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爱新国货。
科技进步叠加需求变迁,共同驱动消费变革,各行各业新兴品牌涌现,新国潮风起云涌,新消费时代扑面而来。
在食品行业,新玩家元气森林、三顿半声势浩大;在美妆行业,完美日记、花西子依靠新东方美学后来居上;而在制造领域,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也逐渐占据主场,一股“全球消费看中国”的热潮呼啸而至。
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消费崛起时期,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而如今中华大地上掀起的造车热潮和中国人对国产汽车的力挺,已经将中国变成了新一代“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消费作为风向标之一,投射出国家的经济软实力,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消费中心。
而在家电市场,国产厨电品牌的主场优势更是持续增强。国产厨电,是鲜有的同时绝对把控高端市场和大盘市场的类别,是中国人消费行为从“大众消费”跨越到“品质消费”的最佳代表行业。
“全球消费看中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驱动了中国人的每一次消费投票?除了经济发展势头带来的购买能力升级,创新科技,才是国货崛起的第二大引擎。
方寸厨房之间,浓缩了中国厨房用品的变迁史,更是一部中国科技进步史。
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展品中,有三分之一是远古先贤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炊具”,从粗陋的石器,到锻造的铁器、青铜器,以及精美的陶器、瓷器,工艺变迁里记录了百万年烟火。
而历代国画笔墨大师们的生活图景写意画,之所以打动人心,也是因为在一蔬一饭和一缕炊烟里,浓缩了人间冷暖与挚爱亲情。
如今,中国人的厨房,早已换了新天地。百万年前的土石灶台,延续千年的青铜铁器,早已变成了成套化组合的烟灶消;锅具、厨具也由陶铸、铁铸被防糊防烫的新产品替代。
所谓,穷比厅堂看面子,富比厨房看里子,厨房在家庭中的定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是现实的最好证明:2013-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10.80元增加至28,228.05元,同期,作为厨电代表品类的吸油烟机,全国居民吸油烟机每百户保有量也从42.50台增加到56.40台。其中,“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吸油烟机拥有量为79.09台”。
另一个现实是,厨电装修在家装预算中的占比越发高昂。在国民级种草平台小红书App上搜索#厨房#,可以查看到132万多篇笔记;在家居社区“好好住”上搜索#厨房#,有近20个专题攻略。
围绕无数个厨房话题,中国人对厨电产品越来越挑剔,品质消费成了他们的主流需求:什么牌子适合中西厨无缝切换?是不是考虑了健康因素?有没有新科技?能不能通过手机一键操控?……
品质消费主流化的动因,一个是“懒人经济”,另一个则是“健康刚需”。在职场里996冲锋陷阵的年轻人亟需回血,不再愿意去厨房的“硝烟”和碗筷里流汗受累,对于新科技功能踊跃接受,推动厨电迅速变身科技消费品。
疫情冲击之下,大健康成为全民刚需——中国人不但要美食,还要健康。而中国厨房里主流的明火烹饪模式,让大家越来越注重油烟对身体的伤害,此外,对食物、饮水、餐具的健康关注度也同步提升。
好在,中国厨电行业的市场反应力足够迅猛,产品功能的表现力也足够强大。当下的中国厨房,已经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成为家人互动、休闲的空间,进一步取代客厅,成为“新家庭中心”。在生活的疲惫与职场的倦怠中,回家烹饪,成为一种惬意回血的“诗歌与远方”模式。
从整个消费品行业来看,国货以强大的创新力和品质力成为消费者首选,厨房空间也不例外。新时代的下厨者们,同样把目光投向了更懂中国、更高品质的国货品牌,进一步成为拉动中国厨电市场变革的牵引力。
要把国人对居住体验的追求、品质消费的新主张,与“新家庭中心”这个结果连接起来,中间有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那就是创新科技。
智能手机看华为、消费级无人机看大疆、新能源汽车看“新造车势力”、厨电“黑科技”看方太……当我们在享受国货们带来的全新体验和“中国式审美”的同时,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力量,以及创新科技的崛起。
是工业数字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才催生了消费市场“新物种”的大爆发。这些都是来自供给侧的创新科技——你可能不知道,为了实现你的品质生活需求,中国制造业有多努力。
厨电科技的引领者们,持续通过存量创新、增量创新的多元化态势,从性能、互联、内容等多个角度,提升中国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
基础科研是国货品牌们“不能输”的高地,因为基础科研才是存量创新的驱动力。
之所以“新家庭中心”的消费需求更多元,是因为厨房环境和厨电应用最为复杂,涉及到水、空气、食物、温度、健康、噪音、空间等多重变量,正因如此,基础科研一直处于产业创新的前沿高地。
在上述变量中,油烟问题一直是明火烹饪如影随形的顽疾旧症,方太也已经持续科技攻关多年。步履不停的创新科技,业已落地到产品端,如今,方太第四代“风魔方”吸油烟机以1100Pa超强静压、26.5m³/min的超大风量,确保猛火爆炒都可以做到不跑烟,安享清新厨房。在饮用水领域,方太推出母婴级净水机,搭载自主创新的NSP选择性过滤技术,保留矿物质,去除重金属,大幅提升了净水品质。
在增量创新上信奉“不设边界”的方太,开创全新品类,撬动消费提质、创造增量需求、优化市场结构。方太集成烹饪中心,之所以打动为厨房设计而头疼的年轻人,就是胜在其“集成设计理念”之下,科技力带来的产品力。
方太集成烹饪中心
作为专业厨电企业方太的“集大成之作”,方太集成烹饪中心搭载了智能巡航增压、温场核心算法、NFC等创新厨电科技,实现美学、空间、场景、智能、功能、烹饪六大集成,不仅实现了厨房空气管理、多种烹饪方式一体等核心功能的突破,还以智能化为路径,实现了“产品+幸福家app”的软硬一体化集成,120道云端菜谱可以随时更新,人人都能成为专业大厨。
从产品的升级、新品类的推出,到一家企业的成名、一个行业的崛起,正是创新科技,带来了国货风潮。
多年前,中国人飞到日本,人肉背回虎牌电饭锅、智能马桶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家庭对国货品牌的好感度一再提升。
据亿邦动力发布的《2021中国新消费品牌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至72%,而2020年中国品牌市场渗透率则提升至91.4%。在厨电领域尤其如此,国产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合计市场份额区间为81%-100%。
那些把国产运动鞋销售至海外的电商达人们、那些教会上一辈父母使用洗碗机的年轻人、那些为方太集成烹饪中心买单的中国家庭,难道不都是在为创新科技投票吗?
创新科技先行,尤其在龙头引领和精益制造的双重支撑之下,不仅快速满足了市场的新消费需求,而且长期以“创新引领”代替“需求倒逼”,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持续创造新需求、新市场、新增量。
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创新机制里,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制造企业就是方太。
在高端市场,方太的头雁优势持续凸显。2020年全年,方太吸油烟机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吸油烟机市场,零售额占比达到四成,稳守行业第一;同时,方太水槽洗碗机在8000元以上的高端洗碗机市场,零售额占比31.39%。方太集成烹饪中心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经走进了数十万中国家庭的厨房。
创新科技,不仅是中国厨电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整个厨电市场大盘进入绝对增速放缓的存量竞争阶段,“不创新就出局”已成行业共识。但究竟何为创新,如何持续创新,是所有企业都要回答的终极拷问。
近期播出的一部方太品牌大片《烈马》,试图给出答案:以心为本,视人为亲,以仁爱求索科技的创新,科技不是对人类需求的无度满足,而是对万事万物的有爱引导。创新科技的烈马,需要爱的缰绳,爱才是创新科技的源泉。
支持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强大基础实力,而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与时间为友,与创新同行,创新既是行动力,也是价值观。25年来,方太坚持从空气、水、食物三大基础元素出发,不断深入基础科研,累积形成了大量可持续迭代的技术资产。很多人看完《烈马》大片,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这家厨电品牌有这么多硬核科技,竟拥有4500项专利,位列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top20”
方太展厅里的企业专利墙
从《烈马》中,还看得到方太在创新中的取舍有度。在厨房体验的长赛道、慢产出、重研发投入上探路的过程中,行业与外界看到的是方太的获得,鲜为人知的,是创新路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25年如一日的科技创新,方太沉淀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哲学,即“创新的源泉是仁爱,创新的原则是有度,创新的目标是幸福”。
随着中国式创新的后来居上,全球制造业正在从“Copy to China”的客场模式,进化到“Copy from China”的主场模式,全球经济也进入到“全球消费看中国”的历史节点,而中国品牌在科技创新的高地逐步掌握了话语权。随着自主科技创新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那些在创新路上走了十年、二十年的中国企业们,都逐一站在台前,尝试解开中国式“创新之惑”,提炼中国式的创新方法论。
《烈马》中讲述的“以爱为缰的创新精神”,正是企业对这一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响,牵引创新科技向美向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毕竟,“全球消费看中国”还不足以让国人自豪——如果以美国百年的消费变迁史为鉴,以消费为引擎拉动经济的时代,终将走向“创新科技驱动”的终点。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