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两年,每逢经济波动,质疑声中,少不了的笔伐对象就有“双创”。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内容之一,批判者的视角也大体类似上届政府的“四万亿”。比如双创浪费了社会资源,通过补贴制造了经济泡沫,创业误导了大学生等等。双创从业者角度,类似讨论圈内其实不少,但不耽误大家每天都在想办法规避与解决问题,做有价值的探索。局外视角,则真切感觉到,对“双创”还有诸多信息不对称,及误解。利用疫期闲暇,创头条特推出“双创漫谈”系列,意在梳理相关“小问题”,更多意在于圈外沟通,算是给“双创”科普。也期待圈内同仁可参与讨论,赐文更佳。
双创逐渐成为一个显性行业后,人才配套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实矛盾在于,服务创新者、创业者的行业人士,与后者之间则往往配置失调,甚至“倒挂”。
比如,作为双创生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几年孵化载体行业发展迅猛,迭代升级的挑战也很大。
但因为行业整体商业模式掣肘,一直难以吸引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加入,这反过来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技干部和物业管理资历为主的从业群体,决定了其能提供的服务内容,而这部分服务能产生的收益显然是有限的。
好的迹象是,近些年,产业孵化开始萌动,大企业、投资机构等作为运营者的进入,为该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而这其实也是该行业在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所在。
前年,陆奇开干YC中国,曾让孵化行业为之一振,被认为会吸引更多产业大佬跟进。但从暂时结果来看,不免让人失望。
再比如科技成果转化行业。
政产学研投如何能更好地结合,将被誉为潜力无穷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包括军民融合,是双创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些年,各方面探索颇多,无论宏观政策还是微观行动上,成效皆次第可见,但还远未成型。
体制、法规当然是关键制约因素,专业人员的缺失则是更加直接及显性的要素。
一直以来,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人群都是科技行业领导,及科研人员;常规的操作方式也是,拿着科技成果去找市场,或者科研人员创业,将技术成果产业化。
近两年,随着双创推进深入,对专业人员的重视开始提上日程,开始有组织地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但放眼看来,我们的技术经理人主体,还是这些人,操作模式也大抵没啥变化。
去看看国外成功模式就会发现,其作为专业服务人员的技术经理人,大都是有多年产业、投资经验的市场化人士,其通过市场需求、产业布局等反向捕捉科技创新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鉴。
乐见的是,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在“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部分,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希望是个好的开始。
再有就是“创业导师”群体,这几乎可以说是双创的直接产物了。
该一迅速壮大的群体,为双创之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特别在非核心区域,及对早期创业者而言,都大有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导师群体质量整体上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给创业者提供价值的层次也有提升空间。比如,创业导师们能提供的更多是政策解读类、信息组合类、名言鸡汤类等的赋能,鲜能解决实际问题,及做到深入帮扶。
创业者尤其成熟创业者群体,其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行业视野等都为非常,整体而言对“导师”的需求应该并不大,或者能满足“导师”身份的群体应该也并不多。
另一个层面,可谓创业无学。创业者在事务上几乎每天在面临不确定性,每个新问题都不能“抄作业”;而在心理上的挑战则更大,需要在持续的孤独感与不断的焦虑与自我否定中,重建自我认知,第二天继续埋头赶路,强作轻松。
从这个角度理解,创新创业者需要的一方面的是更有理解力、陪伴心的“创小二”型双创服务群体,一方面则需伴随双创升级,也升级双创服务能力,让更多有创业、投资、产业、管理经验的“老炮”,及各领域专业人员加入其中。
速率相当的陪跑者多了,双创跑道上才能涌现更多的长跑选手。
创头条“双创漫谈”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讨论双创“小话题”;同时尝试“面向圈外的双创科普”。欢迎参与讨论,贡献话题,更欢迎赐稿,邮箱:tougao@ctoutiao.com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