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山雨欲来风满楼,碧桂园建筑机器人也“抢”着造楼?

5974
钛媒体 App 2021-03-16 12:57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智能相对论,作者 | 蒋思憬

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近日,碧桂园旗下全资子公司研制的建筑机器人,已经正式下线了,并开始投入商业化运营。

碧桂园两年前就说要造建筑机器人,在这两年中也一直未对外发布相关讯息,因而一些看客们免不了在背后“调侃”一番。但这一次,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在今年两会期间,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以下简称“杨国强”)提议,要继续加大建筑机器人研发力度,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机器人也随之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海底捞的送菜机器人、沃尔玛大卖场的送货机器人,就目前来看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将机器人运用于建筑场景,现阶段还是较为少见的。鉴于此,「智能相对论」将借由碧桂园建筑机器人正式投入商用这个事件,剖析建筑机器人的未来潜力和商用前景,及其对传统的建筑行业所产生的影响。

国内、国外纷纷加码“押注”

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建筑制造行业,碧桂园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碧桂园在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筑产品近50款,其中18款建筑机器人已经投入商用,另有28款正在研发。

18款已经商用化的机器人在10余个项目中开展试点,应用于造房子的各个环节,有专门用来粉刷墙面的,有负责地砖铺贴的,还有用于楼层清洁的。

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落地,碧桂园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早在2018年7月,碧桂园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该公司总部坐落在广东佛山顺德,目前已经顺利“下场”的18款建筑机器人,正是出自博智林之手。

目前,建筑机器人在国内还是较为罕见的,碧桂园“粉红色”的建筑机器人也着实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而将视线拓展至境外,建筑机器人作为建筑工人的作业“辅助物”,发展已有时日。

挪威nLink公司生产的移动建筑机器人专为解决钻孔问题而设计,在2014年获得Robobusiness Pitchfire奖(作者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要奖项)。

该公司生产的建筑机器人使用成本相对低廉的标准化元件进行生产,与现有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相比,系统更友好,工人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通过ipad来遥控操作机器人。

Fastbrick Robotics,是澳大利亚一家科技公司,该公司设计了一款3D建筑机器人Hadrian X,它可以读懂图纸,通过3D扫描技术,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每一块砖头的位置。如果该机器人24小时连轴操作,可在2天内建好一座房子。

在科罗拉多州恩格尔伍德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一款砌墙机器人正在作业,这款机器人由Construction Robotics公司制造,能够在8个小时内砌好3000块砖石,是普通工人工作量的数倍。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臻精进的背景下,社会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程度均有所提升。具体到建筑制造行业,砌墙、钻孔、铺砖等贯穿建筑业多个环节的建筑机器人的出现,既是全行业生产力提升的外在表现,也有着其行业固有的内在张力。

缺人,是个大问题

“一名熟练的瓷砖工人,铺一块瓷砖大概需要6至8分钟,而机器人可以把这个时间缩短到一分钟之内。”博智林副总裁刘震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博智林提供的资料,其研发制造的多款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都是人工的3至10倍。考虑到建造行业通常以项目作为测算单位,大规模应用建筑机器人的成本较之人工更低。

压缩经济成本,尽可能实现较高的利润率,是所有行业提升生产力的最主要动因,在人力成本日益抬升的建筑制造业也是如此。但结合建筑行业的特性,「智能相对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建筑机器人正在成为建筑行业的“刚需”。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农民工总量约为2.9亿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高达24.6%,比上年提高2.2%。

这并不只是中国建筑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数据,2018年美国建筑业新增岗位达33万个,但80%的建筑公司都无法找到合适的建筑工人。数十万岗位的空缺,放在其他行业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早在2015年,澳大利亚国内泥瓦匠的平均年龄已达55岁,比2019年中国农民工平均年龄高出约14岁,如果短期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年轻人加入,预计未来五年将面临无工可用的窘境。

由此可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体年龄偏大,缺乏年轻从业人员涌入,已经在当下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问题。这一点在居民平均年龄偏大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尤为普遍,年龄结构较为年轻的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虽尚未到十分严峻的地步,但随着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建筑行业的“用工荒”在未来数年或将日益紧迫。

而与建筑行业“用工荒”相对应的,是体量和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的建筑产业。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2020年中国建筑业签订合同额高达59.56万亿元,同比增长9.3%;新签合同额为32.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均显著高于2020年全年GDP涨幅。

另外,对于“基建大国”中国而言,建筑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20年建筑业产值占我国GDP的份额为26%,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主流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对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新一轮旧城区改造、高铁网络的扩展等庞杂的基建项目,背后需要的是数量庞大的建筑工人。基于此,碧桂园18款AI建筑机器人的商用,既是其企业汗水的结晶,同时似乎也是产业发展的“刚需”。

只是,“机器换人”,就真的就能解决业已存在的行业问题吗?

建筑机器人,真有一个好“前程”?

政府对于推进建筑制造智能化,是颇为重视的。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1个月后,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提出要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筑品牌。

政策层面的鼓励和重视,对于建筑机器人的发展,乃至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是大有裨益的。但「智能相对论」认为,政策的大力扶持或许也反映出目前建筑行业智能化程度不高这一事实。

相关数据表明,自1945年以来,相比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的生产率增加了150%,我国建筑业的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

另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在过去20年中,全球建筑业每小时价值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约为制造业增长率的1/4。分国家来看,同一时期法国和意大利的建筑业生产效率下降1/6,美国自1960年以来建筑生产率下降了一半。

实际上,建筑行业是世界上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究其缘由,生产效率低下的背后,映射出的是建筑行业工作流程的冗杂。

以建筑施工前的设计图纸环节为例,首先,大部分建筑师在施工前都会创建3D模型,用于报审报建;

其次,制造商也会制作详细的施工图,精细到每个螺母和螺栓以及制造商提供的部件的详细装配方式;

最后,建造方也需要排列图纸,其顺序需显示出脚手架搭建、框架、存储和设备空间等的信息。

多方之间围绕施工前的图纸,进行反复协调沟通,造车大量的人员、时间的浪费。这仅是正式施工前的图纸设计环节,在具体的施工现场,需要为工人安排工作顺序,因而也会产生大量拖延。

「智能相对论」认为,“缺人”或许只是阻碍建筑行业发展的表面因素,更深层次的桎梏是冗杂、模糊、低效的工作流程。基于工作流程的优化,而非仅靠几台砌墙、铺砖的建筑机器人,才能最终提升行业整体的生产效率。

而单就建筑机器人未来的商用化前景而言,「智能相对论」认为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

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94.1亿美元。

另据咨询公司QY Research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建筑机器人市场将会从2017年的2亿美元,增长到4.2亿美元。

统计年份的不统一会降低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但从上述两组数据也可以管中窥豹,建筑机器人在机器人市场的比重是很低的,也为其未来的商用化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建筑工人出身的杨国强,一直在心里藏了一个科技梦,希望用科技提升生产力。

只是,他或许用错了地方。(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