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对美团的骚扰战越来越热闹,每一步也都可圈可点。
但也没啥奇怪,及值得称道的——从来篡位者打老大,都是这个套路。
比如,道德牌。
幽灵厨房、薄待骑手、算法压榨,每一个进攻点都是行业沉疴,京东以只取5%利润、交五险一金、双职工等举措,大有正义之师之范。
比如,感情牌。
刘强东再次扮演起了“兄弟”的角色,亲自送外卖,在大排档和小哥们一起,大口喝扎啤。
一声“干了”,甚至让一些自媒体写稿子用“热泪盈眶”来形容。
作为守方,除了王莆中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次戏谑,美团整体算沉得住气,有回应,但整体很克制,"主不可怒而兴师"。
京东这种打法也确实不好回应。
一方面,所针对的问题,不光基本属实,且短期内没办法根本改变,遑论跟牌京东。
另一方面,新进入者撕咬行业老大的营销战,后者越慌乱,越容易吃亏,入了瓮中。
但看这架势,外卖市场作为一个趋于成熟和格局稳定的行业,应该会做出一些改变。
在这其中,平台溢出的价值将留给商户更大发展空间,骑手更好的社会保障,以及消费者更多的补贴红利,所谓皆大欢喜。
竞争的价值,正在于此。
但由此应该引发思考的,并不应该仅限于商战本身,很值得去探讨的是——在新的劳动力结构、就业环境、新经济周期里,餐饮生活消费行业的产业链价值分配问题。
首先,外卖平台的兴起,肯定对餐饮生活消费类行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让其获客更容易,比如拓展了堂食之外的商业模式,比如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提升了效率,等等。
但与其伴生的问题是,平台提点过高,骑手被锁死在算法,以及为外卖而生的幽灵厨房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比如平台提点问题,各方说法不一,京东说有25%,美团财报披露的只有几个点,不同的计算方式而已。
但去和几个餐饮老板聊聊就知道,该问题确实存在,与其他几个一样,都影响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本质上是个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也是个永恒的矛盾。
和很多行业一样,总会陷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逻辑中,都难以持续。
作为新进入者,为了抢占市场,京东必然会在这方面通过让利补贴,让给一部分商户利益空间,这是行业所乐见的。但这只是动态的一端。
如果能通过这种搅动,让平台与商户间能通过动态博弈,进入更好的平衡,则是件更好的事。
这方面,监管部门应该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当下国内经济大环境是,内循环、内卷,今年促消费又是激发经济活力的主要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11%,成为占比最大的商品类别,凸显其作为消费核心引擎的地位。
这其中,外卖占餐饮总收入比重约30%。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如此环境下,外卖平台应该发挥的价值自然更加关键——助力行业发展,促进消费复苏,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各方也都有这个认识。
这是否也是京东发起总攻的考虑要素之一,不得而知。
此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平台收费项目公示制度”。
2021年12月底,人社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等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提供保障。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称,将逐步推动在全国实施。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外卖员就业规模约1000万人,是灵活就业的典型群体,其中85%左右为兼职及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