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相关工作人员现场走访,摸清区内餐饮项目情况。
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并在餐饮等行业积极探索“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的可行性,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新增餐饮企业,从“正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经营范围(餐饮项目)划分登记、联络员制度、业务培训5个方面,开展“首证通”试点工作。
9月6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环城局”)了解到,目前,成都高新区“餐饮项目正面清单及负面清单库”(以下简称“餐饮项目正负面清单库”)工作正在快速推进,已经完成2万家餐饮商铺地址摸底梳理,预计9月中旬将全部完成区内所有餐饮商铺的地址摸底工作。该清单库完成后,地址在正面清单内的餐饮行业项目,办理工商食药等证照时将不再需要出具环保审批备案,实现“一证通关”,大大节省行政审批效率。
摸底2万家餐饮企业
餐饮行业是市民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准入门槛低,普遍投入小、收益快。目前,成都高新区中小餐饮项目约占95%。
“‘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选择餐饮行业试点,对环保部门来说有较大的压力。”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环境保护处负责人介绍,餐饮行业大多选址于人群密集区域,可能不符合环保要求,出现无证无照经营的现象。同时,一个餐饮项目牵涉面广,执法困难。
“在人群密集区,不开餐饮店,市民就餐不方便;开了餐饮店,油烟、噪声等问题,又会影响市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环境保护处工作人员表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要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方法、开正确的餐饮店,这3个“正确”就是成都高新区环城局深化“放管服”、实施“首证通”、建立餐饮项目正负面清单库的初衷。
为此,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成都高新区范围内建设“餐饮项目正负面清单库”,并以此作为“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的“首证”和审批办理“后证”(审批许可、备案核定)的依据。
目前,成都高新区环城局已经对区内所有商业区域进行了摸底,共涉及商铺数约3万家,目前已对2万家商铺进行了梳理。对通过环评备案核定的商铺或项目,明确商铺所处地址,建立了统计表及平面布局图;对未取得环评备案核定的,根据《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商铺具体地址、是否可引入餐饮项目等进行了明确。
将基本取代环保审批备案
餐饮项目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有什么作用?据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环境保护处工作人员介绍,凡经营场所位于试点范围“正面清单”内的新办餐饮项目,均视为已通过环保备案审批核定,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注册登记,食药监、城管部门直接办理食品经营(备案)许可和招牌设置许可,不再要求提交重复性申请材料。反之,在“负面清单”内的市场主体,则代表尚未通过环保备案审批核定。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区内所有商铺是否能从事餐饮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定性,申请人注册的时候只需看地址就能确定能否开办餐饮店。”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环境保护处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了个例:小张想租某商铺做餐饮,工商部门只需输入这个商铺的地址,即可显示该商铺能否开餐饮店。“如果可以开,直接办证;如果不能开,小张就能马上重新选址。”工作人员介绍,建立餐饮项目的正负清单库,省去了原先餐饮项目办理手续时的环保审批备案等复杂程序,既能保障选址合法的市民迅速办证,也能保证选址不合法的市民减少损失,节约了市民时间成本,真正实现“一证通关”。
摸底完成后建电子数据库
据悉,为推动“地址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运作,7月下旬,由成都高新区环城局牵头开发的“首证通”协作平台上线试运行。该平台整合了工商、环保、食药监、城管等业务端口,工作人员可通过该平台,查询申请人申请的经营场所是否在“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中。一个多月的运行情况显示,该平台运行顺利。
下一步,在协作平台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完善“首证通”行政审批系统,“餐饮项目正负面清单库”摸底完成后,将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工作快速联动办理。同时,成都高新区将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人脸识别、电子签名、智能校验审核等方式,全面提升全程电子化准入审批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拓展“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的领域和深度,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或将推广到汽车维修、清洗行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