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基金公司上演“自购”一出好戏

5419

作者:牧舟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2021年以来,不光是基民在抢基金,不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也在买自家的基金产品,为自家基金真金白银背书。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截至7月13日,共有超60家基金公司申购自家基金179次,净申购额22.85亿元,超过2020年同期时的20.90亿元。

通常来说,每年的12月份和次年的1月份是基金公司自购较为频繁的时点。

而2021年的基金自购节奏和2020年颇为类似,即都是在春节后市场发生调整后开启了自购。

不过,和往年的债基自购占大头不同的是,2021年以来的基金自购大多发生在权益类基金中。

权益类基金成自购主力军

从历年数据来看,2018年基金公司自购产品规模总计32.68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为4.61亿元,混合型基金为10.18亿元,债券型基金为17.68亿元;

2019年基金公司自购产品规模合计28.67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为4.91亿元,混合型基金为7.62亿元,债券型基金为14.49亿元;

2020年基金公司自购产品规模总计43.86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为5.05亿元,混合型基金为13.58亿元,债券型基金为18.94亿元。

而2021年权益类基金一反常态,在基金公司各类型自购中“拔得头筹”。

2021年内基金公司自购股票型基金合计5.25亿元,自购混合型基金合计8.93亿元,权益类基金自购金额合计达14.18亿元,年内自购债券基金7.65亿元。

从单家基金公司自购规模来看,有4家基金公司自购超过1亿元,10家自购金额超过5000万元。

其中自购最多的公司是建信基金,尽管截至7月12日该公司仅自购一次,但是自购金额却已高达2.70亿元。6月28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称,用自有资金近2.70亿元申购旗下基金建信裕丰利率债三个月定开债A,超过基金总份额的4%。

自购规模排名第二的是天弘基金。2021年内,天弘基金共用自有资金2.30亿元申购旗下基金。同时,天弘基金也是年内申购次数最多的基金公司,共申购旗下基金32次。

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基金自购金额也超过了1亿元,分别为2.07亿元、1.90亿元,其中国泰基金自购13次,工银瑞信基金自购6次。

不难看出,自购频率与净自购金额未必成正比。

事实上,二季度以来虽市场一度有所震荡,但公募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基金热情却并未退却。

恒越基金披露的二季报显示,6只基金中有4只被自购,分别是恒越核心精选C类自购1607.71万份、恒越研究精选C类自购1414.77万份、恒越优势精选自购1000万份和恒越嘉鑫债券A类自购3501.16万份。

截至7月12日,当月基金管理人自购规模为5991.10万元,也就是说,2021年以来基金公司净申购已经达到23.19亿元。

若下半年市场再迎一波自购小高潮的话,全年基金自购规模仍有望再创新高。

自购战争开始了

在这场无硝烟的“自购战争”背后,有赢家也有输家。

由于2021年基金公司自购的基金大多都是在其成立时申购,因此这些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约等于基金公司自投的收益率。

Wind数据显示,在基金公司自投的基金收益率排名前十中,仍是主动权益类产品占主导。

排名第一位的是国泰基金旗下产品国泰中证环保产业50ETF,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3月19日,基金经理为王玉。截至7月15日,该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41.52%。

沙川、林心龙管理的“天弘中证新能源汽车”排名第二。据天天基金网,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4月9日。截至7月16日,该基金成立来的收益率为41.51%。

此外,还有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恒越优势精选、东财中证有色金属指数、长江新能源产业、华夏科创板50ETF联接、中庚价值品质、国泰汽车ETF等7只产品收益率超20%。

不过,在基金自购中,不乏有“赌输”的差等生。

据统计,目前年内基金自购收益率较低的是招商基金,自购的招商盛洋3个月定开混合,截至7月15日,该基金今年内净收益为-10.95%。

财通智选消费股票A以-9.65%的净收益紧随其后。而天弘基金虽然旗下有天弘中证新能源汽车的自投收益较高,但在农业主题基金上仍有较大浮亏。

此外,曾备受关注的5只蚂蚁配售基金中,截至7月12日,鹏华创新未来18个月封闭混合不仅净值已跌破1,且2021年1月14日该基金内部持仓情况为零,个人持有比例占100%。

该基金的基金经理王宗合,曾在鹏华创新未来18个月封闭混合基金募集之初出资100万元自购。

不过,鹏华基金对此表示:“我们公司内部持仓和王宗合所持份额都没退出,1月14日的上市披露公告是不披露内部持仓信息的,不披露不代表退出。”

基金自购图啥?

通常来说,外部投资者会更倾向于认购老基金,以规避一些风险。但在2021年的基金公司自购中,大多是“老不胜新”的情况,而且,更多的则是一种营销,不少基金公司将“自购”作为卖点进行宣传。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基金公司的自购,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赚高收益,目的还是在于基金营销” 。

有的基金公司更是发动旗下管理人员、基金经理和员工大手笔自购新发基金,自购成绩单颇为亮眼。

不过,并非所有基金公司的员工都愿意买自家的产品,员工自购呈现较大的两极分化。

比如,头部基金公司员工自购热情较高,业绩较好、规模适中的产品更为受欢迎。而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员工自购意愿并不高,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其他公募基金公司的绩优基金。

对于这些中小型基金来说,在营销资源不断向头部基金集中下,获取渠道代销之路十分艰难,只能被迫采用“发起式基金”的方式发行新品,(发起式基金这类产品,要求基金管理人和高管必须认购基金一定份额,认购数量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的份额持有期不能少于3年)。

这场基金自购的重头戏,无疑会为基金机构宣传增添亮点,但与之对应的业绩压力也压在了基金经理头上。

一部分投资者购买该新发基金的原因正是因为其基金自购份额较多,给了投资者信心。然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各有不同,在市场出现回调、基金业绩下滑的时候,很多跟随公司自购后买入基金的投资者,也会因此质疑基金经理的能力。

“事实上,基金自购一般都是基于资金追求长期收益,也是为了引导长期投资,这与目前市场过于注重短期涨跌的心态相背离。一旦遇到市场出现调整影响基金收益,容易引发投资者质疑,基金公司也很无奈。”某公募投研人士指出。

当然,也不排除基金公司出于对市场的信心,借自购基金来稳定大额赎回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家公募机构市场部门负责人表示,自购一方面可以彰显市场信心,给投资者传递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知行合一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行业内很多基金公司其实已经建立了长效的自购机制,基金公司选择知根知底的基金经理进行投资,基金经理则用真金白银为自己投票,在合规性和对外形象上,都是多赢的局面。

然而,自购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基金公司释放的信心信号而已,并不意味着确定的回报优势。因此,在选择自购基金时,还是应关注市场的整体情况,综合考虑,切忌盲目跟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3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