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白嗤时间,作者 | 张自炯
多域共生,明星IP,数字赋能等正在构建一个多产业连通,融合共生的粉丝经济生态。
据工信部发布的《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泛娱乐核心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多产业联动的泛娱乐生态体系日渐成型。
同时,大数据、AI、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了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和沉浸式体验。不管是从资本、创业、还是品牌营销角度分析,泛娱乐都将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趋势存在。
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往往被冠以“风口”的概念。于是,待百舸争流,资本争相入局,便形成了真正的时代风口。
2011年,腾讯提出“泛娱乐”的概念,积极构建泛娱乐生态,即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
泛娱乐化概念从诞生之日起,便以生态的模式,展现出它强大的行业渗透力和多域共生性。打造明星IP,成为大家扮演各自角色,讲自家故事的方向指引。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的IP输出,也已踏上探索创新与加速奔跑的赛道。
与此同时,行业仍处于无序的探索期。所以笔者认为:行业自律、内容监管将是泛娱乐行业避开野蛮生长,形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IP的粉丝黏着度,相对其他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周期。优秀IP融合了更长的产业链条和相关资源。
当下,随着腾讯、阿里、百度、小米、华谊、360等国内企业巨头,纷纷将“泛娱乐”作为公司战略大力推进,“泛娱乐”一度被业界公认为“互联网发展八大趋势之一”。
而泛娱乐产业的兴起,在移动互联时代,促就了跨场景、跨平台品牌营销的娱乐化趋势。泛娱乐化的红利,吸引了不同行业融合共生式的布局。
对于明星品牌打造的执着,成为企业尝试构建自身IP的动力之源。
于是,生态内展开了一场围绕游戏、动漫、影视、短视频、直播、文学、音乐等多种文化艺术领域的泛娱乐创业。尤其是直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泛娱乐互联网文化。
其实,从产业的生态链上去看泛娱乐化的兴起,就会察觉到它的客观性:
首先,在政策环境上,监管张弛有度。相关企业在政策的监管下,形成了自律、合规的良好经营能力。大大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但企业及相关机构内容上的自律,依然存在较大空间。而这似乎并未妨碍泛娱乐行业的急速发展。
用户层面,艾媒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已突破9亿人。较2019年增长7.1%。分析者认为,随着图片社交、声音社交、视频社交等产品形态的创新以及革新,移动社交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用户渗透率稳步增长,且下沉增量明显。
技术方面,移动互联、5G、大数据、AI和大屏终端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且在技术的推动下,泛娱乐生态内的业务模式衍生,变得更加的高效。
正是因为有了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用户基数的支撑,中国泛娱乐的生态便有了源源不断的资本加码。使得泛娱乐生态内的企业,有了快速成长和资本增值的途径与底气。
在国内泛娱乐生态整合下,本文将结合“直播”与“动漫”业,着重分析中国企业及传统文化IP于泛娱乐生态机遇期的红利探索。
在谈及方兴未艾的直播与动漫产业之前,我们讲一下VR(虚拟现实)在国内的发展故事。
VR(虚拟现实)自脱胎以后,从概念到应用到技术,持续引入国内。但在国内的落地,一直处于匍匐前行的探索期。
而当前,这种新技术,新体验的泛娱乐视觉体验应用,随着5G,移动终端,尤其是多样化VR落地场景的到来,使得VR的普及迎来了阶段性曙光。
无论是使用人群,还是VR影视制作的流程,5G及物联网终端设备,让VR产业参与新经济时代生活的脚步,不断加快。
在泛娱乐时代,巨大的VR产业红利在形成。但当前,真正的能率先挖掘行业金矿的,还在于面向企业级市场的VR硬件和配套应用。
2015年我负责某行业头部VR设备企业品牌工作,如今该企业业务已经转向企业级。以及为某些产业的VR体验,做设备和系统的赋能。可以说,在深耕VR行业多年的基础上,企业及时、成功实现了战略的转型。最终有了好看的盈利数据,且得以IPO,成功上市。
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在以直播、短视频为代表商业模式上,形成了可以抗衡疫情“黑天鹅”的强大定力。与此同时,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迫使企业业务向线上转移。
这触发了中国MCN上下游产业链的加速融合。
就直播来说,在疫情之下,众多的直播场景短期内被激活。疫情恰成为B、C端,公、私域直播热潮兴起的引爆点。与此同时,长、短视频的用户量也因此攀升。
在公域流量平台的企业直播,企业通过推广资源的投放,即可获得更为精准的用户群体,又可把它们转为自己的私域流量。但面对众多的品牌,企业难免要担负用户流失和成本的增加。且公域的平台直播,对于企业而言,较难形成品牌效应。
而企业搭建起自己的私域直播阵地后,通过多渠道引流,开发主题单一而内容元素丰富的Minisite网页,便可以打通企业线上线下的流量池。实现社交裂变,同时强化企业品牌力,获取更为精准、立体的用户画像和营销策略——从而获得闭环的流量转化。
据艾媒数据显示,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在线直播业市场规模在2020年突破万亿。同时,直播在国内也呈现出了空间的下沉与场景的纵深发展态势。
如果把庞大的用户群体与行业、应用场景结合分析的话,仅在线直播业,就可以细分出秀场直播、电商直播、旅游直播、游戏直播、财经直播及电视、活动、自制节目直播等。
但大浪淘沙的法则依然存在。直播平台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推荐能力,来保持用户的留存率。
目前,国内MCN机构,在广告营销和内容电商模式等商业盈利逻辑上,面对内容同质化、版权保护、变现形式、孵化机制及舆情管控的发展挑战,都有居多的险滩去抢渡。
另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在2020年的峰值已突破4亿人。而Z世代的兴起,使得网民的高活跃度和泛娱乐行业的强用户黏性,变得更为现实,甚至超出想象。
基于此,以动漫为代表的产业,在国内形成了以文、图、长短视频为主,却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兼具娱乐性、艺术性、商业性的行业模式。动漫业成为泛娱乐时代的香饽饽。
尤其以优质动漫内容为基点的IP衍生,成为了动漫行业最惹眼的盈利模式,且受到以二次元为主体的Z世代们的热情欢迎。他们沉浸在被架空的梦想世界里,并从中汲取属于他们生活的精神营养。
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等具有强大动漫产业链和创作能力的国家,中国的动漫行业正处于加速追赶期。中国动漫的内容创作者和用户对象,在国内经济新常态,新环境中,兼具庞大的数字基数和活跃的生命力。
纵观近些年的国漫IP,无论是《大圣归来》对传统文化的再演绎,还是备受追捧的《大鱼海棠》,都在口碑之上,形成了强大的IP衍生力。2019年贺岁档的《流浪地球》,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国产IP的极大热情。
据普华永道,世界银行等的最新数据,后疫情下的全球泛娱乐行业规模和收入增长,将呈现出波浪型复苏态势。
在日渐成熟的产业环境驱动下,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的动漫IP孵化,正呈现出泛娱乐化、国际化和生态融合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出海,成为国产动漫提升内容质量,优化盈利模式征途中,亟待突破的巷道。
不过,出海需要遵守全球化的语境。比如产品形式的多样性,文化习俗的全球化,内容合规性等要求,以此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海外输出,与更多市场潜力的挖掘。正是这种出海的期望和合规性的壁垒,使得中国IP有了更加积极的进取之心。
泛娱乐化时代的生态,在进行产业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竭力向趣味性和丰富性妥协的趋势。同时,内容在品质化的基础上,IP化趋势更加明显。娱乐化需求日增。而娱乐化又呈现出数字化,这是泛娱乐时代的显著特征。
但笔者认为,大众娱乐一定有其不可逾越的红线存在。泛娱乐化也需要遵循审美的标准,才会获得广泛的认可。丧失审美的娱乐表达,同时也就丧失生存的活力。而作为企业、产业意义上的泛娱乐,更需要规避“伪语境”之下的激情,着力探求IP的价值,与明确的变现渠道。
总之,我们有理由认为,后疫情时代,泛娱乐市场的增长将更为显著。不管是从资本、创业、还是企业品牌营销角度分析,泛娱乐都将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趋势存在。
在正确的监管护航下,泛娱乐有望迎来传统文化IP自我能量释放,实现海外输出的窗口期机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