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27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德宏供电局等单位完成的“35kV线路雷击故障自愈型并联间隙应用研究”、“基于云平台的测试设备远程管控及自动测试技术研究”2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束洪春,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赵龙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王德林,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津听,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宇波,深圳市中电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昕,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利明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35kV线路雷击故障自愈型并联间隙应用研究”项目是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成果,主要针对输电线路安装传统并联间隙后雷击跳闸率升高的弊端,结合德宏电网雷电多发地区35kV配电线路的实际运行条件,提出了采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自灭弧能力的雷击故障自愈型并联间隙来提高配网线路的综合防雷效果。创新点如下:提出了考虑电磁场、气流场以及流体传热条件等多物理场因素、半封闭灭弧腔室内放电电弧的磁流体模型;研究了多腔室微气隙灭弧结构的灭弧机理及影响因素,优化设计了单个腔室微气隙灭弧结构和多腔室模块紧凑构型;建立了包含绝缘子和自愈型并联间隙的雷电冲击闪络特性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布置方式及外串联间隙长度下的空间电场分布特性;开展了雷电冲击闪络试验,分析了多腔室灭弧结构与外串联间隙的绝缘配合规律,研制出自愈型并联间隙。发表论文5篇。项目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该研究成果应用于配网35kV线路防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云平台的测试设备远程管控及自动测试技术研究”项目来源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针对目前手动或半自动式的测试设备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应用图文转化技术、通讯串口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研制了SF6密度继电器全自动校验装置、主变温控器自动检测装置、压力表自动检定装置,实现全自动测试功能、试验报告自动传入云平台、手机移动端和数据加密。采用了GPS定位及设备信息承载芯片,开发了指纹录入自动电子台账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测试设备的远程监控和到期提醒功能。项目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创新点如下:研制了具有定位、标识、区域监测、检测报告自动上传的智能检测设备远程管控功能的系统,采用国密安全算法,建立安全防护应用体系,保证移动终端安全注册、加解密数据;通过北斗定位、掌纹识别等多种智能技术,实现了检测设备的高效管理;实现了指针式SF6密度继电器、主变温控器、压力表全自动检测,作业更加智能、高效。利用图文转化技术成功应用于仪表自动化检测,示值数据自动化采集处理。研制了3套测试设备,并通过了第三方检验鉴定。发表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软著6件。成果应用于德宏供电局,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35kV线路雷击故障自愈型并联间隙应用研究”、“基于云平台的测试设备远程管控及自动测试技术研究”2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