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在政策的扶持下,201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逐年攀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充电桩行业也迎来蓬勃发展。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充电基础设施正式被纳入七大“新基建”产业之一。202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十四五”时期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政策颁布的同时,各地充电桩建设速度也在大力加快,资本加大了对充电桩行业的投入,这些对于行业而言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2022年下半年以来,长沙、东莞、南通等城市相继宣布了到2025年的充电桩建设计划,安徽、四川等省份也宣布了省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据中新经纬报道,2022年全国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4万台。
可以预见,未来3-5年内全国各地充电基础设施将迎来“井喷”期。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接近3100万辆,充电桩市场规模约达2045亿元。
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容,目的地充电运营的头部民营企业汇充电(深圳汇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这一巨量缺口,表示未来要加速“跑马圈地”。据了解,汇充电专注于智能充电终端的自主研发、城市高密度投建、数字化运维,面向C端新能源车主用户,提供汇充电移动端充电服务;面向B端充电桩运营商,提供数字化运营充电桩和自动化结算充电费的SaaS服务。
瞄准目的地充电,缓解车主“里程焦虑”
一直以来,“里程焦虑”都是困扰新能源车主的主要难题,现阶段车主们想要实现“充电自由”仍困难重重。
这背后是充电基础设施及服务市场尚在成长发育期。
为了解决用户充电难、充电体验差、续航焦虑等痛点,市面上各大车企、能源企业都在努力寻找突破点,如尝试过换电、无线充电等,但仍不够完善。家用桩、品牌站等充电场景对于很多车主来说,还伴随着“公司”、“商场”等多个场景的缺失。相比之下,目的地充电的优势将更加突出,用户使用频率更高,需求场景更广,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居住、办公、购物、聚会、看电影等诸多场景下随时为车充电、即时补能的需求。因此,目的地充电运营的成熟度,其是否能做到好用、易寻,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车主的日常体验感。
2014年,国家电网宣布向社会资本开放充换电市场。和彼时很多创业公司一样,汇充电赶上了这拨早期的“新基建”创业风口,入局充电桩行业;同时,其精准定位到目的地充电运营赛道。两年后,汇充电获得国家发改委充电运营商备案资质,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们以深圳为起点,已与全国60%的百强物业进行合作,在其所管辖的项目的停车场内铺设充电桩,包括住宅、写字楼、学校、医院等,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汇充电联合创始人党霏霏介绍,作为阿里云低碳科技加速器明星企业,目前,公司业务已发展至深圳、上海、广州、柳州、成都等全国25个城市,累计为住宅、购物中心、写字楼等目的地停车场建设和运营4.7万余台新能源汽车充电终端,服务于百万新能源车主。
依托数字化核心技术,提供智能充电解决方案
经过几年发展,汇充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硬软件一体化”智能充电运营解决方案。
汇充电首席技术官表示,从硬件端来看,充电桩是“带充电功能的智能终端”。与其说,汇充电在研发充电桩,不如说汇充电在定制研发充电桩的数字大脑,将充电桩定义为“具有充电性质的物联网设备”。
“目的地充电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充电桩分布过于分散,导致设备维修和保养的难度较高。通过相关硬件研发和数字化平台迭代,汇充电的充电桩支持远程监控其运行状态、智能故障诊断、自动派送运维工单,大幅提高了充电桩的维保效能和实际使用率。”党霏霏表示,目前行业规范的充电桩收集数据的颗粒度大约为40-50项,而汇充电实际达到了200多项,这也意味着,汇充电对于充电桩装置故障维修的响应速度会比很多企业快得多。市面上主流的单片机方案,在充电桩需要维修时无法及时告知维保人员,因此不利于远程监控,更适用于充电站等充电桩更为集中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分析用户大数据,汇充电还能深度剖析车主的充电需求,充电桩建设点的选择也更加精准,从而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加速项目整体回报率。“我们现在可以做到6个人管理一个城市的充电桩。”党霏霏补充道。
下一步,汇充电将着重提升投资回报率,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十四五”的规划来看,充电桩未来的几年仍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缺口,未来充电桩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怎么样在更快地“跑马圈地”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比较好的收支回报率。基于此思路,除充电外的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或将帮助车企获得新增量。
随着汇充电不断夯实核心技术基础、拓宽业务边界,阿里云也一直在背后给予其充分的技术支撑。“2016年左右,我们的早期业务更多聚焦深圳本地的新能源车充电服务,数据体量不算很大,于是采用托管服务器这种方式,但是随着业务范围大幅扩张,我们就开始计划将系统和数据迁移至云端。2017年,我们与阿里云展开合作,阿里云的IaaS和PaaS帮助我们降低了算力和网络存储成本,解决了我们在实际产品研发、运维方面的持续交付集成和交付的问题,满足了客户充电使用和充电运营需求。同时,阿里云的稳定性、安全性、产品丰富性等能力,保证电桩、业务、运营等数据的安全。”党霏霏表示。
党霏霏希望,通过加入阿里云低碳科技加速器,能够持续推进与阿里云在云资源和解决方案推广方面的合作,未来双方将携手同行,共同助力可持续发展,为地球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