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50:“职教的清华”为何在深圳?

3147

在深圳的大学系统中,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特别是对于地区创新网络而言。本文将对其存在的价值加以分析。

深圳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我的理解,应该包括深圳技术大学在内,由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深圳技师学院)为代表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三个层次构成。但我的理解显然是不符合国家的大学分类的。

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对我国高等教育作总体上的分类,即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从这种分类法来说,深圳技术大学应该属于第二类:应用型大学。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2月初启动,教育部在全国选择33所高校(包括重庆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最初为31所,后扩大为33所)进行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并计划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

至于职业教育,按有关部门的说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正按照“三步走”战略深入推进:2011~2012年重点推进中高职统筹与衔接,2015年初步形成体系框架,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已经确立。

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正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于2023年升格为高职本科的政策背景。

倘若按照教育部的三分法,南方科技大学对应研究型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对应应用型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应职业技能型大学。但对于”二分法“还是”三分法“,教育界颇有争议。因为欧洲、以及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体系,其实对应的就是中国大陆的职业技术大学体系。如是,我们的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这两类,如何区分?

这也是我意欲将深圳技术大学纳入到我这篇文章所要分析的体系之中的原因。

“职业教育的清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职院校之一。

1990年10月,《深圳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0-2000年)》完成定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圳要“建立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92年2月,中共深圳市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7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任命俞仲文(时任深圳师专、深圳教育学院副校长,之前曾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组长。

1993年9月,深职院第一届(93级)学生(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两个专业,招生计划80名,实际招录59人)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1994年4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学院正式成立。9月25日,学院从市教育学院迁入西丽湖校址。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复函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同意学院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

2000年3月,深圳市政府正式下达批文,同意将深圳市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深职院。原职校校区成为学校华侨城校区。

2001年6月,学校通过教育部全国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评审,成为全国31所示范高职院校之一。

2002年12月,学校被定为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9月,深圳市卫生学校并入深职院。

2006年12月,深职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总数4500万元,确定重点建设专业10个。

2007年5月,俞仲文卸任深职院党委书记兼校长,7月其担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6月深圳大学副校长刘洪一接任深职院党委书记兼校长。

2009年12月,学校作为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验收。

2011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8月,学校首次在2A批次与深圳大学联合培养招收应用本科学生234名。12月,学校顺利通过广东省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

2014年11月,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学校设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

2016年4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特别合作区校区正式筹建,获评教育部50所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9月,刘洪一卸任深职院书记兼校长,原党委副书记陈秋明接任党委书记,原深圳市经信委副主会贾兴东接任校长。刘洪一转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俞仲文和刘洪一先后分别主政深职院15年和10年,奠定了深职院今日之基础。之后再无如此长期任职的书记兼校长。

2018年6月,学校与市民政局共建深圳健康养老学院。

2018年8月,贾兴东离任深职院校长,转任深圳市经信委主任,原副校长杨欣斌接任校长。

2019年4月,深职院人工智能学院和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10日,学校入选10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学校A档建设单位。

2019年8月,陈秋明转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2021年4月杨欣斌接任深职院书记,原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接任校长。

2021年3月,深职院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4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完美世界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成立。

深职院在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声名鹊起,依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内各种高职院校排行榜中,深职院几乎全都霸榜排名第一,而第2至第10则常有变动。深职院在中国高职院校中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乎就有“职教的清华”之说广泛流传。

坊间论及深职院神话,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力雄厚。

以2022年为例,深圳市给深职院的财政拨款为33.59亿元,仅次于深大(56亿元,不含深大总医院的14亿元)和南科大(37亿元)。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这个财政预算高居第一,是排名第2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8亿元)的近2倍,而排名前5的高职院校,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13.33亿元,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9.65亿元,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9.64亿元。远远不能与深圳两所高职院校相提并论。而同期北京市对另一所顶尖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国内排名常居前5)财政预算拨款则仅有6.45亿元。

这个数字使得深职院即便放到全国普通高校中也居第52名,超过郑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众多211高校。

这大概是由于长期以来,深圳的大学十分稀缺,相当长的时间内(在2003年深信院创办之前),只有深大和深职院两所公办大学,因此深职院在深圳有着较高的地位,政府甚为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财政拨款上,还体现在学校用地上。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深职院占地面积高达236.02万平米(占深圳市总面积超过千分之一),包括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前3个校区均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范围内),校舍建筑面积58.84万平方米,这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甚为少见。

2,师资力量强大。

截至2021年12月,深职院有专任教师1463人,生师比16.3:1,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9.3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占比90.01%,博士学位占比69%,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51.14%,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177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比26%,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8.02%。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415人次,其中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技术能手1名、珠江学者6名、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技术能手5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师资力量与政府的高投入有直接关联,容易助推学校办学形成良性循环。深职院教师待遇据说秒杀国内211/一本高校,“国内普通的985高校博士想进深职院都很难”,世界名校博士云集。深职院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薪资专项经费,建立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特别补贴、一次性奖励等多种薪酬奖励分配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校专兼任职。深圳市财政每年拨付3000万,用于该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费用。

3,办学有特色。

专业设置合理。深职院现有专业83个、15个专业群,全部对接深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并且随着产业动态调整,这保证了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就业市场上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

培养模式先进。深度产教融合,与华为、ARM、阿里巴巴、平安、比亚迪等一流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ARM智能硬件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平安金融科技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其实深职院,包括后面说到的深信院、深技大,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这里,深度的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学院、专业和研究、实验平台,大量从企业中招聘资深工程师为教师,使它们虽然本身为大学,但嵌入到经济系统中成为其一部分。正是由于深圳的创新产业一直繁荣发展,而给了这些大学发展的机会。

4,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

2022年1月10日,深职院发布《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21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7.48%,2021届毕业生升学(含出国、出境深造)19.59%。2020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5476元(2021届未公布)。在2021届7311名毕业生中,直接就业5692人,在广东省就业5563人,占比97.73%,其中在深圳市就业5236人,占比92.00%,其次是浙江省21人占比0.37%和上海市14人占比0.25%。

据说,深职院的文凭在广东省很管用,“你拿着深职院的简历在Boss上投某些要求本科的公司也是能进的”。

5,由此导致,深职院深受高考考生青睐。

以2022年为例,深职院普通类(历史)有8个专业组投档最低分超过本科线,其中面向广东全省招生的本科协同培养组投档最低分为497,超过本科线60分;面向深圳市外招生的工科综合组、健康综合组的投档最低分都为487分,超过本科线50分。普通类(物理)有9个专业组投档最低分超过本科线,其中面向广东全省招生的本科协同培养组投档最低分为504,超过本科线59分。面向深圳市外招生的管理综合1组投档最低分为493分,超过本科线48分。

多年来,深职院在广东省各科类招生分数线均稳居全省榜首,在省外每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均达到100%。2021年,在深职院16个招生省份中,有14个省份的录取分数超过本科分数线,在多个招生省份的录取排位居于同类院校第一的位置,夏季招生录取学生中64.7%的考生达到或远超本科线。

在考生眼里,与其去上一个烂本科,还不如读深职院这样就业有保障的高职更值得。在比较务实的广东,尤其如此。

深职院“职教的清华”这个声名在国内几乎是公认的,我们只能说,其根本原因是,在深圳,职教系统和经济系统形成了良性互动。

深信院与深技大:阵容齐整

与深职院并行的追随者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

2002年,深信院成立,较深职院晚10年。前身是由深圳教育学院、深圳工业学校、深圳财经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来。

2003年8月,原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基宏出任深信院书记兼院长。

2004年,深信院成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院校。

2010年,深信院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1年8月底,深圳举办的第27届世界大运会结束后,占地92.6万平米、建面58.86万平米、一次性投资近30亿元的大运村整体移交给深信院作为新校址。

2014年5月,时任深大副书记、副校长邢锋调任深信院书记兼院长。张基宏卸任,转任深大副书记,后出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和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如同俞仲文和刘洪一那样,张基宏主政深信院11年,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看出,2014-2016年前后至今的六七年时间里,两校均出现了负责人频繁更换的现象,俗称“Z-turn”。

2016年3月,邢锋调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原深圳市科创委副主任刘锦出任深信院党委书记,原深信院副院长梁永生出任校长。

2016年8月,梁永生调任深圳市科创委主任,原深信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孙湧接任校长。

2016年,深信院正式筹建深汕特别合作区分院,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在校生人数规模约2万人(深信院本部现共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万人),分两期建设,拟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2016年,深信院首批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二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B档)。

2021年2月,原深大副校长王晖出任深信院校长。孙湧调任深圳市政协科教文卫委专职副主任。

截至2020年12月,深信院本部占地1389亩,建筑面积58.48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714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60多人。下设16院2部2所,开设有47个高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超2万人。

在国内各种高职院校排行榜上,深信院一般会进入前20名,偶有榜单也能进入前10,但就与老大哥深职院不能比了。在广东省内,深信院一般排在深职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后面,但一般能挤进前5名,毕竟前面挂着“深圳”二字,而且每年财政拨款丰厚(2022年为18亿元)。

与深职院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不同,深信院一开始就定位为软件信息类的专科学校——原因是在2002年,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特别重视软件产业——后来才扩展到宽泛的ICT产业领域。而ICT产业正是深圳最重要的产业,没有之一,直到如今对深圳GDP的贡献仍超过30%。不过与深职院办学模式相似的是,深信院同样特别重视与产业、企业界的合作。

深信院成立了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全面对接ICT产业。学校70%以上的专业都紧密契合信息产业的研发、应用和服务。与华为、深信服、360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华为合作举办ICT学院;与腾讯、亚马逊联合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多间大科技公司与诸大学合作举办的此类学院,其运作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深信院还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合作举办中德学院,培养可在欧盟就业的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与宝安区政府、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乌尔姆市政府四方共建“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了留学生,实施了“留学深信”计划;与海外87所院校及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深信院认为自己的产业服务重点对象应是中小微企业。深圳中小企业约30万家,占深圳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8%。3万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真正领先的大企业只有华为、中兴、腾讯、联想等,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创新与研发是中小微企业的灵魂,但它们没有能力集聚大量高端人才进行研发。深信院提出“携手大企业,拥抱新技术,服务中小微”,我们与大企业合作科研,掌握新技术,为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013年12月,深信院与哈工大(深圳)共同成立感知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2014年1月,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眼镜业商会共同成立华南穿戴式产品研发与设计中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既能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质量和层次,增强学校产业服务吸引力,又能有效盘活学校200多名博士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并提高参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2022年4月深圳“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深职院、深信院升格为本科高职,现在深职院已明确自2023年升本,深信院则还未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在2025年之前升格为本科高职估计成算颇高。

与此同时,深圳全新创办的一所应用科技类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已迅速崛起,其定位却是界于南科大与深职院、深信院之间。在其官网上,宣布其定位为:“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倡导‘工匠精神、人文情怀’,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似乎意在与当时的深职院、深信院作区隔。

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深圳技术大学。规划深技大最终在校生规模为2.5万人(截止到2022年9月已近1万人)。

2016年3月,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的通知;当年7月19日,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揭牌,开设先进制造学院、互联网与大数据学院、交通学院、新能源与新材料学院、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创意学院等六个学院;10月24日,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与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共同组建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

2017年2月25日,深圳技术大学(一期)建设项目开始在坪山区石井街道施工,占地面积26.29万平米。

2017年3月3日,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联合建设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2017年7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的通知;8月21日,深圳技术大学(筹)在坪山校区揭牌。

2017年,深圳大学副校长阮双琛获任深圳技术大学筹建办主任。其后于2019年7月担任校长。

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技术大学(去筹)。

2019年10月,时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被任命为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2019年11月27日,深圳技术大学召开成立大会。

2021年6月,深圳技术大学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与中芯国际联合打造集成电路学院。

2022年6月,深圳技术大学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光源与照明、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6个专业获批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2022年,深技大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3400人,招生专业30个。在相比较前两年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物理类录取线557分,最低排位61641;历史类录取线535分,最低排位18760.录取线在全省各大学排位第9名,稳居前10。

事实上在2019年深技大省内首次独立招生投档线即位列广东高校理科第九,高于理科高优线26分录取。在全国深技大录取线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40分至60分录取。2021年,深技大广东省外理科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50分至70分录取,省外文科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20分至30分录取。

以一个新创办的大学而在市场上如此追捧,深技大可谓一鸣惊人,为大学发展的良性循环奠定了一个不低的基础。

深圳技术大学从一开始就明确宣布定位为类似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并与德国、瑞士、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办学合作。2016年6月7日,筹备办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建中德技术合作中心,从教师培训、引进专家、介绍相关企业并协作建立合作项目等方面加强了与德方的合作。深技大已与德国阿伦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威茨堡应用技术大学、东巴伐利亚州应用技术大学、科隆应用技术大学、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亚琛应用技术大学等展开合作。

除了在专业、课程等方面和国际接轨以外,深圳技术大学还与德国慕尼黑兰茨胡特应用科学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深入合作,在深圳技术大学设置中德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中瑞学院(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硕士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深职院和深信院不同,深技大一开始就想要走国际化的路线。但是2020年以来的疫情和与世隔绝,显然对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良性循环

深圳技术大学的创办使得深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应用技术教育链条:从南方科技大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到深圳技术大学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深职院、深信院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再到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为代表的中职技术教育体系,承担产业技术工人的训练,形成完整的层次。截止到2022年,深圳共有28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职中17所,民办11所,2022年共招生3万余人。如果加上深技大(2022年招生3400人)、深职院(2022年招生10700人)、深信院(约6500人),这意味着深圳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一年可向社会提供5万余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

过去40年里,在诸多进行珠三角与长三角对比研究的文章中,大都会提到,广东由于原本缺乏厚实的产业基础,因此产业工人十分短缺,大部分工人都是来自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线劳动,而不能从事更复杂的技术工种工作。困扰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短板,也是产业资本对珠三角最为不满意之处,就是珠三角严重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

与此同时,珠三角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于长三角也较为落后,在改开后的前20-30年时间里,广东仅有2-4所在全国比较有吸引力的高层次大学。这使得珠三角的科技研发能力远远不参与长三角相提并论。仅有深大一所本科大学的深圳就显得更为薄弱。深圳在吸引跨国公司的高科技投资方面落后于长三角,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人才的严重供不应求,是深圳办大学最直接的动力之一。如深信院的诞生,就直接肇源于当时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缺口的估算。

2001年《深圳市劳动素质及职业培训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市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约占社会总需求的45%以上,其中大专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极大,又占到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总需求的50%。而社会当时所能提供的人才,只能满足总需求的1/2甚至更少。当时根据市软件行业协会和市信息产业管理部门预测,到2010年,全市软件产业增长将达10倍,软件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5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经开始影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正常运作,成为制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深圳市领导认识到,要解决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依赖引进是行不通的,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于是深圳政府迅速创办了深信院。

事实表明,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深圳第一支柱产业,其对人才的需求一直特别旺盛。除深信院之外,电子信息的相关专业也一直是深职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部分。深大的相关专业也是其成长最快的学科之一。但即便是三校加起来,即便是以2022年的人才供给能力(前述5万人,包括了从科学家、工程师到技术工人不同层次的总供给)来说,或者更进一步把深圳全部15所现有大学加总,其每年毕业生也不过5万人左右,其中理工科人才也不过4万人左右。相对于需求,这也是杯水车薪。事实上,那些年里深圳的产业人才更主要由国内中西部地区的诸多理工科大学来供给。

整个深圳地区(含莞惠)创新网络,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当然是多层次的,从科学家到工程师到技术工人,其需求是金字塔型的。技术工人的需求最大,但深圳地区的中职学校年总供给也不过3万人;大专层次的技术人才则只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来提供。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则需要南科大、哈工深此类大学来供应。任正非所谓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红利”,所对应的应该是指从深信院、深职院、深技大本专科毕业生,到南科大、哈工深、深大等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人才。

倘若用笔者之前《深圳为什么要建立科学系统》一文中的分析框架,亦即“从0到100”的研究及发展过程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在深圳地区创新网络中,是不存在从0到1的研究的;之前也基本上没有从1到10的研究,最近几年正在试图建立这样一个“从1到10”的科学系统,亦即深大、南科大、哈工深、港中深、以及未来的中科院深理工等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以及博士研究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所做的事情;前述大学的本科生,以及深技大的教学科研系统,所做的基本上会是从10到20的事情;而深职院、深信院所要做的,则是与企业一起来做从20到30的事情。我不认为从深技大到深职院、深信院,以及以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代表的中职体系,需要做或能够做科学系统的事情。

这样就来到本文我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了:从深技大到深职院、深信院,以及以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代表的中职体系,不应该从属于科学系统,而只应该从属于“经济系统(技术创新)”。其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培养产业所需求的实用性中低端(少量高端)技术人才,二是与产业企业一起共同做应用技术的输出与创新。

前者没有太多需要辨析的东西。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大学的定位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人才市场能够对你的毕业生给出的薪酬水平决定的。产业及企业界对自己的人力资源体系有着清醒的规划,决定了它们的内部人力成本结构中,每一模块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能够给出的薪酬水平,并与供给方进行博弈。大学的毕业生产品则在这种被筛选过程中,被决定了自己的办学定位。

第二点需要进一步分析。这涉及到,应用技术院校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据德国鲁尔创新与结构政策研究所(NIERS)基于微软学术的一项研究发现,德国高校在2008—2013年共发表749146篇论文,其中98.7%来自78所综合大学,只有1.3%来自94所应用技术大学。发论文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主要载体,这表明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深知自己的定位,因而并不鼓励教师去做科研。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并不把所谓“科研”放在重要位置,40%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设置“科研处”。但是深职院对此不以为然,它们以自己建立以“研”为核心的“产学研用”新模式为自得。在2006年深职院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标榜深职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5年来,出版著作89部,主编参编教材337部,发表论文3194篇,与2000年相比,各项指标平均年增长超过50%。”

我认为,无论是深技大还是深职院、深信院,它们都不必做所谓的科学研究,不必给教师设置论文的要求,而只应做与企业合作的“技术研发及开发”。深职院前校长刘洪一曾提出要“出海捕鱼,上山下乡”,“老师们要走出校园,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找课题,拿经费,找合作平台,最后的成果也要流向企业,流向社会,要在企业产值的“5%研发经费”中分一杯羹,这样才能激活学校研发的活力,真正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恰当的。

而且以高职院校的研究能力(虽然像深职院、深信院这种学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往往数以百计),往往并不具备承担大公司研发项目的能力,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且具备先进的研发组织能力,而高职院校,甚至许多理工科大学,科研多是散兵游勇,其技术研发能力都不能望大公司之项背。因此,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应主要以中小企业为目标,与之进行项目合作,或拿到研发合同订单,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可以个人或小team方式,参加到大公司的研究项目(这里面涉及到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和保密要求)中去——这往往只有那些具有业界人脉关系的教师才能做得到。

但总的来说,应用技术院校,还是应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各层次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业务主线,以服务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业务副线。当然,不同层次的院校,侧重程度会有不同,“产学研用”结合的重心可以有差异。

在深圳的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中,如前所述,形成了一个有丰富层次的完善体系。但是倘若深职院、深信院实现了升格本科之后,其与深技大的定位就出现了重叠。

早在深职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已提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用5年的时间夯实基础,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深职院建设成为开放式、创新型、国际化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而深技大最初的办学定位,就是以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为模板。这表明深职院与深技大的定位并无差别。倘若深职院转为本科,那么就更与深技大无异。

当然深圳拥有3所甚至更多的应用技术大学也没有问题,但是专科职业技术院校就会出现了断档。市场(产业)对专科工业技术院校的需求还是旺盛的。我们可以猜测,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可能会升格为大专院校,以填补这个空缺。

前面我说过了,深圳应用技术教育体系的成功,包括深职院作为‘职教的清华’能够产生在深圳,乃至深技大刚刚创办其招生分数线就能超过老牌的广东工业大学,皆拜深圳产业发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所赐。许多外省学子报告深圳这些年轻的大学,也是看着深圳的就业市场而来的。财政宽裕,大笔资金支持大学,大学得以招聘一流的师资,购买一流的设备,再加上优质的生源,自然就形成良性循环。

颇有人说深职院模式不可复制,还有人说深圳办大学的模式不可复制。这些话根本站不住脚。问题的关键是,你为什么要办大学?你的大学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应该如何设置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你的经济系统如何能够繁荣?你的大学系统如何能够办得成功?深圳的经验无非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有什么不可复制的呢?

应用技术大学体系与高职体系共存?

回过头来说说中国的职教体系与应用技术大学体系。

如前所述,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我国已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4年,国家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开办应用技术型高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强调“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虽然这个职业教育体系仍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供需不能匹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结构不匹配,许多专业设置陈旧,办学模式落伍,与快速变迁的市场需求不匹配,二是空间不匹配,大量教育供给设置在产业不发达、人才需求稀薄的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如深圳则教育供给不足。但总的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体系是越来越重视,供给的量与质都有很大的提高。

但现在重新建立的应用技术大学体系,则从理论和概念上带来了巨大的混乱。

中国事实上是从欧洲引入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

应用技术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于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这种大学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德国,该类型的高校与传统研究型大学(Universitat)在名称上就有区别,应用技术大学被称为Fachhochschule,也就是英文中的Universityof Applied Science,可以翻译成“应用科学大学”。初期,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方式主要分为三种途径:新建、升格和改造。改革之前,欧洲的应用型教育包括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学校且通常被纳入中等教育的范畴。随着各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和政策,应用技术大学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获得合法地位。1976年联邦德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总纲法》,1986年荷兰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法案》,1993年奥地利通过了《应用技术大学法案》。在政策和社会经济需求的推动下,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地区(包括德国、瑞士、英国、荷兰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院校数量、学科覆盖、在校生数量等量化指标都大幅上涨。2013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注册在校生人数达到了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获得高度认可。这一认可离不开其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完备、健全的师资队伍和应用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招生采用“职教高考”(Fachabitur),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对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关注企业实践经历,常规教学能力和技术转化的科研能力(所谓“三师制”);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设立职业学科群,开设实践学期和开办双元制专业。2019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招收学生204353名学生,包括142623名中职生源。KMK通过“职教高考”,在职业高中(Berufliches Gymnasium)和高级专业学校(Fachoberschule)中选拔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学生群体。

如前所述,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基本上对应中国的本科及专科高职院校,因此,当教育部决定在本专科高职教育体系之外,再搭建一个应用技术大学体系,就必须界定应用技术大学体系与高职教育体系的区别。

在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是这样说的: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

但在设置了数十所本科职业技术院校之后,这样的界定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了。人们必然要问,都是应用技术教育(啥叫“应用技术”?啥叫“职业技术”?何种应用技术不应用到职业上?何种职业技术不是应用技术?),都能够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生源,职教本科与应用本科的区别是什么?

现在能看到的唯一的区别是,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原来的地方大学(主要是地级市的本科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独立学院和部分民办大学转型而来,而高职本科则是由高职专科升格而来。由于来源不同,故虽然定位相同,仍可以叫不同的名称。

2022年,全国共有3012所高校,高等教育在校生400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成人高校256所。在普通高校中,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院校1489所。全国共有334个地级行政单位,其本上每个地级行政单位都会有一所本地的大学,这些大学大都由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演变而来,之后由大专而升本科,大多以“XX学院”命名。这类大学其实颇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college)。

此外还有160多所独立学院,以及400多所民办大学。前述三者加起来近900所。也就是说,全国1270所普通本科大学中,四分之三是上述三类大学。仅不到400所是其它大学,这包括147所双一流大学,占到约三分之一。

有关部门似乎想把前述三种大学都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此外,官方似乎有意界定应用技术大学是较职业技术院校层次更高一些的大学。这大约是考虑到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大部分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家庭除非不得已,不愿意让孩子报考高职院校。而“应用技术大学”似乎好听一点,而且招收的分数也会高于高职院校。但是倘若把全部高职院校都改为“应用技术大学”的话,家长们又会认为换汤不换药,仍然嫌弃应用技术大学。现在在保留高职体系的同时,新建一个应用技术大学体系,家长们就会认为这个比高职更高大上,在二者之间选择应用技术大学。但其实不过是在“职教B”和“职教A”之间作了一个选择而已。这就是一个“朝三暮四”的游戏。

对于这种玩法,我至少有两点不认同:其一,330多所地级市所办的大学中,是否应该一刀切改成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的地级城市,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由汉代以来的府城转变而来。每个城市的大学都会成为其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地级城市也确实需要这么一所综合性大学。将它们全部改为应用技术大学,对地方文脉的伤害是巨大的。其二,民办大学本来就面临极其严酷的生存空间,倘若再一刀切地改为应用技术大学,则基本就堵死了民办大学成为名校的可能性。

虽然,我也承认,随着中国经济不再高速增长,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3000多所大学面临着未来生源不足的萧条困境。这种局面在台湾地区已经发生了,许多大学招生不足,被迫停办或合并。在大陆则首当其冲的是地方院校(大多是二本、三本,即所谓烂本科)和高职院校。从求生存来说,应用技术大学或许是它们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

不过深圳并不存在这些问题。以深圳超过2000万人口的规模,一线城市的地位,倘若城市不急剧衰落,15-20所大学的生存应该问题不大,最多是收缩招生规模。深圳的大学应该说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深大、南科大、港中深、哈工深、清华国际研究生院、北大国际校区、中大深圳,以及未来的港大深圳、中科院深理工等在内的研究型大学,包括深技大、深职院、深信院、新安学院,以及未来可能的深圳技师学院升格为大专院校,所构成的应用技术大学体系;其它的则大都是专业性大学,诸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其前途可能会受政治影响)、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深圳海洋大学(不知应否归入研究型大学之列)、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它们大多为都会区提供各方面的人才,办学规模不大,应该有其生存空间。

由于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深圳的产业体系和地区创新网络的近中期前景。假设它不会急剧衰落的话,前述应用技术大学体系的生存发展应该没有大的问题。而前述研究型大学体系,则要看地方财政未来是否健康。依我判断,似乎只有深大和南科大财政拨款比较有保障。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