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创业社群大会上,周鸿祎对当下的创业热潮泼了冷水。他认为,中国创业者缺乏价值观,创业也开始走样。以下是周鸿祎演讲内容,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略作编辑。
我想对创业者泼点冷水,我最近看了一个VC,这个VC是创业实战出身,他说你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CEO,在接近客户、运作市场,这两件事方面,一定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亲力亲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最真实来自一线的信息,你才能做出判断。
所以,对创业者提出几点建议,这也是这半年来很多创业者让我觉得比较困惑的地方。
中国不缺创新的人,今天也有很多钱,但中国能不能成为美国硅谷那样全世界真正的创新中心?我觉得外在条件都具备,唯一缺的是价值观。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如果我们今天的福布斯排行榜一样,论谁更有钱,谁的身价高,谁的市值高,以这个来论,我觉得这种三观对创业者的创新是不支持的。
媒体天天渲染的创业英雄,谁融到资谁就是英雄,谁融到的价值高谁就牛逼,大家都比谁拿多了多少钱,马上就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包括对公司的评价,也都脱离了产品,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价值观。
所以,不忘初心,创业者拿到了钱,使我们继续在市场上活下去,我们还是要把心思放在做产品上。
一个创业者如果完全闷头在家里,当然他没有交流的机会,他可能是在重复走别的创业者走过的错误速度。孵化器、加速器,美国现在跟中国一样,有无数多的创业盛会,后来我就发现有点儿变味了,很多创业者都没挣到钱,像这种创业辅导机构都挣到钱了。
原来做传销的、做大众培训的,都在教大家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种创业会多到什么程度?只要你愿意,创业者什么事儿都不干,一天参加四五个会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很多创业者,事情还没有做一点,直接到会上直接宣讲自己的成功经验。事情还没有做成,开始宣讲自己创立的这个O2O的模式,那个创新的模式。作为一个创业者,我认为适度的交流是可以的,但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你的团队在一起、用户在一起。
扪心自问,这样听听交流一下,真正就能解决你创业的很多问题吗?其实我觉得不能,最重要的是想着你自己的产品该怎么做。而且,很多创业者在开这个会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错觉。今天到会场的有多少人?也不过就几千人,加上场外的有几万人,你一上台掌声雷动,你马上以为自己就是人之骄子,万众瞩目的中心,其实就把这几万人都发展成你的用户又怎么样呢?跟中国的几亿用户相比,这只是万分之一。
所以,当创业的热潮越热,自己反而要能够冷静下来,保持适度的距离,在听别人讲完之后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思考,要有点儿定力,不能够听了讲的这些东西,就去东施效颦,弄不好就是邯郸学步。
我最近在研究O2O,开始很多O2O的很多模式我开始看不懂,用常识做判断是有问题的。比如,补贴,我忽悠了这么多年免费,他们现在青出于蓝胜于蓝,不是免费都是补贴。
比如,徐小平投了很多什么免费请你看电影的,免费给你上门做按摩的,免费做早餐的。所以,看的我也眼花心乱。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人家说我们真的不在乎挣钱,我们钱花出去能融来更多的钱。
比如说,最早上门洗车的案子我见了不少,你觉得它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吗?你真的觉得上门去带块破抹布到他们家把车擦一擦用户就有很好的体验吗?
免费,之所以在互联网里成为一种战略,那是因为我的成本是固定的,越多的人用,我的边际成本会趋近于零,这样免费才能成为一种战略。所以,微信、360安全软件、搜索可以免费,但是当你在现实生活中做所谓O2O的时候,无论是送电影票还是给人送早餐,还是上门提供“大保健”服务,你服务的人越多,你的成本就越高,甚至你要考虑这个人上门的成本、交通的成本、物流的成本。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免费只能成为一种战术,不能成为一种战略,免费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因为长期免费下去,用户随着成本的增加,就无法控制,就违背了商业常识。
所以,很多人期待把互联网的免费盲目扩大化,通过免费+倒贴,养成一个用户从来不会养成的习惯,这有可能不成功。通过免费把对手干死,然后再改收费。我告诉你,中国的用户一旦吃了免费的午餐,再回头是很难的。
这种过于激进的模式,就带来了大家感受到的泡沫。所以,资本寒冬的泡沫是什么?就是大家太急于求成了,大家希望把十年干成的事恨不得在十个月干成,再加上资本的压力和诱惑、绑架,就使得你很多动作变形。
这对VC很简单,比如沈南鹏前两天突然讲的就跟原来不一样了,他说我们已经一年没有投O2O了。第二,他要开始投高科技公司了。所以,VC转型比你们转型的要快,风向不好他马上就不投这个领域。
最后,谁在收拾这个烂摊子呢?还是创业者,所以互联网思维没有错,但不能盲目用在任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