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元宇宙概念“一人得道”,AR/VR融资也跟着上天?

7229
钛媒体 App 2021-10-04 13:49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美股研究社

2020年底,马化腾表示全真互联网是腾讯下一个必须要打赢的战役。2021年,这个概念被市场用“元宇宙”一词点燃。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是人与人的连接,那么元宇宙则是人与空间的连接,连接需要介质,目前,这个介质最可能的形式就是AR/VR这一类虚拟与现实交界的技术及其产品。相应地,今年以来地AR/VR融资也走入了不小地爆发期。

风口就是动力,但能飞起来不一定就能平稳落地。在看到行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一面时,留给旁观者的问题是,这一次的大潮将往哪里去?

哪些AR/VR公司在被投?

2021年已经过去三个季度,这两百多个日夜里,AR/VR始终站在资本聚光灯下,受到照拂的公司类型也是五花八门,技术、内容、平台、软件、硬件、细分元件等均有。

具体来看,硬件与内容依然是AR/VR赛道最主要的产品形态,也是投融资的主力。其中,Pico等已经具有成熟产品的公司更值得注意,这也是它被字节跳动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几个季度的投融资情况还反映了两个特点,一是行业更为细分,二是平台逐渐崛起。

行业细分方面,专注VR教育的科骏、飞碟VR在台式一体机、头显等设备上探索匪浅,鑫锐数科则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基地的方式面向大中院校输出方案。此外,有专注运动跑步机的KATVR,有军事仿真的睿辰欣创,还有以车载为主的微美全息。

AR/VR平台则更显价值突出,它的出现标志着行业正逐渐形成完整思维,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链,冲破原有的单领域产品桎梏,未来可能基于这些平台诞生更多的业态。

另一方面,众多的投融资动态中,明星项目的动向值得格外注意。

不得不提的是传言被腾讯与字节跳动“抢购”的Pico,在硬件能力上,Pico的光学6DoF追踪能力目前处于国内第一梯队,这得益于它的市场积累与技术迭代。而硬件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来到临界点,下一代产品们更需要考虑软件与算法的进步,这一点可能是字节跳动的强项。

另一家焦点公司是Nreal,它背后的资本阵容堪称国内首屈一指——红杉资本、高瓴创投、中金资本、蔚来资本、快手——其中包括腾讯的间接投资。其创始人徐驰于2016年从当时硅谷融资最高的Magic Leap公司离职回国创业,以AR眼镜切入整个硬件赛道——有趣的是,这家公司曾将元宇宙Metaverse 一词的缔造者尼尔·斯蒂芬森招来任职,并提出“Magicverse”概念,但公司最终因产品难产等原因耗光了30亿美元融资而解散,甚至一度被认为是骗子公司。

尽管国外也有这样发展不顺利的例子,国内依然与国外存在AR/VR产业的错位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从表格来看,国内产业的旗帜握在一批初创公司手中,国外却是Facebook、微软、谷歌、苹果等巨头为主导。国外的非巨头企业对细分领域的探索更深,比如今年6月,腾讯的风险投资部门 Image Frame Investment参与英国手部追踪与触觉反馈技术公司Ultraleap的D轮融资,投资金额高达5000万美元,Ultraleap估值接近2.4亿美元。

这种差异来源于国内外AR/VR产业发展节奏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先回到产业历史中去。

风口即动力

这一轮AR/VR风口,其实是一场“文艺复兴”。

2012年-2016年,AR/VR概念大爆发,全球企业蜂拥而至。2013 年,Facebook 以 20 亿美元收购 Oculus并推出 VR 头盔更点燃了市场热情。Sony、三星、HTC、谷歌、微软等巨头为首,AR/VR一片欣欣向荣。可惜Facebook至今大有建树,但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成为Oculus。

2016年-2019年,AR/VR行业失宠,资本寒冬来临,软硬件和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的缺点迟迟无法解决,直到2019年后5G的一点火花带来了新时代的炽热。

2019年至今,VR/AR 作为 5G 核心的商业场景重新被认识及重视,2020年的投融资水平已回到2016年高点。而国内外差异正在于国外复苏的基础更好,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在早期建立完整的产业基础,不得不从初创企业开始。

幸好,国内的VR/AR 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列举了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赫然在列,甚至还给出了具体的产业方向,某种程度上,AR/VR玩家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

IDC的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市场在AR/VR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占据了全球约55%的份额,而且自2021年起,中国未来五年AR/VR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7.2%。易观分析也将2020-2025年划分为高速发展期。

另一点在于行业风向的改变。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赵思泉表示,国内VR头显厂商竞争格局今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关注以教育培训为典型场景的商用市场。

今年开始,低价一体机产品让众多厂商已经将战略重点转向消费市场。有消费,就有市场,商业的循环就能形成,这给了企业和资本信心。Nreal创始人徐驰也认为,因为贴近产业链和用户,中国公司的迭代速度要比美国同行快得多,有机会在AR某些方向上领先美国,在 AR 这个赛道上,中国公司可以做 Player 而不是看客。

当然,AR/VR在今年离不开元宇宙这个爆款词,作为新技术中最有希望快速落地并且压低成本走进千家万户的产品,VR/AR 的消费属性让它们成为元宇宙大门最重要的钥匙之一,而不是区块链或者大数据。

那么,谈到应用时,AR/VR未来的路会怎么走?融资来的钱又该怎么花?

能应用的AR/VR才有未来

已经被行业证明的事实是,AR/VR的消费端硬件+软件是商业化最简单的路径。它在游戏、会议等方面存在硬需求,通过产业链升级,最终的成本也能控制,甚至还可以发展出AR眼镜这种便携产品,有望成为和手机不相上下的智能硬件。

DigiTimes报道,苹果首款AR眼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的原型机,专注于商用领域,售价2000美元以上,并有望在2022年2季度量产并在下半年上市销售。第二款消费级产品目前仍未确定设计方案,预计2023年发布。徐驰也认为,“手机依然会存在,但是 2030 年,会有 10 亿台 AR 眼镜戴在消费者头上。”

头显则是消费级硬件的另一支主力军,它已经相对成熟。Pico Neo 3和HTC Vive Focus 3两款一体机产品均搭载了高通专门针对XR产品设计的骁龙XR2处理器,HTC的PCVR新品Vive Pro 2甚至实现了5K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目前的问题依然是低端产品体验不足,高端产品价格和技术一样“高端”,这一点已经在进一步随供应链优化。Quest 2的299美元售价开了个好头。

7月9日,法国VR初创公司Lynx宣布将大幅降低即将推出的R1 MR头显价格至几百美元;Pico Neo 3硬件和Oculus quest 2水平相似,2499元较上一代产品价格下降近45%;市面上最低价的6DOF VR一体机价格已经跌破2000元。

剩下的问题是软件和内容,消费级产品由于铺设较晚,从外部获得的改进经验有限,所以在算法上有持续迭代的空间。内容方面,游戏依然是重要突破口,大厂也有所布局。9月1日,VR游戏开发商威魔纪元(Vanimals)完成工商登记变更,腾讯旗下投资公司为其新增投资人。

除了C端的软硬件产品,To B与To G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也是一条出路,尤其是产业生态更加丰富后,机会也会更多。比如9月初融资近3亿元的亮风台就是依托AR平台HiAR Space,通过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解决工作现场核心问题,旗下有AR远程通讯与协作平台HiLeia、5G AR工业智能眼镜HiAR H100等产品,已与华为、海尔等企业建立合作,服务国家电网、格力、宝武钢铁、上汽通用等上千家企业客户。

最终,在技术更加成熟后,AR/VR或许能真正成为元宇宙的一部分——如果它确实能在合规与商业化充分的基础上落地的话。即使达不到这种阶段,依靠新体验建立一个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生态系统也是可能的,毕竟,从概念上来说,AR/VR和元宇宙一样,足以容纳所有不满足于物理世界产品的厂商。至于谁能真正带来良好的体验,并让新的商业逻辑运转,只有时间能回答。

结语

 

AR/VR已经算不上年轻的行业,即使有元宇宙概念加持,在一个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美丽新世界到来之前,它们必须拿出一些能让自己活下去——或者能让投资人相信自己这家公司能活下去的产品。

如果保持对未来的乐观预期,AR/VR当然是一个朝阳赛道。但是纵观大部分行业的竞争史,倒在黎明前夜的探索者实在太多,更遑论元宇宙这样一个宏大的概念。道阻且长,当砥砺前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2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