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罗杰·巴克豪斯(Roger E. Backhouse)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最近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压轴公布了。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2日17时许正式揭晓,由两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Wilson获得,获奖理由为“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发明了新拍卖形式”。
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共有85位,美国人是绝对的大户,加上今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65%的获奖者都是美国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经济学界的“神级人物”——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巨大影响力。
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从1948年诞生到现在,出到了第19版,累计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光是英文版全球销量超过400万本,堪称是30年内美国最畅销的教科书。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经济学人士都是萨缪尔森的学生。
萨缪尔森其实早在青年时期就与经济学产生了不解之缘,他的一生可谓是与经济学“相爱、相知、相守”的一生。曾经他这样形容过自己与经济学的“前世姻缘”:
“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设的,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出现的。”
萨缪尔森几乎见证了经济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所有重要进展和争议,并且在诸多重要的经济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探索开拓者和积极参与者。在他去世的那年,人们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称他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但是,除了他出版的著作和他的声望外,人们对他的人生故事所知甚少。
而就在本月,萨缪尔森的详实类大部头个人传记《萨缪尔森(第一卷)》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行,这是一本关于年轻人探寻自己道路的故事,一本关于经济学领域一位标志性人物的故事,同时还是一部经济学断代史。
萨缪尔森曾经说自己“出生了三次”,而这本书的出现,完整复刻了他前半生的人生故事,仿佛让这位伟大的现代经济学奠基人——萨缪尔森再次重生,萨老和那段重要的历史,将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和生活。
萨缪尔森是一对犹太夫妇的儿子,父母双方的家庭均离开波兰来到美国中西部,主要收入来自一家药房和一家餐馆的合伙事业,因此家庭背景并不能给予他支持。幸运的是,他的天赋得到了认可,机会的大门也不断向他打开,先是让他到了芝大,接着使他进入哈佛,之后他又加入了哈佛研究员学会。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当时的主要经济学家,吸收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思想。有时,一位老师的思想会取代另一位老师的思想,例如,他和汉森的关系就改变了他对经济稳定的看法。有时,正如与哈伯勒和威尔逊的关系那样,他能够把从不同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融为一体,迸发出一些有别于任何一位老师教给他的东西。
通过他那个时代领先的两个经济学系,萨缪尔森从一个多少拜运气垂青的门外汉,成长为经济学领域举足轻重的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说,他自己实际出生了三次。
第一次当然是他的自然出生,其后的两次都跟经济学息息相关。
萨缪尔森曾甚至在演讲中以第三人称来描述经济学与自己的关系:“经济学这一行天造地设般地适合他,仿佛是历代经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归宿。”而他也不枉负“天造地设”这个词,他对经济学研究具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热忱,“说他做梦都在思考工作也不为过”。
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他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干这么好玩的工作,还要付给我这么多钱,我真是捡了大便宜了!”
1932 年 1 月2日,16岁的萨缪尔森在芝加哥大学上了第一堂课,这堂课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以至他多次将其形容为一次“新生”,因为是这次课让他得到了第二次生命——一位经济学天才少年重生了。
这一天正是芝加哥大学开学,早晨8点,当萨缪尔森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讲堂之时,讲座主题刚好是马尔萨斯脍炙人口的人口理论:直到密集程度超过了每英亩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繁殖,之后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则与出生率达到了平衡。
这一切迅速占据了这个天才少年的心:“它们是如此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
那一刻,经济学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经济学。
《萨缪尔森传》中记载了萨缪尔森在当时的真实心情写照:“在寒冷的 1932 年 1 月 2 日早晨 8 点,我就像进入了天堂,一个属于我的天堂。我迈进芝加哥大学的一间教室,从此迎来了另一种人生。”
然后萨缪尔森居然直接把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了1932年1月2日,地点就是芝加哥大学。
许多在大萧条时期进入经济学领域的人(例如詹姆斯·托宾),都是出于想为失业问题做些什么的愿望。然而,尽管萨缪尔森在大萧条最严重时期进入芝大,他也确实在某个时候提到过这个原因,但他通常给出的是一个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他非常适合经济学。
他声称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经济学家。
这种态度和他沉迷于奈特(曾经的怀疑论者和反传统主义者),以及称自己吸收了许多老师倡导的保守主义经济学,完全一致。
但是,在芝大的最后两年里,他开始认识到数学对经济理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他对奈特所持立场的重大背离。他选修了重要的研究生理论课程,但不是由奈特教授的,而是由雅各布·瓦伊纳教授的。
他在课上发现并纠正了瓦伊纳的错误,这使他在一大批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而这些研究生中的许多人在 20 世纪 40 年代也都成了美国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1940年,25岁的萨缪尔森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用他的经济学天才思维开创了该校经济系的新气象。在他的带领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从1940年时一个尚未招收研究生的教学型小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界顶礼膜拜的圣地,学生包括克莱因、默顿、阿克洛夫、恩格尔、斯蒂格里茨、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
与离开芝大的决定不同,1940 年 10 月离开哈佛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决定并非萨缪尔森的被迫选择。他在哈佛接受了一个讲师职位,并确信这个职位可能会被续聘,但麻省理工学院给他提供了一个级别更高、薪水和条件也更好的职位。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系致力于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服务性教学,实力上显然比不上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但从地理位置看它距离哈佛只有两英里远,萨缪尔森可以与他的朋友和前同事们保持联系。他继续生活在离哈佛校园一步之遥的地方。
还有一个问题是,他的犹太血统很可能会成为哈佛甚嚣尘上的反犹太环境的一个障碍。由于熊彼特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加上许多其他教员对他的尊敬,萨缪尔森对此视而不见。他已经被接纳为研究员学会的一员,尽管一些人,比如系主任哈罗德·赫钦斯·伯班克,可能不太待见他,但萨缪尔森可以将他们明显的反感归因于政治分歧,或者是对比他们聪明的人的质疑,而不是反犹太主义。
另一方面,玛丽昂比萨缪尔森更清楚地看到,哈佛的反犹太主义终将成为一个问题,搬到麻省理工学院则会把他从中解放出来。她说服他接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职位,加入哈佛教员队伍不到一个月,他就离开哈佛来到麻省理工学院。
萨缪尔森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们对他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们来说,聘用他是一次巨大成功,尽管他可能只是一名助理教授,但他得到了强大的支持。
开始他们可能是在从事服务性教学,但随着战争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成了一个因拥有共同目标而紧密联结的系。
萨缪尔森同拉尔夫·弗里曼和鲁珀特·麦克劳林相处融洽,和哈罗德·弗里曼也很亲近。在他加入后不久,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一个经济学博士项目,并在 20 世纪 40 年代进行了多项任命,聘请了许多哈佛不愿接受的犹太背景的学者,这使该系显著壮大。他得到了迅速提拔,当有机会重返芝大时,麻省理工学院的吸引力已经因离威斯康星州和他自己的家更近而变得非常强大了。
正如他搬到麻省理工学院一样,玛丽昂最清楚地看到,留在他原来的地方(同他们日益壮大的家庭和郊区的一所房子一起)他会更快乐。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实力与芝大或哈佛相比可能仍然弱小,他们依旧是一所工程院校的经济学家,但随着战争时期大量研究实验室的发展(辐射实验室是其中之一),战后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美国“大”科学研究中心的显赫地位获得了巨大声望。
其他大学的经济学家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理解这一点—他不断收到关于他是否对其他地方的某个职位感兴趣的询问,似乎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看法,即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定然希望在其他地方谋取职位。但是,对那些致力于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的人来说,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自然的首选之地。
麻省理工学院靠近哈佛,这使其在课程设置和研究合作方面颇具优势。但这也导致激烈的竞争,结果是,当麻省理工学院招到一个明显优于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学者都是男性)在哈佛的竞争者的学者,比如诺伯特·维纳或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时,此人便会被誉为学术明星。
到 1948 年,在《经济分析基础》引发热烈反响和《经济学:入门分析》取得巨大成功后,萨缪尔森就处于这样的地位。
康普顿的接班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詹姆斯·基利安认为,萨缪尔森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成功的关键原因—他就像是吸引其他优秀经济学家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磁石。这显然是萨缪尔森当之无愧的角色。
萨缪尔森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时,年仅 32 岁。
尽管他尚处于一个极其高产的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但这个奖项和他的两本书的出版, 以及他被评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标志着他的经济学思想和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得以确立。这一阶段构成了《萨缪尔森传》这本书的重要主题,即从 1932 年开始(当时他还是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至 1948 年结束,在这 16 年间,经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中最著名的便是“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它涉及一种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实施的、与国民核算中的一场革命密切相关的新的经济思维方式。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数理经济学和使用形式化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的经济数据分析,由少数经济学家关心转变为在经济学中居于稳固地位。美国经济学也从一门缺乏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框架,以及“制度主义者”(他们试图把自己的思考建立在可靠的数据上)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他们 认为抽象数学理论的作用更大)之间存在分歧的多元化学科,转变为一门“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在这些发展过程中,萨缪尔森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理解了他的学术发展脉络,也就理解了这个剧烈变革时期一些最重要的发展脉络。
因此,这是一个既和萨缪尔森有关,又是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经济学转变有关的精彩故事。
可能有人会好奇这本传记的厚度,仅仅是前三十年的人生故事,居然厚如辞海?
但我想说,因为是萨缪尔森,所以他值得。
【《萨缪尔森传》作者介绍:罗杰·巴克豪斯(Roger E. Backhouse),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史和经济学教授,2014年当选英国科学院院士。他也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副主编、《经济思想史》杂志和《经济学方法论》杂志的资深编辑。
作为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知名学者,巴克豪斯出版过《西方经济学史》《经济学的历史》等著作。】
《萨缪尔森传》将会纳入钛媒体Pro版书库,敬请大家关注前沿书库的上新动态~每位Pro专业用户一年可以在书库中任意选择三本书,由钛媒体免费赠送哦~点击链接、登录,进入“前沿书库”选书:https://www.tmtpost.com/pro/books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