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王云辉
这几天,我跟着中国移动,采访了很多信息化变革中的传统行业公司。
最强烈的感受,有两点:
一,5G的行业应用,已经从一个想象的未来,逐渐落地成为现实。
二、伴随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将迎来巨变。
在晶澳太阳能的自动化车间里,仅仅使用了172辆AGV智能运输车,就节省了400人工。
在迎丰印染,全流程、全环节的数据化指标,已经取代老师傅的经验,成为实现工艺标准化的基石。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通常会有两种情绪:对科技提升生产力的欣喜,对"机器换人"的恐惧。
但在现实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内部团队结构,也随之改变。
"大量重复性的事务,已经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员工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更有创造性的,更有尊严的工作。"中国移动首席专家、浙江移动创新院常务副院长王晓征说。
这个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新的组织理念和工具,来适应团队结构的改变。
在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中,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整个组织就是一架大机器,每个员工都是螺丝钉。
但在新的时代,显然更需要能够"自学习"的组织,无论哪个层级,组织内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不断在新环境里,使用和创造新技术、新方法,追求新的可能性。
组织管理的本质,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纵观历史,从泰勒、法约尔、韦伯的古典管理思想,霍桑、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到德鲁克被无数企业家奉为圭臬的现代管理体系,每一代组织哲学的推陈出新,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集合内外力量方式的与时俱进。
而这一场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组织变革,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
从最初的SOHO、远程办公,到后来的社群、O2O和网红经济,我们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都已经出现了颠覆性的转变:
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可能不再有固定的雇佣关系,比如网约车的司机,外卖的骑手。
即使不受雇于任何组织,个人依然可以打工创业,比如网店主、自媒体和抖音主播。
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一群陌生人,也可能快速合作完成同一个目标,比如众筹、比如团购。
这些变化背后,核心的力量来自畅通的信息网络,来自高效的数字工具。
在它们的赋能下,我们得以跨越物理的距离,打破传统组织体的边界,建立起更高效的全新组织方式。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新组织革命。
这也意味着,我们现有的,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研究对象和应用主体的组织管理方法论,也需要适时而变。
而现在,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一场新冠疫情又令全球数字化进程平均提前5-7年,这场趋势已经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紧迫。
有一个段子,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
60后:什么是辞职?
70后:为什么辞职?
80后:收入不高想离职。
90后:领导骂我会离职。
00后:领导不听话就离职。
这个段子未必能当真。但它反映出来的一个事实是,在不同的时代,不仅外部环境不同,连组织内部的个体,也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对企业来说,组织的变化是最频繁的。
无论是员工规模的增长、业务版图的扩张,还是人事更迭的动荡,往往都会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来直接体现。
但与此同时,它往往也是最难的。
对很多员工来说,组织结构只是公司墙上的一张装饰画,只是自己升职加薪的一个路线图。
但事实上,每一家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自己独到的的组织管理特点。
比如腾讯的金字塔,比如阿里的合伙人,比如海尔的"人单合一",比如华为的"铁三角"。
这些特点,都是在成功企业在漫长市场搏杀中,根据自发条件和竞争环境一步步沉淀出来的,赖以存活至今的精神内核,早已深入渗透企业的每一寸血脉。
即使内外环境已经时过境迁,不再合乎时宜,甚至已经成为发展阻力,那些既定的组织理念,依然难以轻易动摇。
而且越是规模庞大、层级复杂的企业,往往越难以摆脱固有的动作和路线,即使早已看到新的时代来临,依然只能像恐龙一样无能为力,最终被创新者们快速颠覆。
换句话来说就是:企业不仅要调整组织,更需要转变思维。
然而,后者往往是最难的。
现在,变化已经出现。
过去,因为没有必要的技术手段,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必须以人为核心,来进行事务与资源的组织和箮理。
而现在,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工具赋能,我们可以直接以事务为中心,来反向组织人与资源。
这也就创造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通过工具的不断迭代,来匹配甚至拉动组织的进化。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赛道,是钉钉、企业微信、飞书、明道、Teams、teambition、Tower、Worktile、trello等协同办公工具。
表面上看,这些平台做的都是办公的协同,都是在帮助企业实现办公的数字化。
如果以面向未来的组织进化角度来考量,这些产品之中,已经出现了分化。
在办公如何协同这个底层逻辑上,部分产品依然沿袭着工业时代的组织理论逻辑,着重于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促进"效率提升";
但也有另外一些产品,已经瞄准了信息时代的组织变化趋势,着重于不同层级之间的目标对齐,促进自下而上的"创新激活"。
这种本质上的差异,现在或许还并不明显,但给使用企业带来的影响,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地不断显现。
前者,有可能阻断企业的创新潜能,最终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假象中,"猝死"于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之中。
而后者,则有可能帮助和驱动企业,逐渐成长为面向未来的"新物种":即使组织的理念没有根本改变,员工行为和组织效能依然能伴随着工具的迭代,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升级演进。
这种驱动方式的的最大优势在于:
组织有机迭代是缓慢的,但是工具的迭代可以很快。
而且,组织的迭代往往会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流失,但成熟的工作方法却会在工具中沉淀下来,不会随着组织扩张而被稀释。
目前,这个领域最受关注的是飞书。从2019年正式推向市场,短短1年多时间,它已迅速杀入第一阵营,在物美、理想汽车、三一重工、我爱我家等头部企业投入应用,甚至得到了雷军、田溯宁、王小川等大佬力推。
而在下个19号,飞书也将发布4.0版本,据说将推出OKR、招聘、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等多项新功能,目标就是"让客户通过工具实现组织的飞跃与升级"。
前面这么多的讨论,归根结底还是想要说明:
我们已经处身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充满不确定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们所面对的组织形态、工作形态,都将与过去有巨大的差异,甚至还会继续不断变化。
正如那个段子所说,十年后最热门的工作,也许此刻还未曾出现。
面对AI远超人类的生产力进化速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未来的竞争重心,都已经转移。
以前,我们最后拼的是个人能掌握多熟练的技能,企业能压榨多少的成本;
而未来,我们要拼的,一定是能否创新,如何创新。
这是一场已经无人可以逃避的时代大潮,而且它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很可能超越过去任何一次的生产力革命。
潮水袭来之时,唯有适者生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