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犀牛娱乐,作者|胖部,编辑|夏添
国庆档成为演出市场期待的“黄金周”。
以音乐节为例,短短七天里目前已官宣的音乐节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8档,预计可能超过去年国庆期间全国约30场的数据。此外,根据大麦网信息,国庆前三天北京地区每天的演出数量分别在110场左右,后四天每天也有超过90场演出,较去年增长约在10%-20%。
但8、9月以来各地出现的疫情,成为影响今年国庆档市场的最大X因素。以音乐节为例,目前包括哈尔滨、南京、上饶、福州等地的8个音乐节先后宣布延期或取消。即使部分地区风险系数开始降低,但人员相对密集的演出场所尤其是音乐节现场,依然会带来防疫的隐患。
在这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下,目前哈尔滨、莆田等多地发布了密闭场所暂停营业、暂停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活动的通知。而在多地出现疫情的当下,观众也可能会放弃到人员密集场所观演的计划。
从去年八月到现在,进入了一个加速上升期的演出市场或许会出现第一个关键档期的回温。
去年的国庆档是演出活动恢复正常的一个关键节点。继9月起上座率开放至75%之后,国庆档已经出现了笑果脱口秀等演出售票秒空的情况。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从7月底到10月安排了67个剧目139场演出,达到2019年同期的70%以上。
而到了今年,五一档的火爆无疑成为整个行业的一剂强心针。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约1.4万场,票房收入8.6亿元,观演人次超600万。
从大麦发布的《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来看,五一小长假线下专业演出超3800场,各类演出供给稳步提升,演出市场与2019年同期相比,票房增幅超250%。演唱会、Livehouse、剧场演出、脱口秀等各类线下演出在五一都很火热,其中Livehouse票房飙涨448%,脱口秀观演人次翻了六倍。
这种热度的背后显然存在积压的大众客观需求。疫情期间,摩登天空推出的“云草莓”、Doulive“喜剧场”演出等成为演出行业的一次线上集体露出,但也让观众更加怀念线下的现场感和沉浸式体验感,观众纷纷表示“疫情后现场见”。而今年五一档,如北京草莓音乐节,各种价位的门票秒空,武汉草莓音乐节门票也在开票当日售罄。
也需要看到,这是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进入上升期的一种延续。根据灯塔研究院三月底发布的《2019演出行业洞察报告》,2019年中国演出票房迈入200亿大关,同比增长7.29%。在整体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数据体现着演出行业依然处于成长期。
一个明显的迹象是,音乐节的举办地不局限于热门城市,已经更加深入地往三四线城市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为下沉市场音乐消费能力的上扬,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把线下演出当成拉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支点。
五一的线下演出消费TOP10城市榜单中,常州、万宁等二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苏州便登上了榜单,其中苏州市更是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市。此前《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将音乐节明确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领导们纷纷比出金属礼手势的“努力营业”还上了热搜。
市场向好和观众的消费情绪,在今年五一迎来了一个爆发点,并延续到了国庆档期。需要看到的是,这种情绪积压在释放之后或许将降低消费烈度,但也有机会留下一部分用户。国庆档的票房情况,也因此成为进一步观察市场的机会。
但能否最终落地,在疫情的影响下还是有些扑朔迷离。
事实上,国庆档大众消费情绪的下滑,已经有了一些表现。
比如10月2、3日的西安草莓音乐节,截至目前除了票价较低的预售票和更吸引外地游客的两日联票,单日全价票都有剩余,并未出现一票难求的抢票盛况。而国庆期间,北京的开心麻花剧场和以往售票良好的孟京辉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目前各个价位也都有余票。
观众群体目前已经更加理智和有计划性,此前“报复性消费”的情绪受到了几方面因素的损耗。
一是疫情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异地观众可能会因为疫情反复的大环境选择不外出,而这部分游客观众尤其在音乐节方面比重较大;即使是有意愿前往的观众,也会希望确定能外出才会购票,不然除了酒店和路费支出,线上购买的音乐节及演出票转出也比较麻烦。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的市场热度,带动了演出市场尤其是音乐节的票价增长,此前五一档音乐节领域票价最高的星巢秘境音乐节,单日票价达到了888元(预售价688元)。
国庆档的票价基本也在这一层次,10月2、3日的西安草莓音乐节全价单日票480元,PRO单日票680元;3、4日在北京举行M_DSK音乐节全价单日票达到599元,PRO单日票999元。如果不能买学生票或预售票,这样的价位可能会劝退部分消费意愿不强的用户,目前各音乐节的全价票都还有剩余。
而从内容层面看,去年以来引进剧目或表演嘉宾的缺失也有一定影响。
比如音乐节的同质化愈发严重,9、10月份二手玫瑰就有六场演出,痛仰乐队和霓虹花园分别有五次;又如引进音乐剧和话剧在以往占据了相当比例,但今年就需要重新组织内容来填补这部分空白,很多剧场的内容都是重新复排的老戏,如果是看过的观众可能会缺乏消费愿望。
政策管控影响更大。演出并不能根据疫情风险调整进行灵活变动,因为不确定当地疫情影响范围和风险持续时间,往往会选择做较长期的延期甚至直接取消。比如此前9月1日山东青岛发现一例治愈后复阳人员病例,原定于9月19、20日举办的青岛凤凰音乐节即宣布延期至明年。
哈尔滨有关部门日前发布了28号公告,宣布影剧院等密闭场所暂停营业、暂停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活动;福建省莆田市9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局下发《关于做好全市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告》,也宣告所有文艺演出团体、文艺场馆暂停文艺演出活动。
目前来看,国庆档演出市场的热度或许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也还是能保持此前的消费体量。但疫情作为最大的X因素,成为悬在所有演出方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而国庆期间的强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风险提升难免也会给行业带来疑虑。
“演出行业肯定还是处于一个上升阶段的,很多以前觉得会赔钱的戏,现在也会买的不错,像《杂拌,折罗或沙拉》这样主创不算出圈的戏都售罄了,让人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话剧制作人老朱这样对犀牛君说,从业多年,这两年的市场让他们感觉越来越好了。
演出市场的长期发展,建立在内容、市场、政策和商业化等多个层面。
比如内容方面,一方面是更多精品化内容能有不错的票房表现,比如今年在乌镇上演的几部,赖声川的《曾经如是》、孟京辉的《红与黑》和《杂拌,折罗或沙拉》等,剧场演出开票后都有部分价位售罄。
另一方面是更多内容形式和创作者在出圈,通过《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声入人心》《戏剧性生活》等综艺,让从业人员出名的同时也普及了相关文化,成为拉动票房的关键力量。
从市场层面看,演出受众的付费意识和能力都在提升。随着中等收入人群扩大,文化消费进入长期增长,并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显示,00后消费力明显提升;而自2012年开始,90后已经开始成为现场娱乐消费的核心人群,到了2016年在各年龄层中占比达到了60%。这些受众的认知程度、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都比较强。
而在政策层面,对演出市场的扶持和正规化建设一直在进行。文旅部艺术司日前刚刚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规范演出经纪行为加强演员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规范演员从业行为,加强演出活动监督等具体措施。
在具体落地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并实施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为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行业标准;9月13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推出的“全国演出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日前宣布暂停更新数据,但相关整顿的意向和动作已经明显。
同时,演出市场的更多商业化价值在激活。比如前文提到的在地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拉动作用,还有近几年很多商业剧场进驻商场,如上剧场进驻上海美罗城、开心麻花进南翔印象城、笑果工厂进新天地等,成为剧场商业价值唤醒的一个典型现象,实现双向的优势互补。
同时,演出市场的一些新动态如线上演出与线下的联动、以及演出厂牌和电商品牌的合作等,也在打开更多的营收渠道,表现出行业正进一步走向成熟。短期来看,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让国庆档期多了许多不确定性,但演出市场的长期发展,将让行业在进一步正规化和运营多元化的发展中获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