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海南之前,我遇见了一位比北京出租车司机还能聊天的快车司机,这是个意外收获。
这位师傅开一辆崭新的白色海马福美来轿车,他本来是海口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海南昌导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司机,这是一家司机抗议份子钱太高,罢过工的出租车公司。
当然,他现在还是。
像这种崭新的轿车,昌导一共买了180台,听师傅介绍说:来自公司高层的意思,是借用滴滴的平台试运行3个月,让司机们磨合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昌导就自己做一个平台,在海口干掉滴滴。
显然这位师傅磨合的并不好,因为在我上车的时候,他忘记按下“接到客人”按钮,最后我再一次用现金支付了车钱。
这是后话,司机师傅侃侃而谈远超我的想象:
“也有人做的比较可以,像那些压力比较重的,起早摸黑的做,我很少出车,但公司有定位嘛,我就把车开出两公里,睡一觉。
……
我们1900底薪,每天固定8个小时,加班3个小时,一个月26天,拉够1万奖励800。但滴滴这个钱到我账户里,我都不知道怎么给他(公司)。
……
现在海口还在抓快车司机,有一次我在机场就被抓住了,我说我是昌导的,抓我的人说:“怎么可能!你骗谁!”
本来,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出身的人,我一直认为:只要有当地出租车司机的采访出现在报道里,就意味着这位记者并没有找到核心人物,是一篇失败的报道。
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是因为我的角色变了,也是因为这位司机太有趣,而且他正处于这场地方出租车公司学习或者抵御滴滴的前沿。
这是做地方平台的创业者常有的思路,或者说是地方传统企业实践互联网+的方式,在全国大平台已见成效的前提下,利用地方资源建立小平台。
但这不是笔好生意。
我问出租车师傅他们昌导能不能在海口打过滴滴,师傅说:不能。
其实海口本地人用滴滴的很少,他们用电动车更多,海口常住人口200万,电动车有100万辆,其中有十分之一会兼职拉客,这是一支庞大的电动车大军。
在这位师傅开滴滴的一个多月里,他也没遇到太多用滴滴的本地人,反倒是广东、东三省、陕西这几个地方的人用的多。
当然,这个数据没有参考意义,只是意味着这五省的人常来海口而已。
昌导无法打败滴滴,还有政策因素。
昨天正好是听证会,海南省政府并没有通过昌导的方案,听出席的司机代表说:
要经过当地的群众和乘客的反应,才能决定。
看来政策这个壁垒,不会优先为本地企业放松,反倒有可能先为巨头放松。
这辆白色的海马福美来一路开往机场,收音机里在响:我们将持续播报双创信息。频道是FM94.5,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话题在收音机里响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