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第一新声,作者丨不做闲鱼,编辑丨田艳红
十年一瞬间,工业大变迁。
伴随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各国泛工业也开始新一轮变革浪潮。其中,随着“新基建”的到来,中国的工业数字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第一新声在“数字中国”工业数字化细分领域,调研了多家公司和投资机构发现,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预计3~5年内,工业数字化领域将会出现独角兽。
如今工业数字化领域新势力都有哪些,又将如何推动工业的发展,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曾说过,我们可以从物理系统里把数据采集起来做结合,就是把采集到的各种数据,无论是物联网还是IT的数据,做成数据模型。把传统的工业知识和新技术进行结合之后,就构成了一个新的方法论。通过经济描述、诊断、洞察、预测、优化,就形成了从设备到系统,到车间到企业,到产业链价值优化的过程,这是工业互联网基本的要义,也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法论。
换句话说,工业互联网的推进,也将加速工业领域的数字化。
纵观全球,已经逐鹿布局工业互联网,目前呈现欧美亚太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虽然欧美市场在规模上占据主要份额,但亚太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逼近北美、欧洲传统主力市场。
根据 CCID 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为8465.6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为 8948 亿美元,到 2022 年预将首次突破 1 万亿美元,未来 2020-2025 年保持 6%的年化复合增长。
数据来源:CCID 制图:第一新声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在市场总体规模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为1.42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 55.7%。其中,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为 4386 亿元、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规模为98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0.1%和 95.7%。预计 2020 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约为 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为 47.9%,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约为 6520 亿元,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约为 2.49 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庞大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广阔市场。面对机遇,嗅觉敏锐的产业和资本早已跑步入场。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投融资报告(2019 年)》,2019 年累计追踪到非上市相关企业678家,共发生风险投资事件累计 732 件,其中非上市头部企业融资规模突破百亿。另一方面,多地新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投基金,共计近10支,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地。
自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之后,各地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在新基建、两化融合趋势下,2020 年工业互联网融资规模及数量创新高,预计在 2021 年工业互联网项目将持续火热。
据计世研究院统计,2020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共计发生135起融资事件,融资总规模达200亿元,约为2019年融资规模的3倍。其中,欧冶云商、树根互联、全应科技、长扬科技、黑湖科技等企业获得融资规模均超过或接近亿元。包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GGV纪源资本、光速中国、小苗朗程、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投资机构。
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向第一新声表示,国外工业数字化的巨头如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达索、美国PTC,早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就已经是巨头,在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信息化方面,发达国家比中国领先几十年,所以在工业数字化的浪潮来临之前,发达国家的大厂在工业软件、工业信息采集的工具,包括所积累的数据等,都相比创业公司有更多的优势。但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和程度不同,正因为中国在工业2.0和3.0阶段做的不够好,给创业公司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挑战是工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不好,所以做工业数字化就很难快速爆发,但这也正好给创业公司带来机会,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其认为,国内工业数字化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一是与金融、互联网或者To C等领域相比,工业的数字化基础比较薄弱;二是尽管过去几年有不少的创业公司进入工业领域进行数字化,但到目前为止,整个工业互联网领域还未出现独角兽,相比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在早期状态。预计3~5年内,市场会跑出一些独角兽
“我更喜欢针对某个业务场景或领域有非常深入的行业洞见,产品体系与市场高度差异化,并且能够给客户持续创造巨量价值的创业公司。”方正浩说道。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江澜告诉第一新声,今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速度更快了,一方面是去年疫情的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内生育率下降,导致工人难招、工资上涨,企业成本上升,促使企业主希望逐步降低对人的依赖。多方因素让企业主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性。用系统高效的管理工厂,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甚至未来建立无人车间,这是大势所趋。工厂变得更加开放了,这给创业公司很多机会。
“在政府的推动下,包括创业公司、传统工业巨头等工业互联网平台,陆陆续续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未来的三年是中国工业数字化发展非常好的一个拐点。”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王国栋向第一新声说道。
埃睿迪技术负责人王明有着不谋而合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现在进入工业4.0的初期,很多企业开始应用工业数字化的产品或者理念。全球工业数字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处于一个产业格局未定,规模扩张的窗口期,但是还没有霸主占据高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国际上像西门子、罗克韦尔、施耐德等在工业数字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技术实践都做得早,市场占有率较高。他们有完备的工业软件和完善的研发机制,并且研发投入金额大,这方面比我们国内有优势,但这些只是一时,中国正在追赶,最近几年国家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比较大,10年内能把与国外的工业数字化差距缩短甚至超越。”埃睿迪技术负责人王明说道。
“中国其实是在产业链上做分工,产品的设计研发是别人做,中国的工厂只是把产能的服务能力卖给对方。工厂同时服务多个客户,客户的需求又随着市场的变化,国际政策的变化在快速调整中,那么我国工厂对于生产资源的调整、动态的组织、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力反而要求更高。我认为应该把这个特点放大,现在市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少量多样化,反而能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如何把优势在工业数字化里沉淀,是我们要抓住的机会,否则只是一味的追赶。”宾通智能CEO龚超慧向第一新声说道。
除了市场和资本的加持,工业数字化自然也离不开国内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工业互联网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了包括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构建标识解析体系等 10 大任务类别 54 项具体举措。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三次提到工业互联网,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此外,在产业链部署方面,三大运营商都在 5G+工业互联网上进行积极部署,全产业链包括设备商、软件商、互联网平台、工业企业等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在各方倡导和推动下,国内的工业互联网稳步发展,工业数字化也随之风起云涌,高潮迭起。
目前,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涉及多个领域的企业,包括将原有的解决方案向工业领域延伸的传统 IT 企业、提供工业解决方案的运营商和通信设备提供商、提供工业互联网基础平台支撑的互联网巨头、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传统工业设备厂商、研发低功耗互联网芯片的芯片企业等。
其中,产业链上游主要是提供平台所需要的智能硬件设备和软件的设备提供商,云计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采集与集成、边缘计算五类专业技术型企业为平台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工业级芯片、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服务器等等。
产业链中游为互联网平台,根据架构可以分为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作为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基础,边缘层主要负责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平台层主要解决的是数据存储和云计算,如服务器、存储器等。应用层主要是各种场景应用型方案,如工业 APP 等。
产业链下游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工业企业,垂直领域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通过应用部署与创新不断为平台注入新的价值。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全产业链的协同,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将会越来越多,逐渐向产业链应用方向发展,发展前景可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3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会突破万亿,达 1.076 万亿元,产业前景乐观。
制图:第一新声
在工业互联网赛道中,除了施耐德电气、西门子、海尔等这些硬件设备出身的重磅玩家,还有不少从云端延伸下来的厂商,比如阿里云、华为云等。
阿里云的工业互联网版图包括ET工业大脑、supET、飞龙、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主要是打造工业数字化服务的「淘宝网」;华为云工业互联网以华为云EI作为他的核心利器,将自家的FusionPlant平台定位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黑土地” 。
与传统制造业巨头相比,当前科技巨头们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渗透更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层,更为关键的平台层目前仍是传统制造业巨头把持的天下。例如三一重工旗下的树根互联,是国内目前重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方,而海尔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已经上线并提供服务,是国内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目前,科技巨头们的优势在于数据分析及服务上,但对于产业本身的理解不够;而对于传统制造业巨头而言,其优势在于理解产业,但在技术迭代、团队构建等方面可能劣于科技巨头。因此,双方此前都有合作的意向,比如腾讯云与树根互联联合推出了“根云”,阿里云与徐工共同搭建“徐工工业云”等。
不过,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链条繁杂,并非只是巨头的游戏,即使通用型平台被巨头把持着,但在诸多细分领域仍存在着掘金机会。无论是深耕某一环节,还是专注某一领域,都已经有创业公司出来。
例如,成立于2016年的黑湖科技,专注打造利用数据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制造协同SaaS软件,通过数据聚合、精准的数据分发、实时的数据协同,打破生产管理和供应链协作中的“信息孤岛”, 优化生产、质量、物料、设备全流程,提高生产柔性、缩短交付周期、优化物流效率,帮助工厂由“设计定义制造”向“需求定义制造”转型。
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肖哲向第一新声表示:“制造行业的高频场景绝对不是谈商务合作、销售等,而是在生产过程的管理。所以我们切入高频场景,基于它的生产过程管理,从一个厂间的协同做到工厂的协同,再到供应链协同。”
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王国栋指出,工业领域有个主旋律,中国仍然还在经历由机器大生产不断替代个体手工或简单机器生产的过程,体现在专业化和产业化分工,尤其是分工和协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黑湖科技从协作切入,符合产业的大趋势。
锱云科技是一家针对离散制造业(汽车零配件、3C、半导体等行业)提供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公司通过网关硬件抓取企业的生产环节及管理环节实时真实有效的数据,汇聚到锱云的数据湖平台,并对其加以处理,为企业的设备运行管理、故障预警、次品分析、产能堵塞诊断等环节提供数字化赋能,帮助企业提升良率和产能利用率等,实现降本升效。”锱云科技创始人张澄宇向第一新声说道。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离散制造产能供给端,工业物联网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产业链全球协同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工业又十分强调专业属性,所以细分行业平台会是未来制造业产能共享的重要方向。”张澄宇介绍,对于大型头部KA客户,锱云科技提供数字化工厂交钥匙解决方案。面对SMB中小微企业则是其提供标准产品,聚焦于一套数据,锱云科技打通了制造与金融创新,制造与数字化交付,制造与产能出海等多种应用场景。
张澄宇指出,目前国内做数据采集的公司很多,但是有能力做到连接1000台甚至1万台以上设备的公司,在全中国凤毛麟角,锱云科技是唯一一家单工厂体量连接到1万台设备的工业互联网公司。
制造过程数据的提取挖掘,已成为当前智能制造迈上新台阶的关键。
宾通智能是一家以智能算法为核心,提供柔性制造与智慧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产品主要包括BAPS智能排程系统、BFMS多机调度系统、BANS单机控制系统、BSLAM自主导航定位系统。
宾通智能CEO龚超慧表示,工业很大的诉求是如何把所有的生产环节,通过一个信息化系统数据打通,解除信息孤岛,保证生产中不同部门、不同位置、不同工种的人能够快速交换数据、响应协同,共同做出一种有效率的生产。从而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之间不断层,当生产计划调整时,执行过程中自动化又能做好落地的闭环。
“目前我们肯定无法把工业内所有的环节都覆盖,尤其是工序内、工艺层的生产环节,宾通智能的系统是不做处理的。假设生产一个产品刚好需要车床、铣床、刨床、磨床这样4道工序,具体怎么铣怎么磨,里面的工艺参数,宾通智能的系统没有办法去覆盖,我们的系统是安排第一步做车在9:30~10:00,10:30开始第二步......是把单点的资源协同、组织、调度起来。”龚超慧解释道。
此外,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慧程,致力于打造工业信息化软件和整体解决方案,以工业软件产品、自动化信息化工程服务、工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智能工厂咨询和实施为核心业务。
上海慧程市场总监王世英向第一新声表示,公司目前主要有三条产品线,分别是HiperMIND工业大脑-AI&大数据平台,HiperMATIC智能制造协同平台,HiperMATRIX企业级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平台。聚焦于航天军工、汽车、机加工、重工业、快消品、生物制造、市政环保和轨道交通等八大行业,其中汽车和快消品行业在国内有绝对优势。
“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对IIoT工业物联网产品线的布局。其实工业物联网概念很早就包含在慧程的产品序列中,作为面向工业软件产品体系的又一核心,今年4月份我们刚刚以独立子品牌的方式将其分离出来。”王世英解释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发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IT和OT正在加速融合,不只是交付或系统集成层面上的融合,更多是企业的执行层面发生了变化,很多的IT部门开始直接参与甚至主导OT相关的业务。二是技术层面的进步,目前已经有很好的技术路径,可以将以往一部分OT业务场景中需要顶层复杂系统进行运算支撑的应用平台下沉到边缘侧。
三是现在很多制造企业,尤其是头部客户都提出了数字战略、数据战略,他们会把数据资产作为很重要的核心内容。数据资产是在最底层形成,通过慧程的企业级工业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平台产品体系,可以更好的对数据资产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价值。
“上海慧程在工业领域是极少数能够在多个细分行业都能够切入头部控客户的供应商。大部分的创业公司只能选择深耕1~2个领域横向扩张,最后才能够对外去做延伸,而上海慧程的团队在这个领域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包括汽车、快消、交通等各个领域,所以他们在创业早期的阶段,能够有非常好的切入点,有优质的客户愿意陪伴他们共同成长。”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解释道。
埃睿迪于2018年初正式推出核心产品——iReadyInsights敏捷化数字孪生平台,基于该平台构建的环境大脑、水务大脑、工业大脑、绿色城市大脑等行业解决方案,在环保、水务、工业等行业得到深度应用,目前已经服务超过30家500强企业。其中,水务行业相关的收入占公司年营收的50%。
数智源专注于高清智能视频融合应用,致力于以AI+可视化赋能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在大规模视频联网、智能视频核心算法、AR三维实景融合、视频结构化、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具备核心技术,形成了深维数据、视频智联平台、视频会商云视讯等系列产品矩阵。
除了科技巨头和传统制造业巨头,国内工业数字化行业正有一批新势力崛起,他们专注某一垂直领域或某细分场景,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繁荣之下,也有隐忧。
尽管工业数字化前景广阔,玩家涌现,仍存在不少落地难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解决方案跟工厂实际需求的匹配性问题。过去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中国企业实施的成功率只有不到40%,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成功率可能更低,究其根本还是解决方案实用性和应用性不足。
二是成本问题。工厂接入数字化系统成本较高,哪怕系统功能再强大,大多数工厂尤其是中小型工厂无法承担这个费用。
三是问题是数字化系统的销售难度大,销售周期长、获客成本高。
四是企业教育成本问题,使得企业主、工厂主转变意识,接受数字化观念存在较高的门槛。
图源:网络
对于工业数字化的挑战,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王国栋与宾通智能CEO龚超慧的观点相似,主要包括工业的标准化程度偏低,特异化的程度偏高,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管理或者数字化意识较弱;每家工厂的特点不一样,产品在服务客户的时需要迎合差异;数据碎片化、数据质量差、数据孤岛等因素。
工业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埃睿迪技术负责人王明认为有三方面,一是会逐步构建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中心,然后向专业化、智能化迈进,挖掘数据深层次的价值。二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应用的初期阶段,迫切需要更高的智能算法和AI技术。三是需要建立数字孪生体系,基于这一体系进行行业模型分析,然后在工业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应用。
王明理想中的工业数字化有4个表现,一是工业实现完全彻底的数字化。二是少人化,工厂原先1000个人,未来3年-5年可能会变成100个人,再发展几年变成几个人。三是无人化,工厂里实现包括设计、生产、物流等所有环节在内的高度复杂的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四是智能化,要想实现无人化工厂,就必然需要让工厂里的机器人具有足够的智能,从而脱离人的直接操控实现自主工作。基于这4点,从而最终实现“黑工厂”,所谓“黑工厂”就是工厂里没有灯,意味着无需人的干预,完全依靠机器人智能自主运行。
未来很多的产品可以在线定制,甚至柔性化生产。“客户不再关心工厂在哪里,产能如何,他只要能对接到一张产能的供给网络,就能把定制化的产品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质量、最高的效率、最快的物流,迅速交付到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手里,整个的社会资源能够有效的协同。”宾通智能CEO龚超慧说道。
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和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王国栋也认为,柔性生产、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中国工业具备比较高度的自我调整和弹性的生产能力,并且是跨越企业边界的产业一体化的网络,最终实现从上游的材料、基础性的生产到终端的产品,再到端到端的消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是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
此外,方正浩认为还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产业链转移和产业位置上移。原来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以低端劳动力和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但是目前我国要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所以整体上我国的制造业的产业链逐渐上移。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光伏、风电、高端制造等领域,其实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多的分工和参与的机会。凡是符合制造业升级和产业链上移的下游行业,在中国的占比越来越大,这些行业的创业公司,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是存量的行业可能会升级,比如一些传统的制造业集中度逐渐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提升的过程,能够符合这些趋势的公司也非常看好。
而锱云科技创始人张澄宇希望,未来通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立一套全新的供应链数字化交付规则,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交付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制造订单。
此外,数智源创始人兼董事长戴元永表示:“工业数字化的趋势一定是生态化,但不是数字化厂商去组织。起码我们自己不是生态的组织方,应该是生态里面重要的参与者。在数字经济的时代,一个企业既面临着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合作,竞合并存是一个常态。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企业单打独斗,也不是靠几家企业就能够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面对工业应用场景上,这是一个行业生态整体的转型。”
对于中国普遍的工业领域企业,要通往“数字化大陆”不易,千里之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业级操作系统或者软件就能完全解决。无论是行业龙头的“灯塔标杆”打造,还是通过产业链协同,让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拥有数字化的能力,不同情况与需求都能需要得到满足。希望中国工业产业生态中的所有企业,都能在通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道路上见到“光”。
「参考资料」
《政策+资本+产业链共振,工业互联网投资正当时》,长城证券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