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针对当代现实问题,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资源。“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议题。尽管天具有“天帝”、“天命”、“天意”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局限,但也具有自然之天的意思。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时,尽管存在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交相胜等观念,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观念,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如唐代韩愈所言:“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统一的“三才”思想,要求“与天地参”。
三才即天、地、人三者构成的系统,“与天地参”即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或可称之为“致诚配天”。客观无妄的“诚”是天道运行法则,诚实守信的“诚”是人道准则。以诚实守信之心对待客观无妄的自然,即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提出了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四者相统一的“四大”思想,要求“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自然而然的意思,如同深层生态学所讲的“让河流自己流淌”。可见,天人合一具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意蕴。
由于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因此,天人合一要求人类行为必须遵循“天时”。生物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在时间上的表现和表征形成了生态学季节节律。中国古代用“时”(天时、农时)来表达这一规律,要求根据四季轮回,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孟子的话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即遵循生态学季节节律是农业生产、渔猎生产、林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条件,是人类生活可持续性的保证。同时,他引用荀子的话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即尊重天时是实现自然可持续性和人类可持续性的基本保证。显然,遵循天时(月令)是天人合一的直接要求。
总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西方社会同样存在有机思维传统,但近代以来,适应资本逻辑的要求,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为自然立法”,结果导致了生态危机。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实质,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在科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内在关联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形而上学的反自然、反生态的弊端。通过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思维,他们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共产主义的重要规定和重要追求。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他们认为,历史科学是唯一的科学,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方面。只要有人存在,二者就不可分割。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他们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了财富的源泉。在此基础上,以进化论等方面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是不可分割的系统。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人与自然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自然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条件性,但是,人类能够通过实践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通过劳动实现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关系。
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调节自己与自然交往的行为。人类的肉体和精神都来源于自然,都存在于自然当中,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人类的超越性就在于,能够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结合,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毛泽东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思想,邓小平发出了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遵循
面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实现了视域融合和综合创新。
在一般方法论意义上,过去一般将联系、全面、发展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的观点和方法也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这正如中国古代所讲的“五行”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从系统观点来看,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链条。同样,必须将环境治理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他要求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因自然而生。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养育自然,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正常进行,这样,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社会才能永续发展。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刻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绿色发展,努力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例如,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息,就在于具有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齐民要术》的话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今天,只有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哲学实质来看,无论是作为目标的生态文明还是作为手段的绿色发展,都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和”是有原则和有差别的统一,即“以他平他谓之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的话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形成的二者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和状态。这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灵魂和实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实现了有机思维、辩证思维、生态思维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成果,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遵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长江经济带(http://www.iic21.com/21cjjj/)小编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
2021-04-30 经济带网发布了 《政策支持民宿经济发展 专家给出四方面建议》的文章
2021-04-30 经济带网发布了 《多部门正密集谋划 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的文章
2021-04-30 经济带网发布了 《钢铁行业再迎重磅政策 5月1日起146类产品取消出口退税》的文章
2021-04-29 经济带网发布了 《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未来十五年路线图定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