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到底有没有互联网精神,这是个老梗了,对于小米掌门人雷军(微博)来说,亦是如此。
近日,2017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年会上,雷军被主持人问及“承不承认华为也具有互联网思维?”雷军是这样回答的:华为也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华为今天之所以做得很好,我认为也是小米的贡献。五年前华为开始做手机,也是学习小米做产品、做用户体验。但骨子里,华为不具有互联网思维。
如果雷军口吐“互联网思维论”只是为了“上头条”,那么大伙儿应该原谅他;如果他真的相信“互联网基因决定论”,那么我们也许应该告诫他:“互联网思维不是万能药,政治正确是种病”。
什么是互联网精神?教科书式的经典定义是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这些都是可以写进“互联网圣经”的殿堂级注解。
什么是中国式的互联网精神?是在肥沃互联网人口和土壤之下孕育的集体焦虑,甚至管理学界、企业界都开始不淡定,商学院里的陈年(微博)典籍似乎都不管用了,因为“不触网,就完蛋”。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每家企业都诚惶诚恐地面对着一个一天比一天更复杂的互联网化的多维度市场。几乎所有企业家都坚信,行业边际正在变得模糊,两极分化驱使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颠覆就像一场每个人头顶的大风暴,山雨欲来。
如何在风暴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那些企业里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们第一次变得就像毛头小伙子一样,还不懂得怎么去爱,却已经急着伸开双臂去拥抱互联网,想把互联网这个美人搂在怀中。
成功了,托互联网的福;失败了,那是少了互联网的福泽庇佑。
“互联网思维像我党的群众路线,就是用互联网方式,能够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让他们来参与,相信群众,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年前,雷军是这样理解互联网思维的,他甚至还警告:“害怕被颠覆的人,一定要研究一下互联网,如果不研究,你迟早会被颠覆。”
也大约是在三四年前。华为内部还真为“互联网思维”困扰过。当时,华为正处在转型的档口,通信业务如日中天之后,企业业务蓄势待发,消费终端业务雾里看花,有些人开始怀疑华为,会不会盛极而衰。在华为内部,高层会议屡次探讨互联网思维话题,并难以形成统一思想。
此时,一锤定音的还是任正非,他这样告诫自己的员工——现在我们很多的员工,一提起互联网,就不断地说:“我们不是互联网公司,我们一定会失败。”……要坚定一个信心,华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并不重要,华为的精神是不是互联网精神也不重要,这种精神能否使我们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回到2017年,在被互联网文化熏陶多年,且经历了摸爬滚打之后,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到头,盈利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关键词,VC们都吝啬地扎紧了钱袋,不舍得轻易投资一家所谓的“互联网公司”。
此时,小米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手机市场门口的野蛮人,三板斧使完后,中国互联网圈已经进入了被神话、异化后的冷却期,那些一旦贴上“互联网”标签就自命不凡的企业,到了该静下心来理性思考生存的时候。现在谁还在简单地讨论“有或是没有互联网精神”,难免显得有些太单纯。
其实,面对互联网,不用焦虑、惶恐,不管什么时代,新经济也好,旧经济也罢,无论有没有互联网这个新事物,生意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工具,是通向实体经济繁荣的路径,却不能替代实体经济本身。
“别让互联网引起你们‘发烧’。”所以,对华为和小米们来说,互联网只是套路,只有创新和颠覆才是永恒,别再隔山羡慕那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