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22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云南传统发酵食品高活性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殷建忠,云南大学教授李灿鹏,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马爱民,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王静林,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赵荣华,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余旭亚,西南林业大学教授阚欢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组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8个项目资助下,围绕云南传统发酵食品高活性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开展了云南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解析、优势优良菌种选育、细胞高密度培养及高活性发酵剂制备与应用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开展了云南发酵豆制品、肉制品、蔬菜制品、调味品等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揭示了云南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生态构成、菌群演替及其消长规律,阐明了菌种发酵代谢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优势优良菌种的高通量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创建了云南传统发酵食品高产菌株定向选育和高通量筛选技术,从腐乳中选育毛霉属、白地霉属、根霉属、乳酸菌等10株、从火腿中选育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8株、从酸菜中选育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等17株,从食醋中选育醋杆菌属、乳杆菌属、葡萄糖杆菌属等10株,阐明了云南传统发酵食品优势菌种作用机制;构建了云南传统发酵产品微生物高密度培养关键技术体系,采用恒pH-指数流加发酵工艺,发酵菌体浓度达到3.28×1011CFU/mL;建立了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两步法制备发酵剂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菌粉中活菌数可达3.8×1012CFU/g,为腐乳、酸菜、猪肉糜、鱼糜、猪肝鲊、食醋、火腿等云南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该成果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4篇;获授权专利73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57件;制定团体标准5项,企业标准11项;培养研究生40名。成果在32家企业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近三年来累计实现销售总额42.65亿元,新增利税2.0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云南传统发酵食品高活性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