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港狮语画廊,中国行为艺术家苍鑫的个人展览《行为感知》展出了他的四个系列《交流》、《身份互换》、《火锅》及《融合》。
苍鑫(右一)在香港狮语画廊開幕
首先,我觉得艺术解读是很私人的。在我看来,行为艺术,它可以是艺术家有意识的个人表达,强烈的控诉,传达一种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我在想什么?我要说什么?我在做什么?在视觉上,对部分观众来说可能是噁心与不安。这就对了,因为它就是要冲击你的眼睛,直达你的内心。
苍鑫行为艺术创作现场
苍鑫在《交流》中用舌头来刺激大家,他的“舔万物”中,你可以看到被近镜放大的舌头赤裸裸地在你眼前,你舔过医院针管吗?舔过火吗?你想想会不会觉得痛呀?
进一步是到“舔城市”,想像一下新加坡那么干净,就没那么咸没那么脏。关于“舔”你还能想到什么情境?他试图用身体的敏感部分,让大家被幻想,被挑逗,被触碰舔万物
交流系列四長城2000
行为艺术大众未必容易被大众接纳和理解。如果你在画廊看作品会想:这个艺术家到底在做什么?而不是心想:他到底在做什么鬼!而走开。那我们来看看苍鑫2000年开始的《身份互换》,他选择了在社会上,有着鲜明工作服装和工作地点特征的人。也就是我们日常中的女服务员、厨师、煤矿工人及生活场景进行合照。
互換系列
在日常,我们往往会通过打扮去猜测人。苍鑫则以互换行为去说,当我们将自己的工作服脱掉之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当然,这作品也有被骂“无聊”、“虚伪”,但客观来说,苍鑫想以个人方式表达他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互換系列
再到2003年苍鑫《身份互换》的新作中,他与白人、黑人、黄种人的婚纱,将自己打扮成为新娘,让对方只穿内衣和戴头纱。令人想起上世纪60年代的激浪派,他们强调在日常和艺术上的感官联系,用“活动”去表现,并让观众参与互动。他们认为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可以互相渗透,同时也让艺术逐步往观念主义的潮流发展。而激浪派的组织者马西欧纳斯,在60年代就已做过与一位女艺术家互换男女性别服装的行为艺术。你会觉得这样是在表达同性恋或是易装癖吗?
1978年,马西欧纳斯和比利·哈钦斯,男穿女装,女穿男装
艺术家的观念很重要。性别互换从杜尚的《罗斯·萨拉维》开始,不少艺术家也做了不少类似的作品。不过,将他们作品放回不同时代与不同的社会环境来看,即使表达形式上类似,但他们传达的观念是不相同的。像苍鑫,他并不再像杜尚那样要表达社会男女性别到底如何区分?他是想通过与不同人种的结婚的画面,表现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跨国婚姻、国际旅行,大家对世界了解的渴望,让一部分人寻找和改变到自己的身份。
互換系列
当年,激浪派发明了“否定的美学”,就是否认旧的艺术创作规则和方法,认为偶然发生的事情,比提前预测好而发生的事情更有意思。而苍鑫这次在香港狮语画廊展出的四个系列,则是有预设的偶然发生事件,他特意安排了在不同国家的地标,与不同的人互换身份。希望观众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对自我身份的作出思考。
更多详情请在app store或者各大应用市场下载“艺厘米”。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