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问周边人,如果不是工作的原因你过去1个月下载了多少个APP。很多人都没留意,这么一问倒是突然发现自己真的很少下载APP了。移动互联网流量正在枯竭!一方面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从下图可以看到过去1年的活跃用户增长都已经只有1%上下。
另外方面用户一天使用APP的时长也越来越集中在不超过5个主要APP,其中绝大部分被头部的BAT所属的APP垄断。(一时没找到报告出处)
而这篇文章援引的数据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大部分美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每个月平均下载 app 的数量为:0,因为大多数人都已经下载到所有他们需要的 app 了,因此再没动力去寻找新的下载目标。”。我想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也符合大家的直观感受。
后两者的影响我认为是更加严重的。新增用户毕竟绝大多数还是长尾的轻度用户。而重度用户的不下载新APP和只使用有限的APP,确实让人要好好思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流量枯竭这一事实,跟着就要革掉增量流量思维的命。再也不能靠买量,换量,洗量这些手段做APP。先有量再做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了。事实上,当前的融资环境也不允许你这么做。所以重要的还是要在当前的市场下,以存量模式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我的一点看法是:
比如目前形势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帮助APP维护老用户就变得非常有价值了,这个商业模式在过去可能不被重视,当下却变得很有价值。而一般工具类应用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增量模式下具有很强的流量价值,但是在存量模式下,其商业附加值却太低,在当下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还有,就是做真正有创意和高质量的APP服务。虽然流量在枯竭,但是并不表示高质量的产品没有人用。高质量的产品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毕竟,枯竭是指流量增量变没了,但是粘性其实是没变的。你看近期不就又出了“分答”这样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吗。
过去的导流都是简单粗暴,因为那是增量逻辑下的,也就是长在低处的果子。现在只剩下高的果子了。但是摘高的果子一来需要更高的技能,二来当然也更加辛苦困难。所以就不能做只管带来流量的粗放模式,而需要更多基于流量的服务:通过精细的流量服务来对存量流量进行再获取,管理和商业化。当然,这里的存量既包括了别人篮子里的,也包括自己碗里的。我们投资的兑吧,就是属于类型。他们帮助所服务的APP/公众号把信息流转变成和用户的交互,并提供各种运营手段和工具帮助APP/公众号把存量流量管理好。虽然APP的用户增长放慢,但是用户体验却编号了,留存用户的质量和流量质量都极大的提高了。这样自然离规模化变现就更近了。过去半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兑吧迎来了一个逆风起飞的高速增长期,目前已经接入了1500多家主流APP,更重要的是在TOP500的APP中,有68%使用了兑吧的服务(援引易观数据)。服务好了这些客户,兑吧的规模化变现过程也变得非常自然和迅猛。(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他们直接沟通或参加他们的活动,我在文后会放上他们的信息。)
这是不是O2O的概念,我觉得是。没必要被概念吓跑了吧。不过,过去增量逻辑下是走的小B的线下。现在存量模式下,是可以考虑大B了。如何服务好大B,帮助他们建立移动端的线上营销和服务体系,这是价值点。互联网时代进入存量模式后,大家也开始切大B的市场。但是,那时候只有电商和品宣广告模式,成功的也不多。但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为大B的服务内容超过了销售(电商)和推广(品宣),还有精准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等。我认为机会还很多。而对于大B,本身就有营销和服务预算,即使是预算没增加,至少也会有一次预算搬家的过程。这对于创业企业变现是非常有利的。
最近大家都在提倡技术创新。其实世界级的技术创新在中国还是非常难得的,核心问题还是缺乏系统性的规模性的基础设施(技术积累,人才积累,数据积累等)。但是这不妨碍改良型的技术创新(毕竟,移动互联网生态具有本地性特征,不用横向和美国比,比国内过去几年做的好就有价值)。大数据和AI都是这种类型。关键是把改良型的技术和应用场景结合好。通过技术来去提高长尾渠道效率,来提高获取流量的精准性,来减少用户被动看广告的次数却维持点击量的增长,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等等。具备这些服务能力的创业公司就具备了有投资价值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