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角兽交互式健身品牌Peloton上市已有1个月,10月24日,开盘价为21.24美元,上市后表现不如预期,Peloton首席执行官John Fol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这样的表现也“有些失望”,但还是对公司前景充满信心。
市场寒冬,人们充满焦虑,市场也处于紧张状态,但正因为寒冬的来临,才让真正有机会的企业脱颖而出。
团操工作室超级猩猩在今年2月,完成3.6亿元D轮融资,目前运营状况良好。加拿大运动品牌Lululemon,于今年7月,在芝加哥开设了健身房,在过去的一年里股价上涨了44%。从数据上来看,2018年成了瑜伽服品牌lululemon2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智能体育赛道持续被投资人关注,随着国人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健身支出呈显著增长,我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39.3%。
不过,传统健身行业存在着各种问题,早已不能满足现在日益增加的用户需求,大家都在等待一个“中国的Peloton”崛起。
但是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存在着巨大差异,照搬Peloton模式在中国其实很难获得成功。首先,中美健身人群的习惯差异极大,美国天然的“健身基因”决定了渗透率远远大于中国;其次,用户需求也不同,美国人的健身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中国90%以上用户的运动目的都是减肥;最后,对知识付费,中国用户近些年才逐渐开始被培养习惯,但美国用户对知识付费早已养成了习惯。
那么中国市场真的很难出现智能运动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中国不仅可以做出“符合国情的Peloton”,在这个巨大的市场,还有很大机会产生超越Peloton的中国企业。
Peloton的成功模式,主要在于制作精良、极具审美的硬件,搭配全球顶尖教练,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的课程内容。这样的模式为Peloton带来140万线上订阅会员和每年9.11亿美元的总收入。
中国其实有很多家已经开始对家庭运动健身场景进行探索。
SPAX,在今年3月,完成了400万美元Pre-A轮融资。SPAX和 Peloton不同的是,SPAX不做硬件产品,只提供健身内容,和订阅服务。Keep去年发售了跑步机,今年又在CES上发布了单车,也被认为是在对标Peloton。小乔科技2019年对外公布自己新一轮战略,从硬件公司到科技公司,也表明了要做中国Peloton的决心。
健身是一件枯燥,反人性的事情,这是大家都有的共识。自律可以给“自律的人”自由,但更多的“不自律”的人,需要用好的体验、激励、竞技等等来帮助他在运动中找到乐趣。
这就是为什么,不是所有教练都能成为美国明星健身房SOULCYCLE的教练的原因,SOULCYCLE把招聘会变成“试镜会”,才造就了“单节课程售价高达35美元,课程质量几乎到达了业内最高的标准。”这样的成就。超级猩猩的创始人跳跳也坦言,影响他们开店速度的并不是资金、选址等因素,而是他们对明星教练的招募和培养。
传统的健身房或运动器械产品都是“一次性”产品。用户交完钱,与之产生的联系就开始逐渐减少。而现阶段,“活跃度”、“复购率”、“用户粘性”等这样的互联网数据告诉我们,这才是公司做大的关键指标。
在与小乔科技创始人的聊天中得知,小乔跑步机和单车,通过提供内容服务,正在摆脱“好看的晾衣架”的命运。他们从2018年开始深耕内容制造,在招聘教练时建立了一套独有的考核标准,从颜值、专业度、镜头感、互动效果、教练类型配,等多方面对教练候选人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搭建了专业的直播间、摄影棚、导播间,甚至专门为教练聘请了一对一的化妆师,力求将运动直播课程做到极致。在运动中,通过与教练的互动,与同伴的比拼等用户体验设计,让用户真正享受到“沉浸式运动体验”的乐趣,缓解用户在运动中的枯燥感。大大的提高了小乔跑步机和单车的用户粘性。
除了内容的吸引,硬件也存在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跟着教练,每转动一次阻力旋钮,每次调整把位,都是与用户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硬件便是实实在在的“肉身”,硬件是做好这一切的基础。
一个公司或许很有机会成为很好的内容产出方,但即便是有充裕的资金,找到了懂行的人,也没有人敢轻易的承诺自己可以做出成功的硬件。供应链系统,成本把控,销售渠道,这些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坑,不亲自走过一遭,各中滋味很难体会。
这也是为什么像Keep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做硬件难以起量的原因。反观在智能跑步机和单车领域排名前三的小乔科技,则早已建立了一套竞争对手一年内难以撼动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来看,通过几年的沉淀,对供应链的把控和对内容的发力,小乔科技是最有机会在这个寒冬脱颖而出的中国企业。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因5G而产生的“内容+”,智能体育领域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和洗牌,我与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注:文/金错刀,公众号:金错刀,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