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 颜振军
整理 | 韵网WIIN
6月24日,韵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WIIN)创始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博士在创孵直播平台,分享了“与创孵行业相关的几个判断”。
以下为直播实录
各位晚上好,我们今天在这儿又见面了,今天我们聊聊“与创业孵化相关的几个判断”。在分享我的几个判断之前,我想先用几分钟回顾一下创孵直播。韵网的创孵直播是在疫情之后二月中旬启动,第一次是我给大家开了个场,热热身,之后有二十位专家,我就不一一给大家介绍了,大家可以从韵网的公众号进行回看。我在这儿想对这二十位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很不容易,大家都很忙,而且我们定的时间都在每周三的晚上八点,我今天就有感觉,工作了一天处理了很多事儿,到了晚上这个时候,本来应该跟朋友聚聚会、喝喝茶,聊聊天啊放松放松,但是你还要打起精神来分享,非常不容易,非常感谢这些专家,利用我们的平台,来跟全国孵化行业的同事们作公益交流。当然我们还要继续,疫情还没结束,线上的这样的活动还要再继续,我今天算是进来再次跟大家见个面打个场,聊聊感受,之后每周三的晚上在这个地方都会有这样的分享,请大家持续的关注,这算是一个开场白吧。
大家最近都在关注北京,这两天好像在好转,我觉得这次北京的疫情发现得早,控制得非常好。但可能需要一张一弛,张弛有道。总体来说,从决策者来说是很难,当然老百姓也很难,企业很难,人的生活也很难,管制了这么多这么频繁,这么不确定,让大家这种不确定感,特别是对于企业家来说,本身就是在大量的这种市场的不确定之中去思考去决策,那疫情又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怎么办?我实际上是想说,也不是悲观的看法,就是这样的一种不确定,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不确定是什么呢?我们可能随时会发生很强的、很严格的管制。我们的城市之间实际上人为的就出现了很多阻隔,国际上国家之间的这种阻隔,现在是很大程度上存在的,未来也会有很大不确定,没准这几个月好了,下几个月可能又不成了。
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是不是要等着疫情结束,恢复了原来的常态,我们才去干我们的事?显然不是。这种不确定还会持续很久,我们没法回到2019年甚至以前的那种常态去,不管是企业、孵化器、还是个人,在这种不确定之中,还是要去追求我们自己的确定性的发展,这是我们要做的。所以不管是你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运营的物理空间,包括你的空间所在地,还有管理机制的这种弹性,都是要做的十分的好。所以现在就得按目前的状态去来规划思考,把这种不确定性作为常态,无论是个人还是孵化器。
大家都在担忧目前国际的这种局势,特别是中美之间,当然不确定性更大,川建国同志每天发不同的东西,今天发推因为纳瓦罗说的那些话,今天又发推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协议执行得很好。这个要怎么去理解?我觉得所有这些东西,外部的这些变化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事要做的更好。比如说我们自己的民主、法治,能不能做得更好,让人的心是聚在一起的,让每一个人的创造力能发挥出来,所以最关键的是做好自己。对孵化器来说,还是回到那句老话,每一个孵化器还是要明确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我在这个机构,我的商业模式、我的资源、我的能力,我最适宜在怎样一个行业,在哪些区域,一线还是三线城市,还是在乡村?我的服务的对象是哪些?这些都构成生态位。
我的判断,今年开始又是一波孵化器行业的利好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但凡有危机的时候,包括经济危机,就会有一批新的企业,在未来几年之后10年之后会成为顶天立地或者是有巨大的市场影响的大企业、好企业。远一点像GE这样的机构,都是在经济危机中的产生的;近一点就是2003年的非典,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特别是京东,它的转型,阿里在那一年也得到了转型,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实际上今年是很像的,跟非典很像的。
另外就是大家都在关心就业。我们的孵化器的同行在想办法创造新的就业,特别是对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怎么样去让增加他们的就业的可能性,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当然大企业的就业量很大,但是很多中国和外国的研究表明,创造新增就业很大比例上来自于中小企业以及新创企业。所以从政策的角度会有很多财政的刺激,政府其他的方式来刺激新企业的诞生。所以我判断今年2020年开始,就会进入一波新的创业潮,我很期待,因为只要创业在上升,孵化器行业的市场需求业务也会上升。当然除了市场需求之外,还有社会需求、政府的需求。政府是最大的买家,所以政府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包括就业,另外市场的需求,企业成长、企业创建这个过程中的需求刺激出创孵行业比2018年2019年更强的市场需求,这是我的判断。但创孵行业颠覆或者深度变革这样一个趋势没有改变,这是我不变的一个判断。
对于疫情,我从一开始我就认为不会改变任何趋势。首先疫情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有人把疫情作为一个人类历史的分期。我觉得在5年之后10年之后再看,这次疫情无非是多个疫情中的一个人,实际上从人类产生以来,人和病毒都一直在长期的共存。另外就是它没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它只不过可能作为一种偶然的因素,加快了某些进程或者延缓了某些进程,比如说对全球化,这个不去多说了。
对于孵化器行业,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传统模式是什么样子的?从第一家1959年,Batavia的BIC中心以来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我们这么多年做过来,多数的机构都没变,房子、装满房子,提供一些服务。我过去说很多服务都是隔靴搔痒,那些服务以前是管用的,因为那个时候状况不一样;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企业端服务到处都是,创业者的需求也提升了,所以孵化器再停留在原来的老模式上,不适合。
另外就是传统的孵化器与企业之间,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弱关系,企业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依赖于你呢?很少。孵化器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在收房租的时候跟和企业发生关系。我说孵化器有三低:低成本,找低成本的房子,雇低成本的人,为企业降低成本;低价值,没有给在孵企业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低增值,孵化器自己值钱吗?有几个孵化器值钱,孵化器自己能不能赚钱,自己的商业价值怎么样?是低价值,也是低增值。
所以这些东西得变,变到什么地方去?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强关系,这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孵化器跟在孵企业建立强关系,强关系是什么?强关系就是孵化器里边的在孵企业极大的依赖于孵化器,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在孵企业都在某一个方面不同的依赖孵化器。但是依赖主要不是因为房子,因为能提供好房子的人太多,比如这10家企业,都是要孵化器来做账的,这5家企业它的融资只靠孵化器,他没有别的融资渠道,也不用别的融资渠道,甚至孵化器自己能投。在孵企业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这20家企业的产品设计都是孵化器的团队来干的,类似这样,每一家在孵企业都在某一方面极大的依赖于孵化器,这就是强关系。离不开就是强关系。当然从孵化器的商业模式来说,孵化器一定也离不开在孵企业,现在我们离不开是弱关系的离不开,是怕他们离开我们的空间,影响入驻率,这是一种依赖。而我们自己的经济利益,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实现,跟他的营收和成长关系不大,这是弱关系。
另外一个是管用。你的品牌、服务,跟在孵企业的交流,你的所有的行为,对在孵企业来说,要管用。再一个就是能赚钱会赚钱。我很早就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不会赚钱的人,怎么去教人赚钱?你连自己怎么赚钱都不会,或者你自己完全没赚过钱,怎么去教人赚钱呢?不管是盈利性的孵化器,还是公益性的孵化器,不管是民营的还是国有,所有的孵化器,它的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它的公益性和经济属性是同一的。即使是公益型的孵化器,也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也懂得赚钱,所以孵化器自己要会赚钱。我觉得这是行业颠覆的几个要素。
意识。意识是第一的,我下一页讲其中一个意识。另外就是人。谁来干这个事情,谁来干孵化器,当然大家都是行业里的人,我就不去多说了。是有过创业经历,在某一个行业深耕多年,有行业资源、人脉、懂企业管理的这样一批人,才能去倾听,创业者才会去向你敞开心扉、开放需求,你才能根据他的需求去定制一套他专有的服务体系,服务机制,然后去实现一些服务,包括实现两者之间的利益的关系。再就是模式。实际上这句话我刚刚加在这里面,就是孵化器应当深深地嵌入到产业链里,我们常常看到的孵化器自己是一个产业链的旁观者,企业该干什么干什么,企业的供应链,营销,它的那套东西跟孵化器无关,孵化器只给你提供房子,提供基础性的通用性的服务。这是我说为什么有三低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跟企业只有弱关系。只有你自己在一个产业链里面,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上,才能有这样的眼界、资源、能力去帮助在孵企业,所以我们不能游离于产业链之外,这是其中一个意识。
我们孵化器应当怎么定位呢?是帮人赚钱还是帮人省钱?这是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地方,传统孵化器从最早的美国人干,到我们中国人,包括其他的国家,实际上一直有一个理论,孵化器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是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但出发点切入点都是降低成本。所以最早的时候,孵化器有房子之后,要想办法比周边的其他人的房租要低,而且我们的政府还规定你的房租一定要是要低的,为什么?你要降低人家创业者的成本,所以房租要低,服务的费用要低,甚至我们完全不收服务费。我们做培训,对接资源,这都是不收服务费的,这有错吗?当然没错。因为创业的成本确实很高,孵化器作为帮助创业成功的机构,当创业者觉得成本很高的时候,应当是帮他去装降低成本,这没有错。只不过现在的情况变了,当然不是全国范围内的每一个点都是这样。在我们的核心城市里面,创业成本实际上在逐渐的降低,包括创办一个公司的手续,这些手续的时间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房子的成本也已经大大降低,北上广这些地方房子很贵,还在越来越贵,但我可以不用那么多房子,我可以用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工位就可以可以办公,也可以在自己家办公,甚至分散办公都可以。
所以说孵化器能提供的那些降低成本的服务,已经不那么值钱了,那值钱的是什么?是帮人赚钱。只要创办过企业的人都知道,企业的成本再少,也是有一个临界点的,在这之下是不可能生存的。比如说员工费用,基本的运营费用,这些再怎么省也有个限度。比如说10个人的公司,哪怕你空间的费用是0,这些人员工资和运营费都是存在的,再多省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企业不是为了苟活,每一个企业都要发展,要发展就要去赚钱,所以赚钱的能力、赚钱的可能性、赚钱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省钱是成本导向,关注怎么样降低成本;赚钱是盈利导向,关注孵化器怎么样用自己的能力帮企业找到第一桶金,甚至孵化器有可能就是企业产品的用户。但是一个新企业找供应链很难,谁愿意给一家新企业供货呢? 新企业可能明天就死了,付不起货款,或者企业的产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产品会失败等等,所以对于一个新企业、小企业来说,找到可靠的、便捷的、优质的供应商是很难的。孵化器怎么去帮助新企业呢?孵化器可以帮助企业的产品一点点改进,商业模式的一点点改进,这些都是孵化器可以帮助到的地方。所以这个理念今天也提出来跟大家分享,当然孵化器完全可以一方面帮企业降低成本,一方面帮企业创造价值,一方面助企业省钱,一方面帮企业赚钱。我要强调的是,现在相对于降低成本来说,帮人家赚钱是更重要的,是企业更需要的。
大家也知道我鼓吹智能孵化,鼓吹了三年,现在大家都慢慢在认识到了,很多人都在这方面努力。疫情来了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疫情没有改变智能孵化的趋势,反而加快了这个趋势。我说的孵化器的趋势是两个方向:产业化、智能化,这两个方向都完全没有改变,而且疫情加快了智能化。所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疫情期间提出来,希望全国的创业孵化机构要以疫情为契机,提升创业孵化的智能化水平,这是科技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里面讲到孵化器的智能化,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去多多思考。智能化意味着什么呢?可以分成两层,一层是单个孵化器个体的智能化,怎么样用一些手段让孵化器的运作的流程、管理的流程、服务的流程、服务的资源都在线上,这一方面很多机构在做,比如北航天汇,苏州博济、启迪之星等也在做。
最近我们跟青岛中联慧云——一个双创以来成立的新公司,一群能力很强、技术过硬、富有热情的年轻人,他们有一套系统,我们把他们的这个系统拿来放在韵网平台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孵化器的SaaS管理系统,孵化机构就不用再去自己去开发了,用这套现成的系统就可以,这就是单个孵化器的智能化。另外就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孵化器、小公司、大企业、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大量的交互。任何一个需求,机器可以去匹配,进行资源的共享。再加上我们线下的一套网络,就会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个完美的创业孵化体系。另外大家最近也关注到,中关村管委会在上周推出了一个“千帆计划”,很有意思的。中关村管委会亲自去组织,建立一套线上的系统,在线上系统去征集大企业和其他机构的需求,这是百亿级的需求,千亿级的需求,还同时征集上千位创业导师,再去征集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供给者,技术供给、产品供给、服务供给,然后让他们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线上的对接,线上的匹配。 我觉得这是中关村管委会非常棒的一个举措,这都是智能孵化。
当然韵网是专门做智能孵化的,在两年前我们就创办了一个全球性的线上系统,为创业孵化机构和他们在孵企业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会员,其中包括200多个海外的孵化器,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机构跟我们韵网来联系,进入这个平台里面来。
大企业这个事很重要,我自己也和我们的团队最近在密切的沟通交流学习大企业的创孵平台建设,因为这事儿太重要了,不只是在于孵化器需要需要大企业,而大企业很需要孵化器,以及大企业自己的创孵的业务。
大企业天生是做孵化器的料。为什么?因为小企业新企业所需要的那些东西,那些刚需只有大企业有,别人没有。大家也知道双创以来,可能今天在线上的有很多人是做大企业双创平台的,我们双创以来,政府包括国资委都在号召大企业、央企、国企去建立创孵平台。有些大公司,包括民营的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创孵平台,双创平台。但是坦率的说,绝大多数做的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这几个问题他们不好回答。我们会问这样的大企业建的这些双创平台这么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你的双创平台,你的特色是什么?你的特色你是不是由于你的创孵平台母体,而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你的创孵平台有多大的市场价值,这个市场价值,包括你的现金流,你的现金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预期的盈利能力。另外一个,大企业办的双创平台,给大企业干了什么事呢?你给大企业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前几天还跟两个大企业机构的人聊天,大企业双创平台的运营的人很苦恼,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答不上来了。给你这么多房子,又不收你的房租或者很少的房租,又给你搭上人给你开工资,不挣钱不说,你给大公司你带来了什么利益?回答不上。这不是问题吗?你回答不上你就不能进入大企业的主流,你难以吸引好人在这个平台上干,这很难。
创造了这个平台之后,要利用企业母体的资源去做事,要把这些资源加上其他另外一些资源,给这些企业--不管是内创业还是外创业的企业,提供服务。对于母体的机构、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不同的板块,他们为了这个平台能利用这些资源,他们必须要做一些组织和机制上的改变。比如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就不只是管大企业的这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他还要去管创孵平台的人力资源的问题。那个板块的生产线,不只是要生产自己的产品了,还要创造一些冗余,来给平台上的这些在孵企业来利用。因此,这个板块的生产车间要做制度上机制上的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你做了没有?关键是做不做这样的改变、这样的调适,如果没有做这样的改变,你这个平台去利用母体的资源,就是一句空话。不管你的故事讲的多么动听,如果大企业内部没做这样的调整,没做这样的组织调整,KPI机制上的调试,你这个平台利用那些资源肯定是空话。所以目前的这些机构基本上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或者说这些问题是困扰他们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最近在学习,主要学习两个机构,一个是海创汇,当然以前我们也接触过,我们最近在跟海创汇密切的交流,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昨天我跟海创汇的刘总,我们签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韵网和海创汇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在大企业的创孵平台的标准,大企业创孵平台建设的方法论,这些方面我们都去做探索,去提供服务。大家也知道总理去了海创汇,对海创汇的模式给予的高度的评价,总理也希望海创汇的模式能够在全国复制、推广。当然海创汇的模式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制是很难的,但是海创会的精神、方法论是完全可以学习的,完全可以模仿复制的。这里面包括海尔集团的这种人单合一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板块之间的资源的无缝衔接和流通,另外海创汇为海尔带来的巨大的价值提升。海创汇这个平台本身在海尔自身发展中,无论是他的网络化发展战略还是生态系统发展战略,在这些里面海创汇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海创汇本身就是海尔战略里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大的价值。
另一个是小米。小米生态链,雷军认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他为什么要建小米生态链?它是用小米生态链去占领小米主体本身还无法企及的物联网产业。所以你看小米生态链的产业项目,大多数属于物联网。小米的这种孵化,包括海创汇的孵化,是传统模式吗?造房子买房子,然后去装满房子,提供一些不痛不痒的服务?不是这样的。跟房子无关。小米提供的是什么东西?第一是钱,只要纳入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或者说小米孵化器的在孵企业,100%给钱,股权投资,然后教你怎么干。那些工程师们,那些大咖们教这些新公司怎么干,价值观方法论。然后供应链,小米的供应链向他们开放。品牌,小米的品牌为在孵企业赋能,只要纳入小米生态链的企业,说我是小米生态链的企业,那就意味着第一是小米看上的,第二个小米已经给他投了钱,第三他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企业,所以这样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是很受追捧的。反过来这些小米生态链的企业给小米带来的价值,市场影响力,小米的估值,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所以这是双向的。
大企业的事情,值得再多说几句。
有这么几点:一个是大企业需要孵化器。孵化器指的是大企业之外的孵化器,但是好孵化器,换一句话说,差孵化器是什么,好孵化器是什么?如果只用一点来说的话,就是有没有强关系?孵化器跟在孵企业有强关系,这就是好孵化器。大企业为什么需要这些好孵化器呢?是因为大企业想找一些东西,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团队,甚至一个新的可并购的小公司。怎么去找?他当然可以用自己传统的渠道去找,也可以去大海捞针,但是他也可以用孵化器来找。因为好的孵化器里面,他可能同时有50个企业是大公司可以作为候选的并购的或者说合作的对象,所以他找到一个好孵化器,就等于一下子找到了50个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并购对象,但是需要好孵化器。反过来,好的孵化器也是需要大企业,这个更简单一点,为什么?因为一个孵化器就是一个微型的创业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只局限于孵化器的自己的空间,它是一套体系,它是一些关系,它是一种机制。所以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只有小草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批大树,然后孵化器再提供阳光雨露,水分,形成一个生态体系。所以各种各样的企业,各种形态的各种规模的各种阶段的企业都有,才构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以往很多孵化器不在乎或者是太不重视跟大企业的连接,所以生态系统是不完备的。大企业对于这个孵化器有什么好处?孵化器孵化的产品是好企业、高成长性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出口可能是大企业,被“包养”是一种很好的出路,被大企业并购是很多小企业非常好的出路。另外就是反求。大企业想要这些东西嘛,孵化器怎么办?比如说某一种新技术或某一个新团队或者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世界上还不存在,但是大企业想要怎么办?孵化器可以根据需求去反求,看这5个项目经过培育之后就可能满足大企业的需要,那孵化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去找到好的苗子,经过培育然后卖给大公司,这就是反求。
另外就是金主,大企业可以作为孵化器的金主,很多孵化器特别是欧洲美国的孵化器,很多孵化器都是拿大公司做金主的,这金主干嘛?一个是购买服务,购买孵化器的服务,刚才说的我端给你可投的几个企业,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值钱的,你要买我这个服务。另外大企业可以给孵化器捐赠,就是按照法规他可以抵税,还有很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孵化器可以承诺他,因为你有捐赠,我所孵化出来的高成长性的企业,先不端给别人,优先端给大企业,让你来挑合作或者投资或者并购。另外是大企业可能投资,我们的70%以上的孵化器是民营的企业,我们孵化器也要融资,大企业有可能是孵化器的投资人。所以大企业和孵化器是相互需要,这是一件事。
这件事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要说的最重要的是大企业办的创孵平台。大企业为什么要办孵化器?这种孵化器叫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开放创新中心等等,叫什么无所谓,我们统一用孵化器来表达。为什么大企业要创办运营孵化器?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次或者几个方面。一个是企业需要整体转型,我觉得海尔是这种情况,海尔从一个家电的制造商要转型成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提供商,整体转型,整体就转变成一个大孵化器。那海创汇是什么?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一个支点。未来海创汇可能变成海尔的项目资源的一个入口,而整个海尔就变成一个大孵化器,这是一种情况。但是目前看这种情况还很少,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另外大企业的开放创新,这容易理解,在技术上面,大家最近的议论很多了,因为真的要面临中美脱钩,面临全球市场的分裂,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产品迭代的能力一定要极大地提高,因为抄不容易了,买也不容易了。像华为这样的前面已经没人了,只能靠自己,所以自己要有很大很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或者活动怎么来?一方面大企业自己有一套体系,创新中心或研发公司一批人几百人上千人在做,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这还很不够,既很不够,又可能面临效率低下。所以开放创新就变成一个时髦的词儿,也是大家都在干的事,就是真的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机构、公司都在做开放创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外边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里边的人,我们的研发的人和企业的人,可以跟这个平台上的机构之间发生各种互动,这个平台用孵化器的这种模式来做就是最合适的平台。孵化器相对于一般的技术转移和技术转化的平台来说,它还涉及到企业的衍生,企业的成长,企业和平台的股权关系,利益关系等等。所以孵化器这种模式更能直达市场的本质,所以大企业愿意用孵化器这种模式来实现它的开放创新的战略目标。
还有一种新业务。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有在卖的产品、正在研发的产品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新产业,那么新业务怎么来?一方面在自己内部去衍生出来,另外一方面用孵化器这种模式,如果能找到10倍于百倍于自己内部的衍生的那种速率的一些苗子和小公司,大企业肯定是会非常乐意。所以大企业愿意用这样一个孵化器平台,来去培育一些未来自己的新的业务。当然也可能有另外的考虑,把未来有可能颠覆自己的那些机构,创业者小公司,在它的源头上,在它的早期就纳入自己的麾下,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形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内创业,海尔早就开始人单合一、鼓励扶持内创业,大量的内创业发生。据我所知创办海创汇其中一个理由,其中一个目标,是用这个平台去集中的集约化的去协调那些资源,帮助内创业的几千个创客,这是重要的一点。所以大企业需要用一个孵化器来帮助内创业的这些人、这些机构、这些项目在这个平台上更好的发展。
另外就是创新创业文化的问题。大企业往往有大企业病,所以大企业要想持续的保持或者获得新的竞争力,内部一定要有创新创业的文化,很多时候自己生不出来了,因为老了,惰性开始战胜了进取心。所以需要有这么一个嵌入在自己的体内的一个异类来激发他母体的这些机制的这种创造、创新和创业,对这种文化的影响。另外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大气压的一个社会责任是创造就业,大企业还有一种社会责任,要帮助小企业,帮助新创的企业。所以大公司需要自己办孵化器来承担或者显示这种社会责任。
大企业办什么样的孵化器呢?每个企业就不一样了,这些动机都是分层级的,满足这些不同层级的动机或者需求,就成了不同的孵化器。
比如摆样子的孵化器,我认为现在有一批大企业的办的就是摆样子的孵化器,因为国资委要求让你办,或者我的社会形象需要我去办的,摆摆样子,可能能够展现他的企业社会责任。
还有这样一些,我建立一个外挂的平台,这个平台独立于母体之外,跟母体的关联也不多,但是由于有了招牌,有了大企业的品牌的吸引力和潜在的投资的可能性,并购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平台虽然外挂,但是也会有很好的吸引力,外部的很多创业者小公司会聚集到这个平台上来,这是一种类型。
还有一种是双向孵化,既孵化外部的创业者,又孵化内部的创业者。这种情况,又涉及到内部的创业,这种孵化器需要跟母体有比较紧密的连接。这种时候母体内部需要做一些调整。
另外就是嵌入式,像海创汇、小米生态链这样,整个孵化器平台嵌入到母体之中,它跟母体是完全一体的,他是母体的一个部分,孵化器和母体里面的各个部门,各个板块各个业务线是可以实现无缝的衔接,就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
最强的一个状态,就是大企业的孵化器化,像海尔这样,海尔本身变成一个大孵化器,这不是广义上的孵化器,只是狭义上的孵化器。海尔本身变成一个孵化器,它的主要盈利不在自己的那些技术,不在那些满足人终端需求的产品,自己的业务在于孵化、培育一批好企业,可能还在于培育一个一个的新的原来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大企业的孵化器化,本身就变成一个孵化器。但是这个孵化器不是原来那样的孵化器,跟房子密切相关的孵化器,那个样子我们今天不说。
最后一个问题,大企业怎么办孵化器?不管做成什么样子,摆样子的还是还是嵌入式的,还是孵化器化的,都是要看自己有什么,所以一定是资源导向。你50年的大公司,历史怎么来的?积累了什么资源?现在有什么资源是最强的?是一个资源导向,自己的资源导向是独特的。另外定位,要做成什么样子?摆个样子很简单,随便找个小孩、整个咖啡馆就干了。外部的孵化相对比较简单,会基本的孵化器的运营的人都可以干。后边的双向的孵化到嵌入式的,都需要大企业内部做很多调整。所以做那样的孵化器,组织上要做很大的调整,具体怎么做,内部要做一些调适,刚才讲过不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大企业和孵化器的关系。互相之间非常需要,而且我们传统的孵化器跟大企业的连接太少了,所以孵化器一定要去抱大腿,一个孵化器要没有几个上市公司作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很难玩的转。但是大公司也需要孵化器,所以实际上像韵网这样的平台,要做这样的工作,搭建这种平台和渠道,或者一种机制,比如说共同体,我们跟海创汇在研究,要一起做一个依托于海尔工业互联网的平台,我们要做个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孵化共同体,我们希望用这种真正市场化的机制,我们不去注册,不去做搞什么理事会那一套东西,而是在共同体里面,大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大公司小公司孵化器形成很紧密的利益关系,包括投资,然后他们以市场化的角度,以市场的手段,通过利益关系来绑定这些机构,让他们形成各种交互。同时,我们很希望未来的这么几年里头,我们能帮助全国的100家上市公司创建或者完善自己的独特的、管用的、对于大公司有巨大好处的那种创孵平台。
我在两周以前做了一个讲座,是受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邀请的,题目是全世界孵化者联合起来,大家可以看我们韵网的上一期的公众号。为什么要联合?是因为有这些问题,资源不足、能力不够、孵化器自己的议价能力太差了。一个单个的孵化器议价能力太差,不管是对上市公司还是对大基金,还是对很牛的服务机构,你对“四大”你有议价能力吗?很少,你对政府也很少有议价能力。所以我们要联合起来,一个区域的这些孵化器联合起来,一个行业的孵化器,全国性的全球性的联合起来。但是联合不是一般性的那种协会,而是像刚才那样用共同体这样的形式,以利益关系连接在一起,我们就会形成一项能力,去弥补我们资源的不足,我们韵网就是在做这种联合的事。
在去年的多哈,我们签了两个协议,跟巴基斯坦和非洲,而且还得说这两拨人都是来找我,不是我找他们的,他们对中国的共同体也非常有兴趣。
颜振军先生回答观众提问
1、创孵行业完全实现智能化之后,创业孵化行业最后会不会只存在1~2个巨头?
完全实现智能孵化之后,会不会出现巨头?只剩下几个巨头?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智能化不是全能的所有的创业都是本地化,这是创业学的一个结论。创业都是在某个地方,在某个偶然的机会,偶然的有几个人或者一个人创办一个新企业,就像一种生命运动一样,生命的诞生都是偶然的。所以任何创业都是本地化,他要在本地去寻找资源,利用本地的资源,本地的市场,包括本地的人才来开发产品服务,在市场上得以实现。因为任何创业都是本地的,所以本地的孵化一定会长期的存在。智能孵化不会也不应该取代传统的线下的孵化,他只不过是线下孵化的补充。逻辑上是这样的。一个孵化器孵化了50个企业,其中10个企业在三年之后长得很大了,而孵化器主要在利用本地的资源和自己所积累的资源,给他们提供服务,那这10个企业长大后他需要的资源孵化器不再能给他提供,怎么办?企业里边又有孵化器的利益,孵化器又想给他提供进一步的服务怎么办?那就可以用线上的智能孵化平台,利用这些资源去给他提供进一步的服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能孵化平台,是一个再孵化平台,它是给线下的孵化器做接力的,做二次孵化,把它叫做加速器也可以。所以两者之间不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线上的平台不会有那么多,比如说全球性的这样的平台,可能有一个两个三个,可能就足够。一个城市里面一个线上的平台可能就足够,所以线上平台的竞争会非常激烈,最后会拼到在一个城市只容得下一个平台,在全球可能只有一两家,最多两三家这样的平台,真正的全球性的。但区域性的可能比如欧洲范围内有几家,北美可能有另外几家,中国可能有一两家这样的一个模式,所以大概率不会形成像BAT那样的垄断。
2、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大概有多少种,举些例子?
孵化器赚什么钱取决于孵化器提供什么,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服务,房子、空间、物业,还有一些最一般的商务服务,怎么去注册公司,这种服务可以赚钱的,毫无疑问。而且大多数人在赚这些钱。
第二个层次是增值服务,帮你找供应商,帮你营销,帮你做工业设计,帮你给你出主意,帮你融资,这当然可以赚更多的钱,这是第二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投资。自己投,用自己的资金,或自己管理的基金去投在企业,这个赚的钱基本上是股权收益。所以孵化器从他的在孵企业身上,从创业者的小企业身上可以赚这些钱。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可以分成不同的模式了,只赚第一种钱就是一种模式,只赚第二种钱的第二种模式,只赚投资的钱是第三种模式,他们的混合可以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不同的模式。
传统的例子就不举了,主要是房子的钱,这是第一层次的钱,这是一种模式,比比皆是。举第二个例子,比如说像创业黑马,比如说创新工场,他俩有类似之处,创业黑马是上了创业板,创新工场是它的服务拆出来,上了新三板,他们赚的钱都是增值服务的钱,高端的培训,导师、品牌产业链的服务,这都是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我之前举过,而且洪泰智造的乔会君乔博士也在创孵直播讲过,洪泰智造在创业者身上不挣一分钱的现金,而是他用服务,换了企业的股权,现在有300多个企业的股权,他就挣企业的未来收益,很极端的很有意思的一种商业模式。埃米空间也一样,新材料孵化器埃米空间是两类,一类就是增值服务的钱,他的育才班很牛的,请了宋锡滨先生,这是上市公司国瓷的 CTO来做导师,免费的,高增值服务,然后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增值服务,赚这个钱。另外埃米空间孵化体系的企业,都是有埃米空间的股份,所以他还是赚着未来的收入。还有像上海莘泽,非常棒的孵化器,第一批的新三板挂牌的孵化器,它的几种收益都有,投资收益没问题,他们很多人都是投资出身,投资收益大概在50%,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
3、可以预测一下下一代孵化器的形态是什么吗?现在全国1万多家孵化器到十四五末,全国会有多少家孵化机构?
第一点我想说中国很大,而且这么一个大国又不像美国很大但是它很均衡,中国很大,但是中国很不均衡,中国发展的梯次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说在历史上,中国实际上出现了4种形态的孵化器,初级服务、以房子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以增值服务和投资为为主要手段和模式的以及生态化的孵化器,大概4种类型,历史上出现过4种形态的孵化器。但有另外一句话,这4种形态的孵化器,从80年代开始到2020年代,他在时间上是依次出现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同时它又是在空间上并存的。因为中国发展的梯次差异太大,所以这4类形态在全国都会同时存在。具体点说,公益性的孵化器和盈利型的孵化器都会存在。在一些落后的地方,创业不发达的地方,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地方,可能还需要政府、公共部门去建甚至去运营,是一个低成本的公益化的运营,目的在于培育当地的这种创业文化,让更多的创业者去生存而不是考虑商业利益,这种类型还会存在,同时盈利性的孵化器也会存在,总体上来说盈利性的孵化器会多于公益性的孵化器,实际上现在已经是这样,这是一个样子。
另外从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三线以上的城市,三线二线一线这样一些城市孵化器的发展的形态,我认为主要是两类:一类就是产业孵化器,产业孵化的形态。就是孵化器要深深的嵌入产业链之中,孵化器只在一个很窄的产业里边去工作,孵化器创造条件,让小企业新创企业很容易的突破产业壁垒,进入到一个产业生态系统里面去,有些孵化器还可以去孵化原来不存在的一个产业这是产业化。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智能孵化。
要预测有多少家很难,涉及到一个问题,现在13,000家孵化器,多了还是少了?两年前我回答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第一,总量上肯定是不多的,你算一算就知道了。以往的几年,2019年少了一些还是1万家,之前那几年都是18,000家,什么意思?在全国每一天新创的企业是18,000家,今年总理要求全年平均有 2万家。那么一年有多少个新企业诞生?五六百万家企业诞生,但是这些企业多数都是新的小的民营的,天生就困难,所以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需要孵化器服务。假设一个孵化器,有50个企业,假设它平均的孵化周期是三年,那么他一年能新吸纳多少个企业呢?十几家20家,这是一般情况。当然你可以很大,也可以更小。假设我们算平均值,假设一个孵化器一年新吸纳20家企业,500多家里面假设有50%需要服务,二三百万的企业需要孵化,你算算这样的孵化器需要多少家?所以总量上是不够的,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结构上是不均衡的,或者换句白话说好孵化器太少,好孵化器在我们要发展的产业上的布局又不均衡,这是一种不均衡不充分。所以我说这两句话,到十四五末有多少家,我觉得总体上还会再增加的。以往都是20~30%的增长速度,再过5年多少家?我觉得3万家总会有吧。
4、孵化网络除了2B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存在2C的商业模式,如果可以有,那么孵化器网络和孵化器可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韵网的使命:为创业加速、为孵化赋能。当然我们又作为全球创业孵化行业服务商,第一是服务于孵化器的,我们只是孵化器的服务者,我们是服务员,我们不敢说我们去孵化孵化器,我们做不到,我们只是满足孵化器的一小部分的服务的需求。我们服务于孵化器,帮孵化器做咨询,帮他去创建,帮他去提高它的运营的绩效,帮他去链接各种各样的资源,这是一个业务,这没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服务企业,只不过我们所服务的企业,不是说大街上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只服务于孵化器推荐的与孵化器相关联的企业,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只是想让孵化器更好,所以我们通过直接给孵化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帮助孵化器受他资源限制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的、或者他有利益嵌入到企业里面去,希望企业得到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帮助的那一部分企业,我们给他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如果叫做孵化的话,这种孵化就是二次孵化,韵网平台跟每一个线下的孵化器是一个接力的孵化关系,所以这个平台上既有孵化器,又有他们推荐上来的这些高品质的在孵企业,这些企业是具备高可投性,有很好的买单的能力,所以平台会吸引大公司创孵机构以及高品质的服务机构进来。
今天我们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这两年对于我们关注和支持。明天端午节,我也代表韵网的团队祝大家端午安康、假期愉快!谢谢各位。
2021-06-01 韵网发布了 《京东(玉溪)新经济产业园孵化载体培训交流会顺利举办!》的文章
2021-03-22 韵网发布了 《2021年北京孵化升级发展中级培训(综合班)-新时代、新趋势、新发展》的文章
2021-02-16 韵网发布了 《韵网的2020》的文章
2021-01-26 韵网发布了 《首科新年论坛成功举行,百度与首科院、韵网共话科技赋能创新》的文章
2021-01-25 韵网发布了 《506孵化器 | 普天电子城孵化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推动企业宣传更上新台阶》的文章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韵网(WIIN)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