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河流奔腾不息,站在更高的山丘上,方见千浪脚下过。站在2018年的终点回看过往、审度当下、展望前路,我们与哪些经济浪潮精彩共舞,又将驶向何方?
踏着新经济席卷全球的巨浪,成都提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成都发展新经济的高地,2018年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列车”朝着新经济“加速跑”,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里探索前行。在“新经济活力区”的产业蓝图上,成都高新区已绘出了依托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软件园,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智能经济集聚区的布局。
站在潮头之上的智能经济企业最知潮汐。
近日,本报记者锁定智能经济这一领域,走进天府软件园、孵化园等园区,在与该领域业内人士的交谈中,寻找行业关键词、追溯全年重要节点并探索未来趋势。
落地
从技术到产品 人工智能应用纷纷面市
今年以来,针对“新经济活力区”建设,成都高新区聚焦人工智能、5G通信和创意产业,而人工智能、5G均是智能经济“森林”中的“树木”。
一个产业“长势”如何,从业内企业的“收成”可见一斑,从投资市场的“冷热”亦可知一二。2018年可以用“忙着生、忙着死”来形容直播、共享出行、团购、O2O等各大“风口”连续上演的一轮轮大浪起、大浪落。而这起起落落之外,智能经济一直挺立。
所谓智能经济,是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形成的总体结构。听起来貌似有点虚无,而当其以产品形态出现时,人们会发现这并不陌生,比如智能音响、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不难发现,此前业内人士预判的“2018年或将成为‘AI定义万物的元年’”这句话正在逐渐成为现实。2018年,“人工智能+”正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嵌入、重塑。
今年初,在成都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后,智能经济便呈现出了一马当先之势。3月1日,《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提出到2022年成都智能经济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在产业布局、载体建设方面,则以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为主体,构建智能经济综合集聚区。
作为成都智能经济企业集聚地之一,成都高新区亦圈定了深耕细作智能经济的“沃土”——依托天府软件园、新川创新科技园,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智能经济集聚区。“截至目前,在智能经济领域,成都高新区共聚集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类企业超过100余家。”12月2日,成都高新区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成都启英泰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英泰伦”)日前举行的成立3周年庆典上,启英泰伦创始人、董事长何云鹏在“AI,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一充满诗意的主题下,回顾和展望了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AI,让梦想照进现实,是诗意还是写实?作为专注于人工智能语音芯片研发企业的创始人,何云鹏用了“踏实前行”来定义2018年的行业发展。“如果说2017年很多人工智能产品还处于概念型产品阶段,那么到了2018年,就是从概念形成为商品、服务于大众的阶段。”而这种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程,他用了“落地”二字来形容。据悉,从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家居家电市场来看,已有智能冰箱、智能彩电、智能空调等20余种商品面市。
在启英泰伦的产品展示区,记者见到了嵌入有人工智能芯片的一系列家电、家居产品。通过语音交互,可以迅速烹制出60余种菜肴的语音微波炉;用语音操作,便可自动调节灯光强弱的智能语音遥控灯;此外,窗帘、晾衣杆等家居产品,均可由语音进行控制……“这些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商品,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我家里现在炒菜都是用智能语音微波炉,几分钟就做好一道菜了,非常方便。”何云鹏说,“2018年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人工智能语音芯片产品和终端结合,长虹、美的、海尔等家电大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了。”
和启英泰伦一样,2018年也是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考拉悠然”)的产品“落地年”。今年7月,考拉悠然获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其自主研发的“考拉大脑”AI平台,除了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快速通道试点并落地国内部分园区外,还走出了国门,在阿联酋机场应用。考拉悠然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沈复民说:“就计算机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而言,现在已经从技术红利过渡到结合场景的应用落地阶段。”在他看来,此前的一两年里,人工智能行业呈现如火如荼之势,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并不多,而如今,已经到了“瓜熟蒂落”之时。
融合
多领域企业“逐浪” 智造不一样的“AI脸”
从启英泰伦、考拉悠然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人工智能确实已进入落地应用的“航段”,并成为一种现象。今年9月国家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中,106个入选项目分别涉及到机器人、无人驾驶、医疗云等领域。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的一一落地,诸多产业都逐渐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AI脸”。
潮起正是逐浪时。在智能经济的浪潮下,成都高新区的企业也纷纷赶浪,“牵手”人工智能,并出现了不少“弄潮儿”,今年1-6月,成都高新区新增智能经济企业63户。
12月4日,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势科技”)首席运营官刘洋向记者诠释了他眼中2018年无人机发展的关键词——“重塑”,而这样的“重塑”亦与人工智能有关。“无人机正在从自主飞行到智能飞行的方向发展,这个重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引擎就是智能经济下的人工智能。”基于这一判断,4个月前,傲势科技与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恩科技”)联手合作,开始了智能无人机的尝试。
“在合作中,携恩科技的‘空地目标智能识别系统’和傲势科技的无人机相配套,形成软硬件相结合的智能飞行平台。”刘洋形象地解释说,“过去无人机测绘航拍,所搭载的摄像装备是只能‘看’的‘眼睛’,处理分析等事件仍需人工操控。而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无人机,则是让‘眼晴’和‘大脑’全部上阵。”今年9月,携恩科技就派出搭载有红外设备、图像识别等智能设备的无人机,承担了省内首次采用无人机对露天焚烧秸秆进行专项巡查和整治的任务,也成为了智能化无人机的一次“试水”。
再从电视行业来看,“重塑”这个关键词也同样适用。5年前,人们还很难想象,家里的电视、投影仪都可以摆脱遥控板,通过语音换台收看节目、听音乐等。极米科技董事长、CEO钟波说:“未来的无屏电视不仅仅是家庭娱乐终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无屏电视也是连接整个智慧家庭的‘心脏’”。今年5月15日,极米科技宣布与百度联合成立AI无屏实验室,这背后便是其透过人工智能所看到的未来电视发展趋势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判断。
在极米所推出的系列无屏电视产品中,GMUI3.0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声纹识别的智能无屏电视。“除了通过语音进行人机交互以外,最为特别的一点是,通过声纹识别,这款智能无屏电视可以识别出观看用户的年龄段。针对少儿不宜的内容,它会对未成年人说‘NO’。”极米科技公关总监郭雪晴说,极米科技成立5年以来,无屏电视进入人工智能化,这是技术趋势下水到渠成的选择。
智能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让企业也尝到了甜头。2018年前三季度,极米科技无屏电视以4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中国投影机市场第一名,这也是国产品牌在中国投影机市场首次“登顶”。而从启英泰伦一年来的销售曲线表上,也可看出人工智能技术从产品到商品,给企业所带来的经营活力:“每月同比环比都实现大幅增长,预计今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左右。”何云鹏说。
机会
花开两三枝 大片土地待“开垦”
智能经济是“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这一点已成普遍共识。
聚焦于智能经济“大花园”里的人工智能,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均感受到了人工智能“落地开花”的春风。在成都高新区的“仓鼠立购”无人超市里,消费者刷脸卡入门购物;在“洋快餐”餐厅里,刷脸卡买单已被年轻人玩得自如;在成都高新区永丰路的一家无人酒店里,从入住到退房均由客人自助完成……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清楚看到,人工智能的落地开花,仅仅是花开两三枝。
这意味着什么?从尧德中院士癌症识别人工智能项目首席科学家、大象分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象分形”)CEO尹愚给出的2018关键词里可以找到答案——“机会”。
接受采访时,尹愚一直说这一年机会频频,“慕名而来找我们进行技术合作的企业更多了,而且涉及行业越来越多,农、工、医、商,几乎全行业里都有。”从他的话中不难发现,目前落地的人工智能产品里,主要以人脸识别和人机语音交互为主,且竞争态势也渐趋激烈;而在底层算法的技术“土壤”里,还埋藏有许多待发掘开垦的机会,而且机会无限。
尹愚对此感受深刻。“几乎各行业企业都激情满满地想要迅速对接人工智能,他们都希望打造自己企业的人工智能团队以及相关产品。”市场机会之下,大象分形在2018年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在医疗和安全监控领域有了多个合作伙伴,而基于底层算法,亦有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企业前来寻求跨界合作。“现在我们手里的本地项目,已经快忙不过来了。”尹愚告诉记者,预计在近期,大象分形目前所进行的工业和农业两个合作项目,将要开始实现收益。
2018年,同样也是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精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位科技”)的“机会年”。在智能经济大潮中,物联网、5G纷纷向人们靠拢。基于此,精位科技凭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颗国产UWB定位芯片样片“寻Me一号”,在今年频频与物联网、自动驾驶、智慧仓储物流等领域与相关企业互动合作。12月3日,精位科技和哈曼国际智联科技事业群中国区在成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智慧仓储物流和智能制造等业务达成合作协议。
精位科技CEO周宏亮将公司核心技术形容为“面粉”,“这些‘面粉’经过不同的运营商、集成商二次开发,可以变成‘馒头’‘面条’或‘包子’等产品。”他认为未来机会遍地,“在未来5G大规模商用后,精位科技的这一技术会应用于更多物联网场景和无人驾驶领域。”
转型
迈向更高门槛 驶入技术“深水区”
在多位智能经济领域企业负责人的采访交流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智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萌芽期”。“在未来几年里,人工智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向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深度发展。”启英泰伦创始人、董事长何云鹏说。
大象分形CEO尹愚在感受到2018年的“机会袭来”的同时也看到“机会与风险并存”。风险来源于何处?“除了技术较成熟的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相继有产品落地应用以外,在算法、算力等底层技术上,落地应用的相关技术和市场均欠成熟。”尹愚说。
对于这一点,考拉悠然所见略同。考拉悠然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沈复民回顾2018年时用了两个关键词:落地、转型。继“考拉大脑”AI安防平台落地应用后,考拉悠然已投身于从硬件、算法、算力、应用层面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系统研发,开始研发考拉AI 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帮助系统集成商及传统行业企业的AI平台。”据介绍,全国仅注册有资质的系统集成商就有2万余家,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在他看来,随着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产品落地应用后,人工智能在未来一两年里将开始向技术“深水区”迈进。“在当下的智能经济时代下,传统行业如不融入,就意味着终被市场淘汰。”沈复民称,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希望借助于人工智能提效升级,但底层技术门槛很高,其他行业企业想要自研,存在着研发周期长、定制化难度大、人才短缺等问题。“考拉悠然是一个技术型团队,我们所擅长的就是底层技术,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更多系统集成商轻松打造自己的定制化人工智能产品。”对于考拉AI 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上手度”,沈复民说,一名普通工程师,最快在一周内就能开发出一套满足自己需求的应用。目前,该套系统正在内测阶段,预计明年3月面市。
智能经济迈向技术“深水区”,而身处该行业的企业又将面临什么?在尹愚看来,未来一年里,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智能经济领域仍然将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伪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将被大量淘汰,留存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力的相关企业,从而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作为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平台芯片的企业,成都市深思创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思创芯”)已然是“领跑者”。今年9月,深思创芯完成了第二轮千万级融资。“年内,还会再签一个用于航天领域的智能震荡器的百万级合同。”深思创芯联合创始人刘洋自信地说,“我们团队是数一数二的,有技术能力去拿下‘高精尖’的定单。”
相比于轻松完成融资、百万合同在手的深思创芯,也不乏有人默然退场。“人工智能是这两年一个较热的产业,人工智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然而,一些企业很快冒出后又迅速消失。”在刘洋看来,在智能经济成为成都重点发展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时,一些企业的“半途退场”缘于技术型实力“战队”太少,“大浪淘沙已见端倪,未来的市场格局将会由技术型‘实力队’和技术型‘强队’来操盘。”
在沈复民看来,智能经济已是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经济则是一次技术革新,将对传统产业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在这一不可逆的技术发展趋势下,行业落地应用将呈爆发态式。再往下走,拼的就是谁有核心技术,谁的技术硬。企业必须苦修‘内功’才有机会继续留在市场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