已经成为“放管服”改革的薄弱环节。在此形势下,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国家“互联网+监管”平台预计在9月末应势上线。
记者近日获悉,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创新的视联网技术,担当“互联网+监管”排头兵,经过全面调研、反复梳理和深入总结近三年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视联网技术的“互联网+监管”非现场监管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民化,为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互联网+监管”与“远程代办双管齐下
据了解,非现场监管系统是按照整体统筹规划、局部分级建设的原则,以视频技术为抓手,汇聚重点领域监管资源,实现以监管带动政府服务规范化。
非现场监管系统将视频监管资源、物联网监管资源、远程大屏监管资源纳入其中,在一个系统中实现非现场监管展示,纵横贯通连接各级各类涉及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单位,联通各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时向基层(市、县)延展,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互联网+监管”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即将建成运行,同时要全力推进全国“互联网+监管”系统体系建设,强化对地方和部门监管工作的监督,实现对监管的“监管”。在了解远程代办业务后,这位负责人指出,远程代办业务打通了基层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对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多措并举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各级政府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电子政务平台。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大部分项目都是由各个部门分别主导建设的,这些部门基本都是按照本部门需要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对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考虑不足,再加上政府体制中广泛存在的条块管理模式,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
这项基于视联网技术的非现场监管系统,从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条块管理模式的弊端,通过对接各部委以及省市已有视频监管资源,建设共享共用的视频监管平台;无缝对接各部委以及省市已有物联网监管资源,将噪声监测、污染气体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数据进行非现场监管可视化展示;对各部委以及省市已有监管大屏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一屏通览”远程大屏监管手段,将各级各类非现场监管资源归集在一个屏幕上,再加上其他多个措施,实现了电子政务信息的有效共享,为政务服务的精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表示,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相差极大,这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降低了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成为阻碍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瓶颈。所以,通过建设非现场监管系统,多措并举将分割的信息资源进行重点汇聚,深度应用于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民政、住房城乡建设、海关等重点领域,不仅提升了监管水平,还提高了政府社会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一屏通览”实现多层面协作沟通
记者了解到,非现场监管系统将监控视频、物联网信息、地理信息、各部门各类监管业务系统和软件界面等多种关键业务功能整合到一套系统平台上,实现音视频资源的高效整合、现场情况的可视化管理和纵向横向协同工作的系统性支撑。
通过视联网技术的“一屏通览”,可以将远端基层的监管电脑画面同步在监管中心,同时通过双向的高清视频通信能力让双方可以协同沟通,监管部门可实时、全面地掌握现场事态,提供高效沟通,提高会商协作能力,有效提升部门间横向、纵向一体化联动协作,打破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作沟通的壁垒,使政务服务更加便利化。
业内认为,非现场监管系统,既能够解决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服务不便捷、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的难点,又能够多措并举实现高效、智能、协同、全方位的事中事后监管,是各地区各部门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监管质量和信息化建设能力的上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