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培养实习生啊。”
近期,创头条(ID:ctoutiao)跟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志峰进行了一次对话。九歌天行是一家商业航天运载火箭产业链供应商,做的是将火箭运载的核心部件产业链化。
据我国商业航天目前发布的星座星网计划,预计未来10年左右我国将会出现“万星千箭”的盛况。
2019年8月,在航天一院工作了11年的王志峰拉着十几位同样从体制内出来的人一起创业,成立了九天行歌。
凭借着之前积累的技术、资源、人脉,早期的九天行歌快速成长。近期,九天行歌还拿到了元航资本的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然而,这并没有让王志峰感到更轻松,反而越来越发现创业之初“想得简单了”。
“我们预计能把成本降下来60%”
王志峰出来创业的2019年,国内商业航空航天产业已经起步多时。
早在2014年前后,商业航天产业就诞生了。蓝箭、零壹空间、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公司正是成立于那个时点。目前,这个赛道上已经聚集了不少公司。
王志峰当时做过盘点,发现这些公司有做火箭总体技术的也有做发射的,不过大部分创始人都是从体制内火箭设计单位出来的。
“可以说,现在的商业火箭产业依然是体制内人才的创业天下。”王志峰告诉创头条(ID:ctoutiao)。
由于九天行歌进入时间相对较晚,王志峰需要选一条更契合的路径。
彼时,虽然市面上做火箭的企业多,但是都是做其中一个某环节,很少有从供应链思维去做产业化。
什么是用供应链思维做商业火箭?这要从埃隆·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说起。
在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中,卫星和火箭的造价越来越便宜,根源在于他采取了供应链方法。
SpaceX将零部件分拆开来,寻找到最优性价比的供应商,且要求将发射入轨的火箭零部件回收复用,目前这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在SpaceX猎鹰9号之前,全世界入轨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因为零部件可以回收利用,零部件大规模使用标准型和可靠的工业级产品,所以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中火箭的造价和发射价格越来越便宜。
九天行歌也试图走这条路。目前,九天行歌做的产品是火箭的核心部分“动力和火箭系统核心部件”,计划在三年内实现量产。今后,九天行歌计划打通火箭制造全产业链,在各个节点逐步布局。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卫星公司的逐渐增多,市场上对运载火箭领域的产品采购要求也越来越多。
然而,之前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技术和产品往往都在体制内的航天科研院所。由于一些原因,产品性价比不高。市场无法接受产品高昂的造价。
一直在科研院所火箭集成制造部门工作的王志峰,在察觉到商业火箭面临的产业生态空白和市场需求后便决定走出体制,做一家市场化的火箭分系统供应链公司。
九天行歌立足于火箭结构及分系统核心部件研制,用军工品质实现部段级集成系统交付,在商业战场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品牌制造,实现运载火箭的工业级转化。
“与体制内生产的产品相比,我们预计九天行歌能把成本降下来60%。”王志峰告诉创头条(ID:ctoutiao)。
越来越发现创业之初“想得简单了”
想法虽好,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王志峰告诉创头条(ID:ctoutiao),国内商业航空航天兴起不久,市场化程度不高。九天行歌在创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创业之初“想得简单了”。
马斯克曾说:如果设计火箭难度是1,造星和火箭难度是10,那么造一条火箭生产线的难度就是100。
现在九天行歌还处在第一个阶段,做火箭的核心系统部件。
在这一领域,九天行歌有一些优势。比如,王志峰的创业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帮扶,很多材料部件供应商都是以前积累的合作方。
尽管如此,九天行歌还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王志峰认为,其中一些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产业的特殊性。
火箭产业产品造价昂贵,并且也没有市场化。九天行歌在产品推进中如“摸石头过河。”
以前在航天研究院工作,采购都是从院里进行的。评价体系有专门的部门来做。然而,现在自己出来创业之后,没有产品采购的评价体系,质量可能参差不齐。
这就需要九天行歌组建一套市场化的航天工业行业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需要时间来推进,也不是一家能办到。公司做商业化,这是个卡脖子的地方。现在看来,这段路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走。”王志峰表示。过河”。
人才问题不解决,整个赛道可能进入“封闭期”
企业做商业航空航天,严重依赖人才。
九天行歌的产品和市场很多脱胎于体制内。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初创阶段,企业依托已有积累做市场化还算顺利。当企业做大以后面临再发展时,对人才的依赖就会愈发明显。
众所周知,航空航天人才一直以来集中在体制内科研院所。
据王志峰介绍,2019年他出来创业时领导很支持,走个流程就能拿到离职证明。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体制内人才流失加重,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既有任务。近来,体制内人才放行已经在开始收紧。
如果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未来整个商业航空航天赛道都可能进入“封闭期”。
为了提前应对人才窘境,九天行歌实施了实习生培养计划。然而,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人才供应不足叠加市场需要变化时,九天行歌作为创业公司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是它不得不提前防备的风险之一。
当全国产业界都在致力于硬科技突破的时候。人们似乎应该重视,一个产业真正往上走并不能仅仅依靠体制内的力量,最终还是需要靠市场化、商业化力量去推动。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对做高科技商业化的创业者来说,不是只做好心理准备就可以的。”王志峰表示。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