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王煜全
亲爱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一直致力于“积木式创新”的落地和践行,希望在国际最先进的美国积木式创新的基础上走出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让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实现赶超。
现今大型跨国企业创新的时代已经结束,小企业掌握最先进科技时代已经来临。那么我们国内企业家如何在世界大趋势潮流中脱颖而出,与国际标准、文化接轨,抓住时机利用中国三大优势是关键。
中国企业如何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
“积木式创新”的核心是高校研究与企业研发相结合,产业间各个要素要求标准化、专业化的同时,找到自己的长板协同合作。我们中国自然有自己的绝对优势,那么如何实现与世界前沿科技创新国家美国接轨,这里有两个条件需要了解:
首先,要熟悉国际规章制度,明确共同的国际规章制度,学会与小公司合作。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实现井喷,是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小企业做研发,形成了一个积木式的创新生态,科技转化环境制度已经比较成熟。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在美国很有名却在中国没那么有名的法案—《拜杜法案》,它清晰地规范了高校科研成果的所有权。
《拜杜法案》之前,科技转让成本很高,尤其很多转让是一次性的,只有大公司才付得起,但转化效率低,《拜杜法案》出台后把知识产权的转让价钱极大地降低了,让小企业也付得起这笔钱。
更重要的是这时大公司反倒处于劣势了。因为这种模式之下,小公司很容易跟高校去谈期权或股权,发明人愿意跟小公司合作,而跨国企业做不了这个,现在很多跨国企业热衷于收购,本身创新能力已大大降低。过去中国人喜欢和世界500强合作,不太会跟小公司合作,但是未来想要实现我们的科技升级,必须要学会和小公司合作。
同时,中国人要建立共通的信用体系,积累信用,尊重人家的专利权,了解人家的流程和游戏规则。中国很多人根本没规则,就谈着看,到最后签字,只要投资款没到还会反悔,这对老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只有以共同的游戏规则为基础,文化和思想先共通,合作才会更顺畅。
其次,要搞清楚研发与研究的区别,掌握先进科技的企业家才是最先进生产力。中国的政府还没区分好研究和研发有何不同。研究是单项领先,研发是多个科技的综合来实现应用。基础科研由高校来做,完成产品的转化往往由专门的企业家来做。小公司想实现研发,必须采用积木式合作。
美国有上万个研发型的企业,专门从高校或别的研究机构拿科研成果,再产品化推向市场。这些企业家就像乔布斯一样,擅长把科研成果整合到最新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是美国经济真正持续强大的主要原因。
而中国的企业大多数不会做研发,不会产品化,只会生产,所以我们说只有掌握先进科技的企业家才是最先进生产力。研发是一个周期,我们中国人擅长周期后期的量产,但前期如何把高科技产品搬出实验室做的还不够好,所以小企业要学会如何与国外高科技对接、搭积木,实现共赢。
中国在国际上的三大优势:
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庞大的市场和资金
全球协同研发中的每个部分都要选择最强的。现在的小企业协同,是强强联手,大家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但是每个参与者都会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因为他如果不优秀就会被淘汰,一旦有一个板是短板,就会被别人替换掉,所以永远会保持长板。这也是我们“积木式创新”的理论。
所以创新者的窘境也表明,跨国企业一旦大了必然人浮于事,必然官僚主义,人在里面会丧失自我,因为你是螺丝钉,而它希望你像螺丝钉一样模式运转。
我们中国在与国际对接进程中,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庞大的市场和资金是我们的长板。而小企业如何走向国际,要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中国的制造业值得一提。大规模地开放制造,比如说制造一些塑料制品,印度也会。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很多跨国公司(西门子、东芝)都会,一些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美国有很多小手工作坊也能够做出来 ,但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全世界只能找中国,所以现在美国很多创新者也在不断地往中国跑,就是因为中国的制造能力是独一无二的。
但我们吸收国外先进科技进来并不是永远做代工。中国人现在能够造世界上最好的手机,也能造最好的车,是产业链开放的结果,制造走的是先向别人学习,最后达到自主制造,创新也一样。
积木式原则是分开提供三种能力,每种都提供能力最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2017年美国川普上台,中美浅度贸易合作会受影响,但我认为这也正是中国企业真正出海的元年,正是中美深度合作、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时机。
所以新的一年,我们希望更多的小企业能找到自己的长版,践行到“积木式创新”全球协同合作的大浪潮中来。
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王煜全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