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奥会开始进入倒计时,本届冬奥会完全将“智慧化”应用到了淋漓尽致。
在北京冬奥会测试赛和冬奥“赛时一天”综合演练中,防疫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等纷纷亮相,大显身手。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实际上却“人性化”十足。
比如,搭载了生物芯片和温度传感器的智能体温贴,硬币大小就能实现无接触连续测温,检测精准且可数据上传,真正做到实时监测,为人流大、人员复杂的奥运场馆提供了一层无形保护伞;
奥运场馆和服务区内的安防设备青翼蝠mini无人巡控机器人,则将公共空间巡控、防火门检测、口罩检测预警、热红外测温、手部消毒等功能集于一身,安全、防疫两不误;
物流机器人、接待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均可自由移动、自主避障、智能规划路径,不仅减少了人员接触,效率也是杠杠的;还有咖啡机器人大白,取豆、称重、取水、上水、冲泡都不在话下,4分钟就能做出一杯“手冲咖啡”。
不难看出,这些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想要实现这么多拟人化的功能,有一样东西几乎所有机器人都绕不开,它就是传感器。
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类人感官,让物体活了起来。比如智能体温贴中用到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体温,物流机器人中的视觉、超声波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等,让机器人可以自主移动、避障。
大家都知道芯片在智能科技领域能起到一剑封喉的作用,但其实传感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它是构建智能工业和智能社会大厦的基石。
在机器人编程过程中,孩子们搭建制造各类机器人,学习和使用传感器更是家常便饭。
小朋友们快来看看,贝尔编程造物节上的这两款机器人,分别应用了哪种传感器?
没错,就是颜色传感器和触碰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在机器人编程过程中也是最常见的两种。
在贝尔机器人编程日常课程中,孩子们还会陆续接触学习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运动传感器、倾角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传感器种类至少有3万种以上。在人工智能领域,传感器也算得上是急先锋。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探索越深入,就越离不开传感器的探索。传感器也是除机器人“骨架”外,最具象化、可触摸的实物,是孩子们学习机器人编程绕不开的关卡。
不仅如此,传感器还广泛应用于宇宙探索、海洋探测、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等众多科学领域。它既是助力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关键,也是孩子们进行各类科学探索的关键。
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快来贝尔机器人编程课堂体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