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市值观察,作者 | 文雨,编辑 | 小市妹
“这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精密化工产业,对员工和生产线工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所以这个产业只有我们日本做得了,中国人做不了,因为中国人不守纪律,连过马路都要闯红灯。”
十年前,坐在一旁听这段话的,正是京东方的创始人王东升。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现TFT-LCD产业化以来,全球液晶面板的主导权几度易主,而今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2019年,主流尺寸的LCD面板价格不断下滑,一度跌破韩国厂商的现金成本,面对如此境况,三星、LG等公司先后宣布关停LCD产线。
有人退,就有人进。
中国“面板双雄”进行逆周期投资,2020年,京东方宣布收购中电熊猫南京8.5代和成都8.6代液晶产线,TCL华星宣布收购苏州三星的产线。根据机构测算,2021年韩国产能将占全球中大尺寸LCD市场的14%,京东方及TCL科技合计将占46%。
至此,两家中国公司基本占领了全球LCD产业的半壁江山。
4月9日,TCL的一纸公告宣布全球LCD产业之争进入“大结局”。
根据规划,TCL将投资350亿元建设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直接针对附加值较高的IT显示屏领域。继大尺寸后,中国企业也将对中尺寸LCD产能发起最后的总攻。
回顾二十年的追赶,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反击由京东方率先打响,其在2003年投建了中国大陆首条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的显示生产线——北京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
金融危机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相互“勾结”,在短时间内推动面板价格快速上升,大陆不得不直面“缺芯少屏”之痛。那以后,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力争加快面板产业的国产替代。
2009年,京东方投建了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中国大陆“无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时代就此终结。也就在这一年,李东生带着TCL加入了这场厮杀。
风物长宜放眼量,守得云开见月明。
今年一季度,京东方预计净利润约50.0亿元—52.0亿元,同比增长782.0%—818.0%;TCL预计一季度净利润30.5亿-34.2亿,同比增长10.3倍-11.6倍,历史罕见的涨价周期给了这两家中国企业丰厚的回报。
今后,可以坐享其成了吗?
面板之战,没有中场休息。
于中国而言,在中游环节的强势崛起难掩在产业链中话语权缺失的隐患,而“泛摩尔定律”的高压撕扯和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快速革新也决定了面板制造企业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中国企业家要有全产业链思维”,李东生一语道破中国面板产业的弱点所在。
解构产业链可知,面板上游主要包括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液晶材料等,成本占比依次为29.1%、17.9%、15.2%、10.4%、9.9%、3.5%。
这些细分领域基本都被海外企业把持,中国企业在上游的地位非常低。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
具体来看,全球液晶材料中高端市场始终处于垄断,参与者基本只有德国默克(Merck)、日本智索(Chisso)、大日本油墨化学公司(DIC)和日本ADK四家。其中,默克、智索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50%和40%。
驱动IC显示专用芯片的国产化率不到5%,中国大陆面板企业每年进口的高端显示芯片金额超过3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韩国及中国台湾。相较于驱动芯片,偏光片的国内供给率相对较高一些,但也不过20%左右。
劳动密集属性较强的背光模组是中国在上游环节份额最高的一个领域,但进一步深究,背光模组的主要成本项是光学膜,而生产光学膜的光学基膜基本被三菱树脂、东丽、帝人、杜邦等公司垄断,约八成的市场份额被这些巨头拿走。
设备掌控权同样不在中国手中。
真空蒸镀机是生产OLED产品的核心设备,其地位等同于芯片领域的光刻机,全球范围内能生产该设备的仅有Tokki一家企业。十几年前,这家公司曾一度遭遇生存危机,最终三星“慷慨解囊”,前提是Tokki生产的先进设备优先卖给三星。就像当时阿斯麦遭遇危机,台积电等企业砸钱投资,然后获得EUV光刻机优先供应权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面板和芯片的遭遇如出一辙,由于产量有限,Tokki生产的真空蒸镀机基本被三星包揽,京东方和TCL直到2017年才拿到采购指标,再一次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年京东方为了引进外方技术遭遇百般刁难甚至羞辱,王东升一度气得把酒杯捏碎,最终悟出一个道理:“你没有核心技术,你永远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份心酸和无奈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的到。
要想实现由大到强,中国面板产业任重而道远。
就在国内企业在LCD领域高奏凯歌之时,韩国企业已经转移了阵地。
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三星、LG退出LCD产能一方面是迫于经营压力,更重要的考虑则是进行战略性转移。随着苹果转向OLED,作为主要供应商的三星和LG也同步将资金和精力倾注到这一领域。
视野角度宽、对比度高、显示色彩丰富、响应速度快、功耗低,OLED集众多优势于一身。随着良率提升和成本下降,OLED正不断侵蚀LCD的领地,演变趋势是从中小尺寸到大尺寸,从智能手机到平板、PC到头戴式设备、TV。
来自TrendForce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LTPS LCD手机的占有率达到40%,AMOLED手机占有率为31%;而到2020年,AMOLED手机占有率分别增加到33%,LTPS LCD手机则下降到37%,预计2021年将继续下降到33%。
不管从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来看,三星等韩企依然站在OLED领域的顶峰俯瞰世界。
UBI Research统计了2020年全球OLED面板的出货量,其中,三星显示(68%)、LGD(21%)、京东方(5.7%)位列前三,合计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
在制造技术上,三星OLED产线的良率目前已经达到90%以上,而代表国内最先进技术的京东方生产良率只有70%—80%,同样差距明显。
面板是一个高投入产业,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中国企业拿下LCD的主导权之后应适可而止的投入,头部企业应控制市场围绕在供需平衡的格局下,避免出现因国内恶性竞争而导致大面积产能过剩的现象,进一步形成巨大的沉没成本。
从CRT到LCD,再到OLED,显示面板技术的迭代更新不以任何一家企业的意志为转移,身处其中,不进则退。
科技革命就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长跑,谁要是敢在中途休息,不经意间就被套了圈,后程的追赶将会异常吃力。
低处的果实固然容易吃到,但如果执着于此,势必再次被技术革命的车轮碾压而过。
过去二十年,中国作为追赶者已经吃尽了苦头,背后的辛酸鲜有人知,但砸进去的真金白银却白纸黑字地记录在账面上。
2013-2015年,京东方的年均资本开支维持在200亿元左右,2016年提升到300亿元,随后进一步抬高到500亿元的量级。
巨大的投入吞没了大部分收益,公司甚至还曾陷入亏损的境地,其在二级市场上的定增也曾被指责为“圈钱”,但谁解其中之味呢?
在一定程度上,能用钱买到的都是“便宜”的,有些技术,一旦落后,拿钱都买不到。
例如,三星率先掌握了目前OLED屏幕像素排列方式中显示效果最佳的“钻石排列”工艺,并申请了独家专利,后发企业只能绕道而行,京东方的“周冬雨排列”在显示细腻度上就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积极的一面,在OLED领域,中国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但和世界顶尖水平的技术剪刀差正在大大收窄。京东方能够切入苹果产业链就是实力的佐证,只不过需要继续保持进击之心。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面板,是中国冲破封锁、寻求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通过控制关键设备和关键材料的技术输出来维持领先优势,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惯用的伎俩,而这也成了后发工业化国家的梦魇和陷阱,大多数国家只能被永远的钉在产业价值链的地板上,以此来承接劳资尖锐矛盾爆发的恶果。
征途漫漫,中国,唯有胜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