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联合办公进入寡头时代,一个城市有3家店才能存活!

24492
WEPLUS酷窝 2017-03-28 11:40 抢发第一评

3月24日,联合办公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WE+”与“酷窝”的合并,打响了行业整合的第一枪,也预示着行业将进入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此举使得WE+酷窝正式完成了在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地区16个重点城市47个空间的布局,年底计划完成60个空间的布局,成为联合办公领域名副其实的大鳄。而这之前,WE+(weplus.com)也是国内第一家走向国际的联合办公品牌。

那么WE+不走寻常路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其提出的规模化战略,是基于怎样的判断?在规模化战略的执行过程中,WE+如何城市布局,采取了什么手段去实现全国扩张,并在成本、投入、回报率等关键指标上取得平衡,最后建立自身优势来构建行业护城河?带着这样的问题,明源君特奔赴上海,与WE+创始人刘彦燊进行了深度对话交流,畅谈行业演变与经营逻辑。

01

先重后轻

没规模就站不稳脚跟

现在讲联合办公,大家都很忌讳谈规模,因为规模化似乎就是不计成本的投入,盲目地扩张。WE+却鲜明地提出要追求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未来。

1、二房东做得再好,回报率也只有6%~12%

若从经济和商业模式来讲,联合办公首先是一个二房东的概念,通过赚取租金差价支撑企业成长,但是二房东并不是一个很性感的概念,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二房东”是雷格斯,它的体量比wework大很多,但市值却不到现在wework的1/5,就是因为雷格斯没有给空间赋予内容,也没有想象空间。

赋予空间内容这个事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二房东的产品不管做得多么好,从资本回报的角度来讲,它的产品回报率大概是6%~12%,当然也有个例可能能做到15%,但是非常少,所以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二房东,并不能像wework这么大的估值。

联合办公进入寡头时代,一个城市有3家店才能存活!

▲ WE+创始人刘彦燊(左)和刘策(右)

2、社区服务回报更高,但需要规模做支撑

如果空间能够赋予社区服务,让这个联合办公更加性感,更有内涵,更有想象空间,客户愿意为所提供的服务买单,那么空间才能得到更高的回报。提供空间服务和规模化一点都不矛盾,因为社区的内容需要基数的支撑。

我们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联合办公也一样存在二八定律,假如有100个团队进来,其中有20个团队会喜欢这种社区的概念,另外的80%只是因为这里价格便宜,地位合适,有弹性。降低成本是中小企业老板首先考虑的因素,先租三五个月如果不喜欢还可以走,公司扩大了这里是否可以容纳,满足公司业务调整的需要。但如果将规模放大到1000个团队的时候,有200个团队参与社区活动,那个经济效益可能就出来了,这时候所谓的社区的服务、无边界协作才会有效率。

所以,做联合办公一定要先重后轻,这个“重”里面就包括了规模,前面一定是自己投资,因为拿不出足够的实践案例,别人不会相信你,以后慢慢地就像酒店集团一样,可能会以输出管理为主。WE+当初提出的大概就是50个空间,起码1.5万到2万个工位,如果这些工位运作正常,比如达到80%的出租率,就不用烧钱了,脚跟就站稳了。

02

中心开花

围绕中心城市与地段做扩张

WE+现在已经在全国布局了30个点,有将近13000个工位,目标规划到明年底达到5万个工位。WE+提出规模是第一,但规模不是盲目扩张, WE+的布局策略是:中心开花,只选择中心的城市、中心的地段。因为中心地段本身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存在较大需求,具体的策略主要有以下3点:

1、基本选择大的省会城市,不去偏远地方

WE+的布局基本上都在大的省会城市,不会去偏远的地方。从已覆盖的战略城市来看,从北开始有大连、青岛、北京;然后是中部地区,包括上海、杭州、宁波、苏州;西部地区有西安、成都,华中地区有武汉;还有岭南地区的广州、深圳,这是现在的布局。目前还没有去,但是可能去的地方有厦门、南京。这就是WE+的战略布局,总共加起来不会超过15个城市,目前基本上已经布置90%了,除了这些城市之外,其他的地方除非有特定的条件才会去。WE+下一步的扩张会在城市内进行,一个城市必须要超过三个点,这样人员才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企业也才能分担团队的管理成本。

所以WE+下一步先把团队建立起来,前期这半年、一年先要培育,后面开始扩张,先开中心的点,围绕着这个中心再扩散出去。目前,WE+完成了第一阶段,有些城市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比如在上海现在已经有11个点了,在北京有4个,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继续在城市里扩张。WE+扩张的重点还是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肯定是重点。

联合办公进入寡头时代,一个城市有3家店才能存活!

2、拿地的初期靠股东,后期看规模

WE+的拿地标准是:不管在任何的地段,如果成本不低于市场价的20%就不拿。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中心城市和中心地段,按道理来讲是没有这种价值洼地的,那WE+又是怎么做到低价拿贵地?这要分为两个部分:

在初始阶段要充分利用股东的资源。WE+的股东有上实集团,有美国柯罗尼资本,上实集团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号召力比较强,特别是好的地段,国企能获取的资源比民企好得多。

股东在起步阶段可以提供无条件的支持,但后面就要靠企业的规模效应。举例来说,wework在美国拿地肯定比别人便宜20%,因为它是一个批发零售的概念,业主可以自己算一笔账,如果这块地有20%的空置率,假如wework提供20%的让利,租期5年,就相当于抹平了这个空置率,所以这笔帐是划算的,否则空在那里一两个月,钱亏的更多。所以,联合办公发展到后面就比拼的是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3、规模化产生大数据,完善选址评估系统

随着项目在各地数量的增加,你对选址的把控能力就越强。现在都在讲大数据,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赚钱,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不断总结修正,那么项目开的越多,指标参数就越多。WE+现在做的评估,比一年半前做评估的模型要复杂得多,因为我们会考虑一些以前没有考虑过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大数据管理的原因。一个公司要壮大,这套系统一定要不断壮大,所以前面说WE+只做了60%,还有40%是要通过规模化来不断地完善。

创新没有捷径,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店开出来都赚钱,这是不可能的。联合办公本身就是一个新业态,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大家都在摸索,而且中国有这么多的城市,差异化很大,所以只能不断地完善管理系统、评估系统,不断加强人员的培训,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做。

联合办公进入寡头时代,一个城市有3家店才能存活!

03

运营为王

破解市场化难题

在规模化运营过程中,企业一定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比如怎么解决扩张所需的资本投入;在发展速度快,向全国扩张的时候,怎么让内部管理能够为这种快速扩张提供支撑,怎么能够把团队优势完整地复制到众多新项目上;怎么实施标准化,在品质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又兼顾不同空间的个性与共性;怎么应对市场竞争等等。针对这些难题,刘彦燊讲述了WE+的运营之道。

1、资金链要能保持6个月到1年

规模化最大的危险性在于扩张盲目,走得太快,资金链等支持跟不上,因为如果每个项目都在烧钱,最后就会出现问题,所以首先要做资金的评估。刘彦燊说,我常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有多少菜就煮多少饭。所以在扩张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资金链状况,一定要确保资金足够保持6个月到1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如果不赚钱还可以继续调整。

正常来讲,一个空间6个月以后出租率就能达到80%,除非一开始的商业判断就是错的。到目前为止,WE+做的商业判断,在选址方面还是比较自信,而且一直没有往外围扩张。现在很多众创空间失败,就是因为它布得太偏了,比如说从北京扩张到顺义、通州,这是没有意义的,谁会去那里办公?很多政府为了吸引众创空间过来,提供各种补贴,这不是长久之计,企业经营还是要回归商业模式。

2、完善培训系统,培养内部人才预备队

通过过去一年多的空间实践,WE+从管理中也获得了不少经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系统。内部的系统不是最大的挑战,关键是人,特别是年轻人,如何培养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对他们有号召力,既有黏性,能够有效地管理,又能发挥他们自己内心的创造力和动力,这对一个老派的管理人来讲非常有挑战。

要想让团队发展跟上规模化脚步,必须拥有足够多的预备队,而要培训出这么多的预备队,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空间,所以又回到前面所说的规模问题。比如有30个空间去培训,每个空间培训2个人,那么后面的人才梯队就有60个人在里面,如果只有一个空间,要培训出20个人需要多大的成本。规模能解决很多问题,也包括培训。此外,30个空间里每个空间养一个人,成本会低很多,假如只有5个空间,要养50个人根本做不到。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容易解决。

3、收购本地团队,脱离自己开店模式

WE+在二线城市发展时,大部分会有本地的合作伙伴,他们相对对本地的情况更加熟悉。当规模效应出来以后,WE+现在开始做收购合并,寻找、合并有影响力的团队,收购当地有能力的管理团队。WE+已经要开始慢慢脱离一个个自己开店的模式,因为规模已经差不多了,主要的城市已经完成布点,现在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可以加快成长速度。在今年下半年,WE+一定会有很多的合并和收购出现。

WE+原来做得最强的地方在长三角和北方,岭南相对弱一些,但现在和酷窝合并后,加起来就有四十几个点,WE+的规模一下就是全国前列。这样,WE+就同时拥有了南北的资源,接下来就可以谈一些其它的收购,比如说在成都有个团队不错,他自己做得不大,只有两个空间,于是WE+在成都成立一个合资项目,把它并到WE+里面来,这样的扩张会在今年下半年越来越多。如果你只有单个或几个城市,大家还要到处跑来谈合作,那样很累,如果能覆盖全国,在全国中心城市都有布局,价值就很高了。

4、合作定制家具,为标准化做试点

目前,WE+还没有完成整套标准化样本,但已经着手开展相应的配套——就是先打造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WE+准备在复兴公园的下一个空间里做这样的尝试。

WE+现在跟一家中国最大的家具厂谈合作,合作方式是不要现成的家具,而是要共同设计一套针对联合办公的家具,这个东西设计出来就是WE+的一个标准化产品,而且这个产品不止是自己用,别的空间也可以用。定制的家具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800块钱以下的,800到1500块, 2000块钱以上的,不同等级就用不同的家具,这个都模板化。

接下来,WE+要把这个标准化的产品全面地复制、扩张,实现从1到100,后面出来的空间就要开始包含隔断,这样施工的时间会缩短,成本会降低。复制的方式是既有标准化,又有个性化,在公共区域的设计会有各地不同的特色,但是家具、隔断肯定是标准化的,比如说在成都,款式可能比较小资一点,青岛的款式比较商业化一点。WE+希望通过合作最终打造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在下半年打造出来,真正做到几十个体验店,最终做到产品规模化。

联合办公进入寡头时代,一个城市有3家店才能存活!

04

平台裂变

新模式让想象空间落地

中国的联合办公面临2个趋势:第一,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联合办公是滥竽充数,今年到明年会有一个洗牌,联合办公可能就剩下几家,80%的市场会在这几家手上;第二,在美国,联合办公占总体办公体量的10%到15%左右,在中国上海还不到1%,所以它的成长是肯定的,还有很多的空间,继续增长是必然趋势,到底会有100家、200家还是300家不好说,这个肯定是越开越多,更重要的是会裂变出新的模式,不止是联合办公,比如说WE+现在做的私人定制、大企业的定制,这是另外一类产品,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基于大企业的服务及影响力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发展及经营需求,只有大企业才能支撑起相关垂直领域的产业链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成长及服务机会。一切的工作基于服务,最终也将回归到服务,从服务中获得价值及收入。

1、企业服务平台化,入股并分离服务团队

WE+要把自己作为一个企业服务的平台,这里面包括空间的服务,包括设计、氛围的打造、家具、装修,还有软件的服务。WE+在考虑如何基于联合办公平台衍生其他很多东西,包括了硬件和服务。

作为联合办公领域的领军人物,一定要对联合办公里面的功能有很深的体验,只有这样才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是合理的。WE+现在准备参股一个小的设计团队,要把设计施工这一块作为空间硬件服务单独出来一个机构,准备今年上半年就把它单独分出去,不止为WE+的平台服务,还可以为别人服务。另外,WE+的IT团队、空间管理系统,用这套软件结合相关硬件做了很多实践,所以WE+考虑这两个团队可以单独出去。WE+的销售团队也想把一部分单独分出去,变成一个BU,能够自负盈亏,这都是一个裂变的过程。

所以,联合办公要考虑做出规模之后,怎样在这个平台上衍生出其他的商业模式。WE+在每个地方都参点股,他们有独立团队,让他们通过WE+这个平台养大,WE+提供的不止一个服务,相当于通过这么多的裂变来扩张。

联合办公进入寡头时代,一个城市有3家店才能存活!

2、增值服务是小东西,要的是可落地的新商业模式

目前在联合办公行业,大家对收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做出来的很多增值服务,本身没有办法获得直接收入,最终目的是提高租金水平,就是通过服务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体验感,最后来提升租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租金是一部分,增值服务收入也是一部分,应该尽可能地扩大非工位收入的占比。

刘彦燊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但是第一种方式想通过增值服务提高租金,这个操作空间很小,也就是6%到12%的差距,做得不好的只有6%或者亏钱,做得好的有12%,但是不会大赚。第二种方式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联合办公的想象力在于它能够衍生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裂变。这个平台本身可能不是特别赚钱,但是它生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这才是有想象力的。所谓的增值服务都是小东西,重点要考虑怎么能把这个物理空间不仅仅限于提供桌子办公,只有衍生新的商业模式才是将来的方向。我们认为在AI及物联网的发展中,智能办公将是继智能家居后的下一个风口,但智能办公场景的发掘及建立仍未摆脱传统,需要新的需求引领,移动办公场景需求及云端服务方案,线下及线下的结合,将发掘出智能办公脱离传统意义的场景并引发新的需求及解决方案,相信这一趋势必然基于联合办公空间及人群而生,也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赢利点。

所以,WE+考虑的是如何颠覆原来的模式,而且可以落地,不是天马行空。前面提到,WE+现在跟一个大的家具机构合作,做一个线上的平台。再想远一点,如果WE+这个平台可以继续完善壮大,这就不止是办公家具了,沙发、杯子都可以卖,那就真正变成一个线上的商业平台,这才是有意义的非租金收入。

作者:刘策,房地产战略与创新业务专家,如对本文有不同观点欢迎与作者沟通:lc85441846。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