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马芳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开展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日前发布,研究显示,深圳2018-2020年青年科学家人均学术贡献在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前三,仅次于西雅图、新加坡,成长率则排名20城市首位。2012年至2020年,深圳青年科学家的流入比例在国内城市排名第一,而流出比例则低于5%,在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最低。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告诉记者:“深圳青年科学家的研发能力较强,与深圳‘十二五’规划以来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改革了大学、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等等,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青年人才与创新载体结合,研发目标与市场牵引对标,评价体系与创新成果匹配;在校研究生借力深圳大市场开展毕业实习、体验到深度产学研合作的价值,毕业后主动到深圳就业,多方面因素触发年轻人研发的热情。”
他认为,深圳包容开放的城市氛围、相对宽松的入户门槛、优质的工作机会,对青年科研人才具有很大吸引力。
深圳青年科学家人均学术贡献国内第一
记者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获悉,上述研究对两万多篇全球青年科学家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上千名全球一线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博士生、博士后、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为主,深入研究了全球青年科学家的流动趋势、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
调查显示,从2018年至2020年的青年科学家人均学术贡献来看,深圳在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西雅图、新加坡,领先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柏林、悉尼、东京等欧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领先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国内城市。
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青年科学家人均学术贡献(以论文影响因子计量)。(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青年科学家2012-2020年学术发展曲线(以不同阶段论文影响因子计量,2015-2017年为100.00%)。(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比中美更密切
论文统计分析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城市和学术机构间流动有利于青年科学家的发展成长。在2012-2020年间至少有过一次跨城市迁移的青年科学家学术起点更高且上升更快,但同时发展曲线也较为波折。2012-2020年,青年科学家在中国城市与欧洲城市之间的相对流动较为频繁和密集。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雪莹6月3日在发布会上称,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向海外流出的青年科学家中,有69%选择了欧洲城市作为学术生涯的下一站,而欧洲城市流出的青年科学家中,有60%选择了中国城市发展,中国和欧洲青年科学家的交流比中国和美国更密切。
中国城市与北美、欧洲、亚太其他城市之间的青年科学家环流情况。(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深圳青年科学家流出比例低于京沪港
与欧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相比,中国城市青年科学家的流动性仍相对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青年科学家未来迁移愿望的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在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深圳对于全球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排名第14位,低于上海、北京,但从2012-2020年实际迁入青年科学家百分比来看,深圳青年科学家的流入比例超过20%,在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第六,仅次于巴黎、旧金山、波士顿、洛杉矶、西雅图,在国内城市排名第一。
从流出比例来看,深圳则低于5%,不仅低于国内其它城市,在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是最低。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对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2012-2020年青年科学家流入流出比例。(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以员工平均年龄32.5岁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该院2006年成立,2012年时研究队伍不到2000人,如今已超4300人,八九年间,海归人才从352人增至839人,累计国家级各类人才从30余人次攀升至150人次,省部市级人才则从130余人次增至800余人次。
王雪莹表示,从不同年龄段青年科学家的迁移意愿来看,31至35岁是青年科学家迁移意愿最强烈、最渴望寻找更好平台的阶段,而35岁之后,迁移的动力和意愿显著下降。受调查青年科学家普遍认为,“钱、平台和自主权”即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独立承担开展研究项目的机会,是青年科学家心目中对于科研事业发展排名前三位的决定性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