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5月28日 /美通社/ -- 疫情隔离,不能阻止打工人上班的心,出不了门,那就居家办公。睁眼上班,闭眼下班。一套睡衣过一天,长期坐着或者"瘫着",几步就能从"工位"走到洗手间、"饮水处",足不出户的日子让微信运动步数几近归零。食物虽然不丰富,但托团长们的福,总也不缺,由于起订量及冰箱容量的限制,不得不连续多日吃同一单品,消耗库存,蔬菜也逃不出土豆,西葫芦,卷心菜这几个,长此以往,心情自然也是不佳。饮食结构单一、情绪压力大、运动量大幅降低的日子让居家办公演变成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培养皿",无形中增加了疾病风险,尤其是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燃石医学在此呼吁:守护肠道健康第一步 --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结直肠癌是当代"富贵病"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的癌种,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193万例,占总新发癌症病例的10%[1]。同年中国的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55.5万例,位居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的第二位[2]。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吃肉、久坐等生活方式给结直肠癌带来了更多可乘之机[1],也因如此,很多人将结直肠癌归结为一种"富贵病"。梳理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不难发现,这一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当代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为45岁以上(含),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缺乏锻炼、肥胖、全谷物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高脂饮食、大量食用加工肉类都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正与疫情期间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另外,患有2型糖尿病、有肠道疾病史、直系亲属中有该癌种家族史的人群也应额外注意。
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大部分结直肠癌是由息肉转变而成的,而息肉从出现到发生癌变通常需要长达数年的过程,这就为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不幸的是,我国83%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属中晚期[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结直肠癌并无明显症状。只有当癌症扩散到肠外,肿瘤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会出现便血,便频等症状。而同为结直肠癌症状的腹泻、局部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易被忽略或与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从而错过发现机会。
另一方面,结直肠癌虽然有权威指南公认的筛查金标准 -- 结直肠镜,但其侵入性特点让很多人"闻风丧胆",最终导致了筛查的依从性较差。
与确诊时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3%,晚期仅为18.4%[4]。从经济角度出发,早期癌症患者诊疗费比中晚期节省70%[5]。从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部分晚期直肠癌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制作造口即"人工肛门",用造口袋完成日常排泄,异于常人的外观,对不良气味的担心,日常护理的繁琐,均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和生活负担。因此,从生存率、生存质量和经济等多个角度来看,早期发现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尤其是多种高危因素叠加的人群来说至关重要。
高危人群如何争取早发现?
虽然结直肠癌已有公认的筛查"金标准",但学界仍在不断探索更为便捷、舒适的筛查手段以提升筛查的依从性。且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饮酒,高油高脂饮食也可能导致食管、肺部、肝部、胰腺等多个器官的患癌风险增加[6]。而针对单个器官的逐一筛查,则可能会增加累计假阳性率,因此如果想避免漏检,多癌种早期检测不失为优选。
目前,国内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种早期检测领域,如美国Grail、燃石医学等。燃石医学旗下的多癌种早检产品仅需一管血,可精准检测包括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仅限女性)在内的六大中国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癌症(六大癌症发病占中国癌症总发病的50%,死亡占总死亡的62%[7]),同时,填补了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检测的空白。单次检测,即覆盖六大癌种,可降低累计假阳性率。
不论何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不让癌症有可乘之机的重要"法宝",疫情期间尤为如此。这个世界肠道健康日,放下手中的垃圾食品,开始适当的居家运动,守护肠道健康的同时也跟好习惯交个朋友吧!
2023-11-30 财见发布了 《中国企业需投资数字技术应对不确定性》的文章
2023-11-28 财见发布了 《软通动力子公司鸿湖万联亮相MTSC2023深圳大会》的文章
2023-11-28 财见发布了 《"健康丝绸之路"为医疗健康行业搭建新平台、开拓新机遇》的文章
2023-11-28 财见发布了 《易科软件参展第六届江三角《企业全球化国际论坛》》的文章
2023-11-28 财见发布了 《引领企业人工智能革命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