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和中国贵州政府的合资公司华芯通本月底将正式关闭,400多人的技术开发团队正等待“接盘”。针对此消息,华芯通官方尚未回应,不过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华芯通CEO汪凯已经离职。汪凯在回复第一财经记者关于华芯通倒闭传闻时表示“一言难尽”。
去年5月,高通公司还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召开特别发布会,宣布从技术和资金上支持华芯通公司开展服务器芯片的研发,助力华芯通公司取得成功,为支持贵州大数据产业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当时汪凯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形势对于华芯通非常有利,第一款芯片已经流片,即将量产上市。”高通公司总裁克里斯蒂亚诺·阿蒙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高通并没有退出服务器芯片业务,作为华芯通的股东,高通会在技术专长,设计能力和管理方面继续为华芯通提供重要支持和帮助,保证华芯通拥有充足的资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实力。”
阿蒙还强调,高通与贵州省政府的合作项目,在高通业务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全球来看,智能连接设备的快速增长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数据中心向包括边缘计算在内的扩展,服务器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光明,而中国是该领域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
不过双方的誓言说了不到一年,华芯通的发展就要被迫打上休止符。业内人士用“同床异梦”来形容两家公司的合作。
华芯通创建于2016年,主要服务于服务器芯片的设计和开发。到去年8月为止,高通和贵州政府总共投资了5.7亿美元在这个项目上。去年11月27日,华芯通宣布其第一代可商用的ARM架构国产通用服务器芯片——昇龙4800 (StarDragon 4800) 正式开始量产,首批出货量数千片。
成立三年就走向终结,华芯通的“猝死”虽然让人意外,但市场人士早就对这一项目存有疑虑,尤其是在去年高通在服务器芯片上宣告“撤退”之后。由于现在95%的服务器芯片市场都被英特尔X86所占据,让其他参与者望尘莫及。
一位ARM的管理层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高通宣布自己不做服务器芯片的那一刻起,这个合资项目就已经注定了要灭亡。高通的退出也是出于内部管理的决定,他们认为云计算尤其是边缘计算的市场潜力更大。”
这个项目的失败也给国内芯片产业的其他公司敲响了警钟。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华芯通项目的关键问题是投资回报率不行,而且因为是中美双方的股权,谁出钱?谁出技术?由谁控股?合资公司都会面临这些复杂的问题。”
实际上,华芯通并不是高通在中国唯一的合资公司。去年5月,高通获批与国有大唐电信子公司联芯科技以及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智路资本共同组建一家设计智能手机芯片组的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接近30亿元,其中高通和联芯科技占比均为24%。
盛陵海表示,高通与大唐合资公司的前景也可能就此蒙上阴影。此前已经有媒体质疑,瓴盛科技智慧成为高通公司的代理人,扮演高通低端芯片分销商的角色,高通是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合资公司的。
知识产权掌握在谁手里?或许是“华芯通们”最大的痛点。尽管从注册资本来看,中资确实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合资公司的主导权还是掌握在高通手上,因为大多数的外资科技公司只向国内提供技术授权,而非知识产权的转移,这也就意味着,合资公司只能去使用技术,而不能真正拥有技术。
芯片行业不乏合资公司的案例,英特尔与国内公司澜起科技合作,X86 CPU技术仍然掌握在英特尔手中。ARM与中国的合作也由来已久,包括开设中国的基金和孵化器,并与中国厚安创新基金成立合资公司,但真正的专利权仍然掌握在母公司ARM手里。
华芯通项目告败后,高通在数据中心方面的雄心或许也将受到打压。去年,阿蒙曾对第一财经记者描述了其在数据中心方面的规划。他说道:“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依赖与贵州政府的合资公司华芯通来发展数据中心业务,第二步是继续发展技术,并通过对于华芯通的支持,来满足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需求,将数据中心的业务扩展至移动网络的边缘计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