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总院集团云南分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德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付茂海,中南大学教授胡军科,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部正高级工程师刘铁军,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政南,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束洪春,云南大学副院长、教授岳昆,西南林业大学院长、教授李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科长、正高级工程师尹洁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国际上多轨距铁路养护装备的需求,开展捣固、稳定、配砟3大系列20余种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及核心装置攻关研究,其创新点如下: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全系列型谱规划与产品创新设计,按照国际五种主流轨距及不同国别限界等要求,首次建立了整机设计“同轨距最小限界”设计准则,系统规划了全球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型谱,制定了悬挂装置、基础制动装置等设计方法和规范;形成作业装置、操控、主车架、转向架等多轨距兼容的系列技术,开发了模块化创新设计的捣固、稳定和配砟整形车;研发了多种适应多轨距复杂线路环境的大型养护装备关键工作装置、作业施工方法及工艺装备,提出线路几何精度单弦测量方法,研发了新型线路几何参数测量装置,突破了国外对“三弦测量系统”的技术垄断;开发了立式激振轴捣固装置,突破了国外公司在捣固装置技术的长期垄断;提出了区段智能维修决策、智能顺坡和快速经济区段维修方法,优化了控制平台系统的数据传递及控制策略,首创基于有限约束B样条拟合+分区优化算法的新一代轨道几何参数系统,实现了对线路及局部缺陷维修均能作业施工;提出线路兼顾道岔的稳定装置及施工作业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道岔区不能进行动力稳定的问题;提出了非标准轨装备的转运小车及转运方法,实现了在既有标准轨条件下的非标准轨距大型养护装备组装、调试和转运,保障了非标准轨大型养护装备的批量生产;开发了复杂大型养护装备的智能电气控制平台,面向复杂大型养护装备智能化控制需求,集成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开发自动捣固、捣固作业自动上下顺坡、线路捣固作业同步点识别、异常起拨道预防控制、防捣镐插伤钢轨等集成控制技术及方法,研制了跨硬件和多车型通用的智能电气控制系统,提高了线路养护维修效率,降低了维修成本;构建了适应国际复杂环境的轨道交通养护装备全景信息云平台,针对全球铁路养护装备云服务需求,研发涵盖数据采集、视频监控、运维管理、多专业耦合应用等多个业务系统,构建形成适应国际多系列大型铁路养护装备数字化的全景信息云平台,通过远程服务支撑了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国的100余台铁路大型养护装备的运维。首次建成了80m长的变轨距、500m长1676mm轨距大型养护装备试验线各1条,建立了国内首条年产50台国际多轨距大型养护装备的生产线。研发系列产品销往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20多个国家,累计实现国内外销售896台,其中外销162台;销售额95.91亿元,新增税收14.39亿元。授权PCT专利2件、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获国家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件;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项,企业标准4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篇;引培博士2名、硕士40余名,培养正高级工程师7名、高级工程师18名,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铁路大型养护装备研制与运维创新团队。项目研制形成的系列产品,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单弦测量、立轴捣固等技术及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国际多轨距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