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文丨付一夫
中国大妈又上热搜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黄金,而是股票。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阿姨前往国信证券大连金马路营业部办理业务,因常年在国外已经忘记密码,如今前来销户,赫然发现自己在2008年花5万多元购买的一只股票,当前账户市值已经达到500多万元!随后国信证券有工作人员回应表示,确有客户13年时间赚了100倍。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表示,这一投资业绩足以媲美巴菲特了,而大妈的操作同样与“股神”如出一辙:巴菲特正是在1988年低价买入可口可乐并持有了10年,才得到了10倍的巨大收益。不经意间,大妈居然在A股上演了一出完美的价值投资戏码,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更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大妈只是运气好,根本算不得是什么价值投资;还有人干脆觉得,巴菲特那一套理论和方法只是在美股才适用,拿到A股市场上却未必行得通,像大妈这种例子更是可遇不可求。
价值投资在A股究竟好不好使?我想在本文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早些年,某知名投资人曾提到过一个观点:巴菲特、索罗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过去几十年都待在美国,倘若在日本或者欧洲,他们可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此言似乎有一定道理。纵观历史数据,除了个别年份的股灾之外,美国股市指数整体上展现出良好的稳步上涨态势;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至今,道琼斯工业指数从8000多点涨到34000点,涨幅高达300%,纳斯达克指数也从1500多点涨至14000多点,涨幅超过800%(见下图)。
相比之下,我国的A股市场几乎从来都没有表现出长牛的特征,即便出现过两次大牛市,其高点也是越来越低,2007年牛市高点为6124点,2015年则为5178点。近两年,上证指数始终在2500~3500点区间徘徊,与10年前相差无几,而且也并没有出现牛市到来的征兆(见下图)。考虑到我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飞速增长,上证指数的走势显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
正因上述种种,在很多人眼中,A股更像是一个投机市场,依靠公司业绩增长来获得回报、讲求低价买入并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在这里很难奏效,而本文开篇提到的大妈案例,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运气爆棚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上证指数之所以没能表现出像美股那样确定的高成长性,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内在原因。
一则,编制方法致使上证指数“失真”。
长期以来,上证指数采用的都是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计算时是以总股本为权重,不过却是以流通股本的市价作为股价,这种编制方法显然是有缺陷的,无法真正反映市场结构。尤其是考虑到在沪市上市的很多公司,都具有鲜明的国有色彩,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神华等等,其特点在于总股本和总市值较大,但自由流通股本却较少,致使自由流通市值远远小于总市值,再叠加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拖累了这些公司的业绩,继而导致股价持续低迷不振。而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无形之中放大了这类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最终使得指数表现不佳。
二则,多股本公司的历史估值过高。
从历史上看,不少大型国有企业都是选择在牛市阶段登陆沪市,例如中国石油、中国铝业都是2007年在A股上市,当时正值市场情绪高度亢奋的状态,往往会赋予新上市的公司更高的估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泡沫。然而,这些国有企业同时还具备极强的周期属性,一旦过了高盈利位置便步入下行区间,很多公司需要用很多年的时间去消化此前的估值泡沫,与之相伴的便是股价的一路下跌,甚至再也难以回到之前的股价水平,如此便拖累了上证指数的增长。
此外,上证指数成长性不足的背后,还包括A股市场建立时间相对较短、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理性和耐心的散户较多等原因,而这些理由都不能佐证“价值投资在A股不适用”的命题。
其实,如果剔除2007年牛市对于上证指数的干扰,我们会发现价值投资在A股同样适用。
西南证券研究所做过一个测算:选取2013年以前在沪市上市的930多家公司作为样本,考察它们在2013~2018年期间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到的是,这些公司的归母净利润由2013年的1.93万亿元增至2018年的2.84万亿元,增幅为47.2%,而同期这些公司的市值也从1.81万亿规模增长至2.87万亿,增幅为58.6%,与归母净利润增幅相当。
这便反映出,长期来看,上证指数中的公司也可以表现出业绩与市值共同增长的属性,刚好是价值投资的重要特征。此外,历史包袱相对较轻的创业板指数与上证50指数也正在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不仅如此,那些消费升级概念下崛起的优质白马龙头股,近些年业绩和涨势也是非常可观。如果从13年前,本文开篇那位大妈买入股票的时间算起,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股都展现出极其强大的增长势头。例如,13年间长春高新和东方雨虹分别涨了121倍和96.8倍,通策医疗、三安光电、山西汾酒、片仔癀、隆基股份等也都涨了40~80倍不等,其业绩更是备受市场认可,这些个股都是非常好的价值投资标的——而那位大妈买入的,正是涨幅排名第一的长春高新。
事实上,对于“价值投资在A股是否适用”这一问题,巴菲特早在2015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就已公开回应过,“股神”给出的答案是:
“投资理念不分国界,原则是关注业务。”
言下之意,价值投资适用于任何国家的股市,能否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关键是要选对公司,“要与伟大的公司为伍”。巴菲特还说过:“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年轻,这导致市场更多的受投机的影响,而这可能给价值投资创造机会。”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亦称,中国股市更应使用价值投资而不是投机,价值投资不会过时。
在实践中,巴菲特也并非只是一味地选择美股上市公司,中国的企业他亦曾大笔买入。典型案例便是2002年和2003年,巴菲特斥资4.88亿美元买入中国石油1.3%的股权,并于2007年将其出售,大赚了36亿美元,收益高达7倍,获得了巨大成功。
巴菲特的经历恰恰能够证明,运用价值投资理念投资美股之外的公司,同样是可以赚到钱的,任何市场都拥有好的投资标的。至于那些亏损的人,恐怕还真不能甩锅给市场,他们或许更该反思一下,自己在选股、择时过程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前后,A股的法制化建设进程明显提速,监管层开始收紧再融资政策,加快IPO发行进程,中小盘公司的外延并购预期减弱,壳价值大幅度降低,价值投资的土壤日渐形成;同时,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实施,A股市场迎来了新的投资者和新的投资理念,普通投资者也有机会配置港股中较低估值的股票,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巩固了人们的价值投资意识,估值与业绩相匹配的企业正越来越受重视。
一言以蔽之,A股的成熟化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会有更多极具投资价值的蓝筹股和龙头股脱颖而出,而价值投资也将大有用武之地,前景可期。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们应该认清价值投资的两大误区:
其一,价值投资并不完全等同于长期持有。
价值投资,一般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持股,才能迎来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的时刻,继而股价一路攀升,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然而,长期持有却未必是价值投资,比如投资者买入股票后因股价下跌而被套牢的被动持股,抑或是投资者在获利之后未能及时退出而导致收益缩水,这些都是因为对于公司基本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判断。
仍以巴菲特为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习惯于长期持有他认为有价值的公司股份,很多持仓都长达二三十年,他也信誓旦旦地说过:“如果这家公司你不想持有十年,那你一分钟也不要持有。”然而在投资中石油过程中,他2002年和2003年买入,2007年就全部抛光了,前后不过四五年时间。对此,巴菲特解释道:
“石油的利润主要依赖于油价,如果石油在30美元/桶的时候,我们很乐观,如果到了75美元/桶,我不是说它就要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现在,石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75美元/桶,所以要出售。”
简单几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价值投资思想:价值投资的本质在于价值,投资品蕴藏价值时买入,价值兑现时及时出售,而非过分追求长期持有,这恰恰是很多崇尚价值投资的人们容易忽视的地方。
其二,警惕“价值陷阱”。
价格终将向价值回归,这是价值投资能够成立的最底层基础。然而,很多人本以为买到了足够便宜的股票,入手后却发现价格还在持续下跌,并没有出现价值回归的情形。更有甚者,很多人没有及时止损,仍在盲目地坚定持有,结果却“坚守了不该坚守的”,到头来只能是蒙受巨大亏损。
这便是所谓的“价值陷阱”,即投资者买入了表面上估值很便宜,但实际上却很昂贵的股票;这样的公司,无论股价多吸引人也是万万不应该买入的,只因股价常常是不涨反跌,而且越跌越惨,收益自然无从谈起。
至于什么样的公司可能会陷入“价值陷阱”,又该如何去规避,我在《你买的股票,为啥老是不涨反跌,而且越跌越狠?》一文中已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展望未来,当“房住不炒”日渐深入人心,房价不再无休止地上涨,而银行理财也渐渐不再保本之时,股市正在成为引领财富增长新的火车头,潜力无限。只要肯下功夫潜心修炼,用心钻研,相信你也能像那位大妈押中长春高新一样,在A股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十倍百倍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