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 是这半年来资本市场最热的话题之一,对于九合创投这样出生于真正寒冬里的基金来说,其实并不感到异常,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支出身于寒冬的早期天使基金。
2011年 底,我刚刚进入天使投资领域时,恰逢中国概念股危机,海外资本市场降至冰点,中国企业 IPO 数量创自创业板开闸以来历史新低,A 股市场也处于历史估值的底部。
相比当年的市场状况,今天的资本市场顶多算是秋天罢了。我更愿意将这次调整看做是泡沫之后的理性回调,资本市场经历过 2013年、2014年 高速增长,应该到了调整的时候了。
为什么在资本市场比较寒冬的时候进入天使投资领域?我在互联网技术、产品领域做了十几年,经历过 PC 时代,互联网兴起的全过程,对互联网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2011年 底,当时是我在百度的第 11 个年头,在制定百度移动未来五年规划时,我梳理了当时的趋势,智能手机价格下降,会带来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跟传统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手机上的娱乐需求会爆发增长,带宽费用会显著降低。
创业和投资靠的都不仅仅是经验和见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趋势和浪潮的把握。当项目方向符合大趋势,会顺势生长。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我判断通过早期投资介入移动互联网大潮是一个好机会。
回顾过往,有意思是,尽管当时资本市场遭遇寒冬,但那也是一个新浪潮大幕开启的契机。可以说,一面是对漫长冬天的恐惧,一面是新浪潮的诱惑。
九合创投的前五个项目,36 氪、下厨房、极客学院、来来会、Zepp,目前都进入到 B 轮之后,它们都是在那次寒冬中出生并且生长起来的,目前都发展不错。
在寒冬里投资时,我们决策的门槛会比较高,挑选项目时会比较谨慎。更重要的是,在寒冬里起步的团队,往往不是对于财富增加的渴求或者某种机遇的迎合,这些团队的创始人创业的初心都比较简单、纯正。比如 36 氪的创始团队,起步时只是几个人在兼职写博客。
和同期的创业者相比,这几个项目的创始人没有太多明星公司背景,也并非连续创业者。36 氪的刘成城是北邮的应届毕业生,下厨房的 Tony 曾是豆瓣的产品经理,极客学院的靳岩原来做过开发者社区和应用商店,来来会的王国航原来是海航众信旅游的副总裁,Zepp 的韩峥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他们在创业早期融资时都不算顺利,下厨房的 CEO Tony 前不久在九合系 CEO 内部分享时开玩笑说:“我融资最顺利的第一次就是拿啸哥钱的时候。”
从天使走向 pre-A 阶段时,Zepp 也不算太顺利,在 2012年三四月份时,做高尔夫、网球传感器,需要开模、打样、做样机,融资不顺利,我们只能一笔一笔过桥贷款帮助渡过难关,直到 Zepp 在北美市场获得突破,拿下了苹果商店的订单,才开始慢慢解决 “经济危机”。
但他们坚持下来了。到了资本市场变暖之后,他们都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2013年,Zepp 拿到了第二笔钱,来自君联资本,2014年,Zepp 获得 GGV 的 B 轮融资,2015年Zepp 获得动域资本、京东的 C 轮融资,估值过亿美元。下厨房在今年比竞争对手更早完成 B 轮 3000 万美元融资。
能熬过寒冬,这些创业者身上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首先,对机会的直觉比较好,找到正确的大方向;其次,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即便开始没有精准瞄准方向,但能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校正;第三,最重要的品质是:坚韧和坚持。这些都是值得现在更年轻的创业者学习的。
对于这一次资本市场的周期性调整,我认为,创业团队应该注意的包括以下几点:
1、融资节奏的把握,给自己留足够长的跑道。
在海外通常一轮融资的周期在 18 个月左右,但在国内竞争激烈,有时候只有 6 个月,创业者要给自己预留更长的融资时间;
2、控制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减少团队的无效扩张,在项目比较早期时,控制人数。
3、做真正有创新的事情,不仅仅注重数字的增长,也要注重业务模式的增长。
内生式的 “反周期”,是为周期调整之后的高速增长积累力量。
4、周期调整时,也是广积粮、捂人才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