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审校:一条辉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谷歌败走中国已是旧闻;
亚马逊在全球很多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很高,但是中国却除外;
苹果曾被视为硅谷公司在中国成功的鲜有案例,但过去三年,它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也流失了三分之一。
自2013年中国开始“去IOE”(IBM、Oracle、EMC)后,美国的IT巨头们在中国市场上所遭遇的又是另一维度的困境。
外国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2012年,硅谷“独角兽”Evernote进入中国市场,创立其中国品牌“印象笔记”。尽管曾估值超过10亿美元,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但是拥有庞大用户的Evernote却仍发展受限。直至2018年6月,印象笔记宣布与美国母公司Evernote拆分, “单飞”的印象笔记迎来了转机,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
快速变身的“大象”
2008年,Evernote公司在美国成立,同时推出首版功能笔记类应用Evernote;2012年Evernote用户数量超过4700万,付费用户也在200万左右。同年获得7000万美元融资,Evernote估值高达10亿美元。
2012年,绿色背景下的灰色大象Evernote进入中国后,启用在华品牌名“印象笔记”。在中国市场,这头大象一路向前,经过三年的发展,全球注册用户达到1.5亿,在用户量和付费用户量方面,中国已经成为Evernote的第二大市场。如何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成了Evernote面临的挑战。
和许多进入中国水土不服的美国企业一样,最初Evernote在中国,没有产品研发权,只能在中国市场进行品牌推广和客户支持服务,公司治理流程和管理方式依旧是遵循美国企业的路子,最终的结果是无法满足本土用户的需求。
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6月,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带领中国团队完成了与Evernote的拆分独立,印象笔记不再是Evernote的中国分公司,而是成为了一家真正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了新的创业。
正式拆分之前,印象笔记与Evernote经过了为期32个月的谈判,最终Evernote与印象笔记共享全部源代码的基础上,明确了印象笔记拥有中国区业务的绝对控制权,包括知识产品和独立决策权。
这一次重组,印象笔记引入了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作为投资方,经过重组,印象笔记成为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国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资公司,这也意味着印象笔记将彻底本土化。
完成拆分只是开始,独立运营后,印象笔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产品形态都成为外界关注和期待的焦点。
未来可期的印象笔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独立后的印象笔记快速补齐基础建设,梳理代码、迁移数据、开发新功能,唐毅和他的团队开始习惯于本土互联网公司的小步快跑节奏,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在线文档领域的竞争也逐渐热络了起来。
首先是2011年上线的有道云笔记,背靠网易有道,用了短短2年时间就获得了1500万用户。其次是2014年上线的钉钉,主打企业级协作,一方面背靠阿里云,资本雄厚,另外一方面又具有非常强的快速迭代能力,早期几乎每半个月左右就会更新一个版本。
第三个竞争对手是2015年上线的石墨文档,这款主打“小而美”的云端协作文档产品经过3年的发展,据其创始人吴洁透露,已经服务了千万个人用户,拥有12万企业用户,2018年拿到了今日头条亿元融资。
面对在线文档领域愈发激烈的竞争,印象笔记始终坚持深挖用户的使用场景,围绕用户在个人知识管理、团队分享协作、高价值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打磨产品,优化使用体验。而当其他在线文档项目都在抢夺toB市场时,印象笔记表明,会在服务好C端用户的基础上,再去满足和拓展新的需求。
不断加速进步的印象笔记能否继续领跑笔记行业,需要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2023-11-24 GPLP犀牛财经发布了 《股份制商业银行角逐“创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财经发布了 《央企长安为蔚来换电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投出“赞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财经发布了 《百模大战再次开启:国区争霸 手机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财经发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亚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