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蔚、郑其、黄启恒 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彭相 一等奖 成都高新区人民检察院
杜超北 一等奖 高新区石羊街道美洲花园社区
11月28日,由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局(自贸办)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的颁奖仪式在菁蓉汇举行。本次征文大赛以“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 我与成都高新共成长”为主题,共征集作品160余篇,参赛作者来自区内各部门、企业、学校、街道等单位及个人,经过评选,共有100篇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在颁奖仪式现场,来自各单位、部门的参选作品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揭晓最终的获奖名单。
来自高投集团、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街道的十组作者获得一等奖。在颁奖现场,他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他们的创作故事。
“最幸福老头”的故事 4小时挥笔成诗 感恩时代
在颁奖仪式现场,一位满头白发的获奖者在一群年轻人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美洲花园社区的杜超北。在这次征文评选中,他的诗歌作品《综观改革开放四十年》以92.7分的成绩排名第三,被评为本次征文大赛一等奖。
“我是全场年龄最大的,但站上领奖台我的腰杆还是挺得笔直。”75岁高龄的杜超北是一名退休语文教师,他笑称自己“就是一个除了能写点东西,什么也不会的‘教书匠’”。对他而言,写作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就像写日记一样,每天都要写两句。”
杜超北告诉记者,当他得知这次征文活动,立刻决定报名。只用了不到4个小时,就完成了两篇诗歌作品。“其中就有这篇获奖的《综观改革开放四十年》。”说起自己的成绩,杜超北一脸骄傲。但其实,这并非他的初次获奖,在此前石羊街道举办的各项征文大赛活动中,杜超北都是积极分子,也是长期“包揽”奖项的“得奖专业户”。“光是在社区办公室就有好几十篇杜老师的诗歌原创作品,他是我们社区的才子。”陪同杜超北前来领奖的美洲花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肩负“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和“成都高新区30年的亲历者”两种身份,杜超北深有感触:“我们应该感恩时代,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成都高新区的发展,都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我觉得我已经是‘最幸福的老头’。”他笑言,“等到高新区40周年的时候我就85岁了,希望那个时候看到高新区有更好的发展。”
高新“迷弟”的故事 700天亲身感触 致敬“兄长”
所有的获奖者中,彭相是一位在成都高新区人民检察院工作还不到两年的小伙子,他的作品获得了本次征文大赛一等奖。和获奖者一起站上领奖台时,他笑容满面,为这次获奖而兴奋,也为自己是成都高新区的一员而骄傲。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成都高新区30年的发展,对于刚满26岁的彭相而言,似乎有点遥远,但年轻的他却在来高新区的约700个日子里,看到了高新精神,也对这里有了一种依恋之情。正如他为征文拟写的标题,《三十而立,春秋正隆 年长5岁的兄长》。
这位“兄长”给了他什么?
“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青春的气息”,彭相语气笃定。他在文中写道:“在与高新区约700天的‘亲密接触’中,听闻过成立之初的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也见证了今日被‘火炬’之光照耀得繁花似锦、熠熠生辉的‘国际范儿’……”从高新区一路走来的历史里,彭相成了成都高新区的“迷弟”。
精心“取舍”的故事 团队作战 撰写有温度的“高新编年体”
“这一篇获奖报道,是融媒体中心团队的心血。所以,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整个团队工作的肯定和激励。”在成都高新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 我与成都高新共成长”主题征文颁奖现场,一等奖获得者何汶蔚说。
和何汶蔚一起获奖的,还有郑其、黄启恒,他们共同完成了文章《一张白纸上崛起的产业高地 十字路口的方向决断——成都高新区拓新30年产业导向的“取”与“舍”》。和大多数获奖者不同,他们是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写文章于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但正因为是家常便饭,反倒让文章写起来不那么容易。
对他们而言,这次的难点,在突破以往的写作范式,展示他们对成都高新区30年产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难在从平常的视角抽身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回看高新30年的历史。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年来,在成都高新区这片土壤上发生的产业大事记比比皆是,如何于大海中见珍珠?他们选择将目光聚焦在“十字路口的决断”,瞄准成都高新区在不同时代,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取”“舍”决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回溯成都高新区建区30年系列报道,聚焦这个区域30年发展之路,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每一次主导产业的方向决断,都成就了今日之高新。
写这样一篇文章,着实不容易,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对全区产业有基本的了解,需要信手拈来的材料……需要的东西很多,需要“取舍”的也很多。即使他们都能熟练地驾驭文字,即使他们两年来一直坚持在成都高新区产业经济发展一线,仍然感觉这样一篇题材“写完容易,写出彩不易”。
“前后采写用了一周时间,还熬了整整两个通宵。”何汶蔚说。梳理成都高新区30年来的产业导向,是对过去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他们对自我的一次挑战。
自2016年11月到成都高新区工作后,他们都奔波在一线,对这个区域的产经不说“了如指掌”,也算“了然于心”。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去过数不清的企业,写下了一篇篇报道,变成铅字,印上报纸,最后变成了一个个众人了解高新产业和经济的窗口。而这一篇稿件,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穿越”历史,深度触摸了成都高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7月成功截稿,正值盛夏;如今获奖,已是初冬。春夏秋冬的轮转里,他们已和成都高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自己也从来时的“一张白纸”,变成了“一本小说”,可以说,这张报纸、这组报道是饱含温度的“高新编年体”。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希望让自己这本“高新小说”越来越厚,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