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华山资本杨镭:硬科技时代底层投资逻辑的变迁 | 沙丘独家

643
创业建立对企业的真实认知,投资是成就更多企业的另一种创业。
投资人不仅要做时间的朋友,更要「做投资回报的朋友」。
我们华山要投「两专一黑」,要寻找「四不像」项目。

科技投资大潮之下,对投资人的要求水涨船高。

作为科技领域创业、投资近 30 年的资深行业老兵,华山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杨镭导师向沙丘同学们分享了高端玩家的体验:

科技投资人要具有行业深度和眼光,一方面要扎根产业、成为行业专家,另一方面还要深刻理解科技发展周期与科技企业发展规律,对领域拥有全局视野和全面布局。

清华毕业的工程师,如何由硅谷的科技研发转变身份成为连续创业者、带领高科技企业从 0 到 1 上市敲钟,又如何转型成为投资人、将目标由「引领企业成功」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经历三重身份转变,杨镭导师对当下的投资转变以及中美不同投资特点,有哪些独到观察?

在沙丘 12 期开学典礼上,杨镭导师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共 10070 字,预计阅读 20 分钟


Part 01 投资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


我创立过三个企业,每个企业都很有特点。


「码农」创业,如何把自己推向极致


我的第一个企业 Saratoga Technology 是将美国的高科技通讯设备引入中国。


90 年代末手机市场刚刚兴起,机会巨大但是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中还包括刚刚起步不久的华为这样的竞争对手。我从零开始用了三年半,成功地将公司做成了中国市场占有率 No.1。


我们除了产品的技术有很多独到的优势,更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发现了市场契机并总结出了一套非常独特的市场策略,最终赢得了市场份额。


这次的创业经验告诉了我,创业必须要把自己推向极致,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看到别人还没有看到的机会。这的确是对创业者的考验。我们创立的这套市场策略最后还被清华经管院与美国巴博森学院写进了美国商学院(MBA)通用经典案例中。


硅谷传奇:如何获得风投之父的投资


我的第二家企业 RivalWatch,是在 2000 年硅谷互联网大潮的时候开始的。


那个时候三个中国人在美国创业,没有中国概念,但是要去拿美国人的投资,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难的。


在我们的融资过程中,我们的足迹遍布了硅谷的沙丘路(硅谷风险投资的代名词),被近百个投资人以各种理由拒绝。


直到我们终于做出来自己的产品、有了客户,硅谷风险投资人开始看到我们公司的潜力才开始拿出了资金投资我们:


我们获得了硅谷风投之父 Arthur Rock 的投资。

image.png

记得那天我们去旧金山去见老先生,那时候他已经近 70 多岁了(据说在他这个高龄他还在科罗拉多滑雪,自己开直升飞机),他在美国风险投资界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当我们去见他的时候特别战战兢兢。见面时候已经是下班时间了,办公室很安静,他靠在沙发上仔细地听我们的介绍,还不时发问。他脸上也看不出一点表情。结束后我们走出那座大楼时心里都犯嘀咕,都认为我们表现得很失败。

结果等我们回到办公室,另外一位投资人就打来了电话。他还特意问我们和老先生见面感觉如何?我说肯定是没戏啦。


没有想到是那位投资人(也是硅谷一个著名的基金合伙人)告诉我们,他刚刚和老先生通过话,老先生说非常喜欢我们几个创始人和商业模式,当场就决定要投资我们。


再后来的创业日子里几乎每一个人听到我们拿到了Arthur Rock 的投资,无不惊讶赞叹!这也是我们在硅谷遇到的传奇故事之一。

RivalWatch 的业务是抓取电商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我们的软件可以帮助商家了解竞争对手的价格(Price)、产品(Product)和促销情况(Promotion),电商 1.0 时代,我们一度成功获取了近 70% 的电商市场份额。


那个时候我们技术上采用了大数据「爬取」和清理方法;远程 ASP 软件数据调用,从而客户不需要自己安装软件,以及按年付费的商业模式,减轻了商业用户的使用和安装调试工作。上述这些方法在多年以后在行业内被分别称为了:大数据,云计算和 SaaS 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典型的风险投资结构下的创业公司,作为 CEO 运营了 4 年时间。这四年里我在硅谷一流的投资人的「磨练」下经受了各类的挑战和考验。这应该也为我今后的创业与投资发展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这家公司被另一家公司并购,于是我回到中国接手了掌上灵通。


如何在坠机前修好飞机,再登陆纳斯达克


掌上灵通属于 2000 年初国内非常热门的无线增值(SP) 行业。当时行业如此炙热,大约有 7000~8000 家公司在里面厮杀,也是后来被大家熟悉的「千团大战」。2003 年前后业内最出色的一家公司被腾讯收购,交易价格为 1000 万美元。


掌上灵通虽然远远不如那家公司,但也算是行业前十,就估值来说,大约为 500 万美元。我接手之前,这家公司出现了很多问题,董事会决定找一位职业经理人。

那时我恰好从硅谷回国休整,偶然和我的朋友是他们的创始人在上海共进晚餐并聊天,想不到的是,他们其实是要我来做他们的 CEO。


出于对国内手机以及无线增值市场机会的的看好和我对创业的热情,我用了不到一个周的时间,做出了决定。一个硅谷回国度假之行,使我再一次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刚刚接手时,我面临公司业务下滑、管理混乱等各类的问题。记得上任后第一次董事会,我准备的材料的标题是《如何在飞机坠毁之前把飞机修好,再飞向高空》。

在我的带领以及公司所有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在我接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成功地使公司扭亏为盈,实现了业务的高速发展,并在 2004 年 4 月成功地登上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了中国 SP 行业纳斯达克第一股,这也是整个互联网泡沫崩盘后国内的第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上市的成功也给当时掌上灵通的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轰轰烈烈的 SP 行业其实是一个时代,它使得中国第一代纳斯达克互联网公司走出了最低谷的时期,可以说也拯救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


掌上灵通在 2005 年与湖南卫视联手,利用短信投票海选等创新模式,打造了国内外轰动一时《超级女声》,也为新旧媒体的跨界创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企业家转型做投资人,并不简单


在经历这些之后,我和陈大同、王志伟等几位清华师兄弟共同创立了华山资本


这是一家相对低调的公司,成立于 2010 年,我们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有着工程师,创业经历,其中不乏毕业于清华和硅谷背景。我们选择了「华山」这个名字,这个「华」既是清华的华,也是中华的华。


我们投资采取了精准路线,不广撒网、也不盲目追逐热门赛道,可以说我们的风格更像狙击手。我们大约投资了 40~50 家企业,投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以基金平均回报率来看,我们的第一期基金回报率接近 19 倍,DPI 达到了 12 倍;第二期基金回报率达到了 7 倍,DPI 目前也达到了 4 倍。


我非常喜欢创业、喜欢把一个想法变为现实。成为投资人之后我也喜欢与创业公司交流,这种与创业者们互动和神交非常自然,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能力和激情,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自然让我每天都特别开心高兴。


其实在我创立华山资本前,我非常纠结。基于前三家公司的成功与经历,其实一直有很多人来请我去出任 CEO。我自己也想再做一家上市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看到一个商业模式非常好的公司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是否能够参与其中/我能不能也做一家这样的公司?


但当我认定了我的投资人的角色之后,我的感受有所改变。每当我看到一家好公司时,我的想法就从「我怎么能做一个」变成了「我怎么投进去」。在那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思想上的转变,并坚定了自己要从事投资的决心。


这个转变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企业家转型成为一位优秀投资人的道路并不简单,很多人真的适应不了这个过程:


做投资需要具备所有创业者的特质,必须了解创业所有的相关属性和技能,同时还具备从 0 到 1 的企业家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并要管理好一支基金,所需要的技能与心态甚至境界,与创业又是非常不同的。而这些差别就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能否称为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的差别。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创立华山资本?我想创立基金其实也是一种创业,而且是一种更加困难的创业,二者的有共性也有区别:创业建立对企业的真实认知,投资是成就更多企业的另一种创业。


首先,作为创业者可以创立一家公司,但作为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多家公司、从而对整个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次,创业经历能帮助投资决策。我非常希望从事投资的年轻人们拥有企业经验或创业经验之后,再进入到投资行业中。在这一行里,你既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还需要以自己过往在企业中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公司、项目的好坏。


再者,做企业是有产品来卖、来凝聚公司的;但做投资,你的产品、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团队。因此搭建长期合作的团队非常重要。


最后,对行业、产业的深耕和认知,是做基金的重要因素。我越来越体会到「人挣不了认知以外的钱」,做基金的人要有很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律。这一点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


按理说做投资应该是人生的最后一份工作,一个人需要对人性、对社会、对某一个专业都有很多年认知积累,才能成为好的投资人。

image.png


PART 02 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


我个人体会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成为投资人,认知成长要走过三段路:


第一步:行业专家/优秀企业家


行业专家是在特定行业中具有丰富资源、知识和经验的人。他们对于行业内的事物了解深入,拥有宝贵的资源和经验。

但是行业专家是不是转身就能变成投资人?

其实答案是否定的。

行业专家专注于一个行业,这只覆盖了投资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但一个投资项目、或者说一个企业成功,等于若干因素的乘积。我给出一个公式:

成功的投资 = N1 x N2 x N3 ···

如果因素的条件完美,得分为 1,不完美则为 0,或者处于 0 和 1 之间的任意一个系数。任何情况下,这些因素的乘积决定了一个项目或企业的成功。即使很多企业成功要素都是接近完美但是只要有一个因素的得分很低,设想一串 1x1x1… 中只要有一个 0.01,那么乘起来这个企业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行业专家只在投资要素中覆盖了很小的一个领域。

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美国有着近七十年的投资历史,而中国的风险投资大约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在美国硅谷,很少有大学教授担任合伙人的角色,几乎没有研究员成为合伙人。这也佐证了行业专家作为精通某环节的专业人士,认知其实并不能能覆盖到投资的全流程。


第二步:优秀投资人


在行业专家的基础之上,成为一个好投资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

优秀的投资⼈ = 专业 x 判断⼒ x ⼼态 x 格局 x 情商 x 专业外的知识范畴

优秀的投资人不仅要懂行业、懂企业,还需要懂得赋能企业和择时退出。但是再好的投资人最终也只是一个个人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


第三步:优秀基金管理人


其实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差别非常大,优秀的基金管理人要懂得施展组合拳:怎么投、⾏业定位、自身优势、投资组合构建和管理、项目退出(DPI)管理、执⾏策略、风控、投资⼈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好一个优秀的团队……

这件事,我一方面从自己走过十几年的创业、投资历程和犯的错误中体会出来,另一方面我跟优秀 LP 沟通时,他们就跟我讲「我们其实并不是在找一个好的投资人,我是在找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瞬间茅塞顿开。

我觉得不管你今后选择成为 LP 还是 GP,怎么成为一个优秀基金管理人、或者怎么寻找到一个优秀基金管理人,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事情。


PART 03 中美投资对比:越来越硬 vs. 越来越软


投资环境


国内的投资环境和美国/硅谷差别很大,也可以说机会和挑战一样大:国产替代、产业升级、巨大的市场潜力、政府的支持、年轻的创业者的产业热情和拼搏精神、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变革带来的机会……但是国内的企业发展和政策相关度很高,对创业者,投资人的要求也要高很多。


相比之下,美国硅谷是一个相对单纯一点的地方,创业、投资可以更多关注相对微观一点方面,例如技术、市场、团队、竞争等。


相对而言,硅谷的投资人一般经历过多次市场起伏周期,相对理性,很少见到一拥而上、百团甚至千团大战的情况,投资人相对比较耐心。硅谷更适合做 0-1,国内更适合做 1-10。


还有一点,在硅谷你看到很多的技术交流大小会议活动,国内有很多投资人的各种峰会,这个风气希望能够看到改变。


总的说来,硅谷还是偏好投资软件类,例如人工智能、企业服务软件、医疗医疗健康等;而国内是半导体、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比较偏「硬」。


另外在美国,一流项目基本是由主流 VC 操盘。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进入主流基金,你可能无法获得好的投资项目。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了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 Unity。我们在 B 轮时领投,估值 1 亿多美元。这家公司上市时估值接近 400 亿美元,这是我们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在 C 轮时,有个投资大佬也有意向加入投资。当时董事会进行了内部讨论,认为不太确定他的加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氛围。大家表示同意,最后就没有拿他的钱。


这个例子说明在美国,即使你有钱,如果没有在圈子中建立起被认可的地位,也可能无法发挥作用。一流的 LP 在美国话语权很大,即使你想投资也可能排不上队,甚至需要等待 10 年以上。


投资理念


从投资的理念来讲,我觉得硅谷的投资还是比较耐心的,愿意为一个相对长期的、有远大构想项目砸钱并等待。国内喜欢尽快实现营收,关心什么时候可以上市退出。


一个例子:为什么 ChatGTP 不是在中国先出现?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值得深思的问题,反映了硅谷的科技理念和投资理念与中国的不同:


在中国投资期待还是比较现实,短期回报、赚不赚钱、能否 IPO 等等,以及地方政府更加关心反投比例和产值等。

创造 ChatGPT 的组织 OpenAI 本身就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其宗旨就是要让人工智能来是人类社会收益而不是为了赚钱。


设想在这样的主旨下,投资人和员工工作的心态与状态会是怎么样的?


可投人才


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在硅谷,职业经理人体系非常成熟。


当企业走到 B 轮前后,董事会就会考虑引进一个职业经理人作为 CEO,大多数情况下创始人会积极配合。这一点很有趣,就好像创始人 CEO 负责从 0 到 1,而在 VC/董事会的帮助下职业经理 CEO 负责从 1 到 10。


像我们投资了的 Unity,一家硅谷著名的做游戏和 3D 实时引擎的公司,在华山领投 B 轮之后,由我和 A 轮领投的红杉主管合伙人一起引入了非常著名的职业经理人、曾经在EA(艺电)做过 CEO 的 JR 来做 CEO,换人的过程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很快创始人 CEO 就和新 CEO 并肩工作了。事实证明这次换帅,为后来公司的高速发展、一直到成功 IPO,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的创业公司 CEO 一般都是 go big or go home(要么做大,要么做垮)。创始人不断成长把公司从 0 带领到 100 的情况较多,当然创始人把公司从创始发展起来但最后公司倒掉关门的也不少。


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创始人一般都是产品经理性的,很了解社会市场以及人性的需求,可以把公司从小做大。但是在硬科技时代,创始人可能多是一些技术背景很强、但市场和公司管理、对外投资人关系、people skill 等方面并不很强的人,因而会在公司发展到一个阶段时遇到瓶颈。


所以期待在国内也会出现一批优秀的、接地气的、能够打胜仗的职业经理 CEO 或高管出现。其实我当年就是从硅谷空降到上海,在掌上灵通还是一个几十个人的初创公司时成为其 CEO,并很快把公司带上了纳斯达克上市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国引进这种职业经理人体系,可能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退出渠道


美国的退出渠道有个特点是,并购机会特别多。中国基本上要么就上市,要么就没了,并购比较少,但是我估计科技企业会在未来的三五年内迎来一批并购潮。另外随着国内注册制的普遍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退出渠道。


投资领域


从投资范围来讲,美国越来越偏软,中国越来越偏硬。


中国投资人都在看半导体、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碳中和、医疗等等不同领域,美国投资人则主要集中在未来技术和一些相对「软」的科技企业,例如 AI、SaaS、金融科技等。


美国投资现在很少碰到硬件公司,更不用提半导体。我们 2010 年开始到硅谷投资的,那时候半导体投资已经算是一个小众领域。这和中国正好相反,代表了时代发展浪潮的差异。


我们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在硅谷,如果一家公司由一个华人做 CEO,那么得到一流基金投资的概率偏低;但如果公司由一个白人做CEO,中国的创业者做 CTO 或 VP Engineer,在投资人眼中反而是加分了。


我们谈到科技投资,可以把科技分成两类,消费者科技和深科技。消费科技是直面消费市场的,深科技相对更基础、更底层。


其实科技创业简单概括,就是回答两个问题:

1. 你做这东西,有没有一个市场需求?这个其实就是创新最大的风险,我们都看到了谷歌眼镜和facebook 元宇宙(Meta)的下场。这么大而且优秀的公司也会看不准市场需求。

2. 当有市场需求时,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例如今天中国面临的光刻机的挑战。


从上面两点来看,我们今天在国内投资深科技其实是有时代优势的,因为中国大部分科技创业如今处于追赶的状态,这就多少避免了创新的风险。我们关注的国产替代领域,市场需求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多海外产品验证过了,我们可以专注在如何做出来、如何做得更好。


资金属性


美国投资几乎全部是商业化资本,以财务回报为驱动。LP对基金的考核就是以回报为主,而且往往可以十几年很多期基金一直跟下来。


中国如今政府基金占到多数,有明确的返投和招商引资需求,而且投资周期也希望比较短。可持续性不确定。


PART 04 科技投资时代的投资逻辑变迁


两条发展曲线:底层逻辑变化带来的不同投资逻辑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经过三个浪潮,第三个浪潮就是咱们现在面临的科技投资创业与投资,我以 2019 年科创板推出作为一个时间节点,把 2019 年视为咱们国家的硬科技元年。

过去,投资人通常是做横向投资,需要看各个行业。这是因为互联网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方式,所以这种打法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投资和创业的发展,现在投资人的打法正在从横向转变为纵向,这就像从「全科医生变成专科医生」。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在某个行业中,你应该采取专业化的策略。

这给基金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团队的基因、文化和经验等方面。如果一个基金以前主要投资于 Bilibili、拼多多、泡泡玛特等互联网公司,突然要转向 Nor Flash、2D NAND……技术理解的门槛非常高,而且团队的文化和适应能力也会面临挑战。

我认为这是对当前基金面临的重大挑战,可以用 Paradigm Shift(范式转变)来形容,就像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因此,那些在过去取得成功的基金,能否在今天或将来继续成功,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可以看到,投资高科技公司的基金成立时间都比较晚,很多是从 2016 年、甚至 2020 年前后成立的。因此,这些基金中许多仍未经历过退出(包括 DPI)的考验。

我相信会出现一批优秀的基金,但作为 LP 或自己做基金的人,我们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公司,生命周期曲线是不同的。

模式创新型公司的生命周期是,当一个商业模式跑出来了,企业的发展会经过一个拐点迅速上升,然后经过一系列步骤继续发展。

但是对于硬科技公司,必须要经历一个「死亡谷」,这就是企业的产品研发阶段。这是企业最容易失败的阶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我们统计发现,这段时间大约是 5~7 年,至少花费 2~5 亿人民币。我们见过许多团队在这个阶段钱烧光了,创始成员分家、项目终止;即使经过了 5~7 年,产品面世了,还会面临市场导入的问题,导入期可能需要 1-3 年甚至更久,之后还有成长期、扩张期、上市期准备、上市后锁定期等……一只基金的周期是 10 年,都等不到项目退出就要清算了。这也是中国基金普遍 DPI 低的原因之一。

我曾和一些过去在互联网领域投资得很好的基金讨论过,他们想要投早投小,然而现在投资科技公司就不能再简单套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投资逻辑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基金会面临很多问题。


科技创新与商业:成长规律与伪浪潮


比尔·盖茨曾说过,对于一个新的科技浪潮的到来,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 10 年的变革。

一起来看这张技术成熟度曲线,这是 Gartner 公司对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趋势的预测:

image.png

技术的生命周期会经历这五个阶段:触发期、顶峰期、幻灭期、萌醒期和成熟期。

• 触发期(Innovation Trigger)

潜在的技术突破即将开始。早期的概念验证报道和媒体关注引发广泛宣传。通常不存在可用的产品,商业可行性未得到证明。

• 顶峰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早期宣传产生了许多成功案例,通常也伴随着多次失败。

• 幻灭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随着产品无法兑现或得不到市场认可,公司失败资本与公众热潮退场,技术创造者被抛弃或失败。但幸存者不断坚持并开始满足早期市场需求。

• 萌醒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

更多的市场开始意识到价值并开始接受产品,也进入了第二和第三代的决战阶段。技术提供商推出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新的资金开始重新进入,保守的公司依然很谨慎。

• 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

主流采用开始激增,竞争开始加刷,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机会越来越多。

科技公司有很大的可能性经历这样一条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投资决策需要理解这条曲线,找到合适的进入点,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否则,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很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差异


新兵红利 vs. 老兵红利

老兵和新兵红利,指的是年轻人和行业老兵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优势。

我觉得互联网行业,越年轻越有优势,因为你往往是该行业的玩家、很懂其中的用户和需求。但在今天的深科技创业中,如果你没有行业经验积累、没有对行业的深刻认知,真的很难成功。

举例来说,我在硅谷的第二家公司,是为电商提供数据分析的商业模式。当时我们的目标客户是电商的采购人员,他们对技术不了解,让他们安装软件或者调整参数根本不现实。所以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了网站登录,他们输入密码后,在后台通过关键字就可以了解产品、观察对手,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

有技术背景的朋友能看出,我们采用的是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而如今时过境迁:

处理非常庞大、复杂的数据集——如今这被称为大数据;

你不需要购买服务器、可以将数据放在我的地方,我帮你托管——如今这被称为云计算;

我们说你不需要购买软件,你只需要每月支付费用——如今这被称为 SaaS……

看出来了吗?当你是这个行业的老兵时,这些新概念对你来说真的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你也不会被那些花哨的术语所迷惑。

很早以前还有人问我:终于搞懂云计算,但又来了个「雾计算」,是什么意思?

我告诉他们:云在天上,你在这里,那雾在哪里?雾在云和地之间,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边缘计算,既不远也不近。

所以,当你对科技背后的原理有清楚的了解时,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就不再神秘。这就是我所说的老兵和新兵看问题的不同之处,新兵很容易被忽悠,老兵们在这行业中的积累非常重要,因为科技的发展确实是一步步积累而来的,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定律。硬科技创新给行业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与投资人带来了红利。


先发优势 vs. 后发优势

在科技领域,我们常说「先发优势」,但成功者往往是占据「后发优势」的人,甚至有所谓的「第二名原则」,就是我先看看行业是否能起飞,是否能发展起来,然后再进入其中。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美国硅谷的不少著名VC在2000年前后曾经投资过一个叫 Segway 的公司,当时大家非常看好这家公司。但最终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投资的国内做非常类似产品的公司九号机器人(Ninebot)全资收购了 Segway,现在 Segway-ninebot 已经成为了全球短交通和机器人领域的头号玩家。

image.png

赢者通吃 vs. 多家共存

在互联网领域大家都是「赢者通吃」。

然而,在科技行业中往往是多家共存的形态,因为满足的市场需求不同,每个公司都可以在自己的细分市场上发展得很好。


另外,许多厂商为了供应链的安全性,故意选择多家供应商而不是只依赖一家。这也是科技领域中一些差异的原因。


投得好还要退得好:以兆易创新为例

在我多年的投资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句话:投得好非常重要,退得好也是同等重要。

兆易创新是中国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我把整个故事讲一讲,这其中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公司 2005 年在硅谷成立,创始人是清华毕业后在美国读书、工作,当时他踌躇满志,要做一种特别先进的存储技术,但始终没结果。

到 2009 年他就想转型做 Nor Flash。相比而言,Nor Flash 是一个市场不大、技术含量没那么高的技术。

所以当他说要转型,所有投资人脑袋都冒汗了:我给你钱,因为你说要做伟大的一件事情,做到今天没做出来;而且当时 Nor Flash 行业有 7 家非常大的外国厂商,哪有份额给到你来做?

当时所有投资人都拒绝投资。但是我们华山进去以后分析了他的情况,也看到了一个市场机会:

当时海外大厂家发现了一个更高级的存储技术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他们慢慢就离开了这个行业去追逐新市场了。所以这个兆易创新及时发现了这个机会,杀进 Nor Flash 领域,用相同品质的产品、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周到的服务,去竞争来了市场。

华山团队了解行业,看到了很多别的投资人看不懂的行业机会,在公司面对很多资本说「不」的时候,我们 2011 年就义无反顾投进去。当时我们成为了他们唯一一家也是股份最大的投资人,公司此后迅速成长,2016 年成功创业板上市。

上市时估值很快冲到 200 亿,刚好 2005 年到 2016 年那一轮基金要结束了,投资人们都非常高兴,正好就都退出了。但我们一直坐在公司董事会上面,了解公司的发展,也对未来很有信心,通过分析,我的结论是不要这个时候卖出股票。因此我们等到了 2019 年,这时公司估值冲到了 1400 亿,我们就是因为清楚行业情况和公司发展,收获了巨大的的回报。

好的投资必须要要懂企业家,懂行业、懂市场,投得好,还要退得好。投资人不仅要做时间的朋友,更准确来说是要「做投资回报的朋友」。投得好,也要在最恰当的节点退出,才是好投资。

我们现在基本不投白马,只看黑马。发现了白马、大家都冲上去的时候,我要投水面下的、投黑马。我就要投别人看不到、看不懂、投不进、管不了的「四不像」项目。

做投资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组合拳,我们投了兆易之后,还投至讯创新,两家公司虽然都是芯片存储领域的玩家,但其实各有不同:

兆易创新做存储芯片 1.0,市场规模只有 20 个亿;至讯创新做 2D NAND 存储,市场是兆易创新的 10 倍。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清华的博士,是从长江存储带着团队出来的。长江存储是一家专注于 3D NAND 闪存设计制造一体化的 IDM 集成电路企业,美国对我们的制裁名单里就有长江存储。

3D NAND 比 2D NAND 的市场规模又大 10 倍,而此时我们看到,似曾相识的事发生了:当更高端、更大的市场出现时,2D NAND 的老玩家随之转移去做 3D NAND,而这时 2D NAND 的市场空间又给咱们企业家留出来了,这就有了加入的机会。

所以高科技投资想要做好,必须要有组合拳,在整条产业链上下游都有非常系统的布局,利用全行业的经验、理论、关系为企业赋能。

image.png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