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给你放贷?

9014
钛媒体 App 2021-07-16 18:37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市值榜,作者|何玥阳,编辑|嘉辛

打工人的一天是这样的。

早上出门发现下雨了,叫个车去上班,结账时滴滴软件告诉你可以本月消费下月付款,还可以借钱。

中午只是点了一份18块钱的地三鲜盖饭,美团就贴心地提供了办联名信用卡和借钱的服务,还可以送外卖打车满减券。夏天的下午,总是容易困乏,刚想摸一会儿鱼,京东金条、平安普惠相继打来电话问需不需要贷款。

声音可能很好听,但这些电话着实让人心烦,你打开知乎搜索为什么这么多贷款广告,在你看到一个有道理的回答连连赞同时,却看见下方就是贷款的链接。

快下班了,打开word软件,写写工作日志,右下角金山办公弹出窗口问你需不需要借款。下班后,躺在床上刷一刷抖音、快手,他们都告诉你要精致就点击下方链接借钱吧。

微博这时也弹出一条消息,特别关注的爱豆发了微博,数据必须做起来,打榜支持时发现在微博上借钱,数据更好。洗漱完毕终于要结束这一天,睡前听听书,发现喜马拉雅也在为各种放贷平台导流。

还有不涉足贷款的互联网公司吗?大概没有了。从在线商城到长视频短视频,从吃饭到打车,从办公到社交,从免费新闻到付费知识平台,叫得出名字的APP都想借钱给你,利率还特别高。  

01 网贷,资本对韭菜的二次收割

为什么要贷款?

当然是因为缺钱。这个答案非常理所当然,甚至有点理智气壮。

为什么会缺钱?

因为薪水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假思索便可得出的这个结论暗含了一个共识,也是事实——有钱人是不会通过互联网公司借钱的。当然,聪明的算法也不会让那些贷款广告推送到有钱人的手机上。

那么,借钱的人都是谁?

豹变的一篇文章指出,绝大多数人的贷款金额为200元-1000元,周期大概是两个星期到两个月。

这种短期借款行为在十几年前的美国也非常常见,叫做工薪日贷款。《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曾描述2006年,全美提供工薪日贷款的机构有2.3万家之多,超过了麦当劳和星巴克的总店数。

为什么不从银行借款?原因可能是没有固定的工资卡、和银行打交道少、审核放款慢,又或者仅仅是认为银行是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的主儿。

笔者曾经的工资卡,在一年没有流水,余额只有四位数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了十几万元的贷款额度,可随借随还,最长借款期限是一年,利率不到5%。

其实银行早不像以前那么高冷,需要钱的用户大可不必因囊中羞涩以及对银行的固有成见而早早将这种借款方式排除。

综上,借钱的都是工薪阶层或者没有固定收入的人群。

提起工薪阶层很难不联想到“996”和“内卷”,为什么奉献着最长工作时间的打工族收入这么低?

因为资本的利润和劳动的报酬是相对对立的,当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时,自然是双赢的局面,而目前的新常态是经济增速放缓。

“尽管我们都在讲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新的技术爆炸所带来的增长还远没有体现出来。一些原有的行业面临重组、淘汰,能够提供的上升机会也逐步萎缩,竞争却并不见减轻。”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讲师在关于996的讲座中提到。

《21世纪资本论》提到,市场越完备,资本再投资就越有可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如果整个经济体的增长在彼时非常缓慢,这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当效率得不到提升,边际收益递减,自然就卷起来了,大众也开始更加关注分配的公平。

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具有增殖性和扩张性,没有一个资本家会把赚到的钱全都消费出去,他们只会扩大再生产,再一次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如此循环,在无外力调节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

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出现的必然原因。

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国内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一直在降低,到今年5月降到了10年低点。 

(来源:东吴证券)

马克思还告诉我们,消费信贷能加速商品流通,增加消费需求

于是,资本们开始站出来用消费主义给普通人策划了一出又一出的广告:不管你月入多少都配得上月租8000的市中心房子、一家人精打细算也要给女儿过个像样的生日、没有借款额度不配拥有婚姻生活……仿佛幸福的日子不是奋斗出来的而是消费出来的。

没钱?没钱好办,我借给你。

即使利率很高也有很多人落入网贷圈,一方面是消费的确太香,受不了诱惑,另一方面是现时偏见,也即,人们往往会高估当前的收益低估未来的成本。于是他们开始点击屏幕下方链接,愉快地剁手了。

看,这是不是个环?这个环其实已经流行千百年了。

02 互联网,新时代的地租

放贷到底有多赚钱不必多说。九进十三出,先断头息后高利贷,自古以来就是好生意。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地主的活儿基本就两件事,收租子和放贷。

黄世仁们通过地租剥削农民,不从事劳动却因为占有生产资料——土地而坐享其成。农民靠天吃饭,收成不好的年份,租子根本交不出来,只能找地主借钱。借钱只能解决眼下的困难,杨白劳们的债务越积越多,还不起的时候就成了地主的仆人,地主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占有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互联网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地租,这一点下文有详细解释,如今又放贷给无产者,进行二次收割,千百年,本质不曾改变。

有改变的是,催收的方式相对文明一点,还不起钱的后果也因存在大量的网贷机构可以“以贷养贷”以及最低还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迟。

另外,封建社会里,农民的净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现在的社会,负债不太可能是因为吃不上饭,而是为了满足其他的物质或者精神需求。

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杀入这个市场,前提是存在长尾市场。

对银行来说,不出错比赚钱更重要。众所周知,一个企业一般都有三本账,给自己看的、给税务看的和给银行看的,银行出于信息劣势,要完成对用户或者小微企业的贷款免不了一些审计、评估类的支出,需要额外增加很多成本。

但在互联网这事就简单多了,首先是他们依靠购物、外卖、出行等场景完成对用户的画像,消除一部分信息不对称,其次是挖掘他们的需求和借贷意愿,还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因此,互联网公司能够凭着效率高、“手续费低”来吸引大量贷款金额较少的用户。

而做到这一点,互联网公司付出的成本很低。

回想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刚开始都是赔本赚吆喝,虽然自己前期进行了巨大的资本投入,但绝不从用户身上着补。

他们要的是人气,是规模。因为互联网存在网络外部性,即某种产品对某一用户的价值取决于其他用户的使用,使用人数越多,价值越高。这和排着长队的饭店永远人满为患是一样的道理。

互联网企业建立的就是一个个虚拟的城市。当形成规模效应之后,百度的竞价排名、在线商城的付费推荐展示都是商家为了占有“市中心”“黄金地段”向互联网公司缴纳的地租。

这样的地租看似是单向收费的,但我们都清楚,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

地租足以补贴前期的巨大固定投入。

有了规模和大量的用户数据,他们涉足网贷业务,都只是存量流量的变现,锦上添花的无本生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企业获得的是级差地租。

除了赚钱的因素,放贷,“一个都不能少”,也有被动的因素。

虽然巨头们动不动月活十亿,靠贷款来吸引新用户的可能性很低,但如果没有贷款业务,用户可能会流失。试想,如果阿里系有花呗,京东没有白条,京东商城的忠实用户可能会转而变为天猫的用户。

因为互联网是资本游戏,玩到最后,唯一的壁垒是资本,不是内容,用户粘性也只是阶段性的产物。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多了“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形成,资本紧接着闻风而来,提供相同服务,烧钱补贴拉人头”的大战。这种大战会存在本质上是因为除了资金没有壁垒。钱就是钱,你的钱和我的钱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互联网企业,比拼的是垄断市场的速度。

互联网号称要颠覆传统经济、颠覆金融系统,结果还是要在最传统的金融生意中分一杯羹。

03 互联网+贷款,应该是什么样?

互联网公司做贷款,打的是什么旗号?

普惠金融。

通过不余遗力地诱导超前消费,普是做到了,惠可谈不上。先前,一些放贷的机构以“手续费”“砍头息”甚至是自己造一些名词等方式掩藏超高的真实利率,央视315曾点名批评融360、快易借、速贷宝等平台。

今年3月,央行要求贷款机构通过IRR计算产品年利率并公开披露,利率有所下行,但根据市值榜对涉网贷的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统计(测试人芝麻信用分为775,测试时间为7月初),鲜有低于10%的。   

互联网本应该是去除传统行业不必要的流程和环节,提升运行效率。互联网模式应用到金融行业也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

现实中的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却是盲目追求贷款覆盖的人群金额,削弱最核心的征信和风控环节,而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以超高的利率覆盖坏账,让老实本分的人为骗贷甚至是有恶习的人去买单。
 
饶是如此,他们还要给自己冠以高大上的金融科技之名,极其讽刺。

真正的金融科技应该是什么样子?

目前,互联网平台参与金融业务的方式包括联合贷款和助贷。

现实中,联合贷款的模式之下,出钱多的是银行,但因为数据全都掌握在互联网公司手中,商业银行无法把控真实的消费场景和后续的资金走向,往往是互联网公司掌握主导权,风险也不能合理分摊。

联合贷款模式还突破了城商行等中小银行不能异地展业的限制,也放大了风险,举个例子,当年武汉金凰珠宝83吨假黄金案,被骗的银行、信托机构都是外地的。

另外,异地贷款收不回,必然给后期清收造成困难,也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

2020年7月和2021年2月,银保监会相继推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从杠杆率、授信额度、出资比例、贷款集中度、跨域经营等方面对联合贷款做出了明确规定。

网贷新规还对借款人增加了一项约束,“对自然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30万元和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互联网巨头的生态风控模型信任度并没有那么高,更何况其规模扩张的诉求必然导致潜在的道德风险。

监管层的思路一贯是扼杀风险。

相较而言,互联网平台提供“引流+初步风控”,但不违规兜底的助贷模式更符合规定。当然,助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助贷机构不出资,则无权查询/报送客户征信。

不过,互联网还是应该回归本源,扮演技术角色,用手中的数据挖掘用户借贷意愿评估还款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开垦了一片荒地,在上面种植的庄稼是否归自己所有?一家公司在互联网这片公地上拓展空间,数据是否应该归他所有?是否可以自由处置?

参考资料:

  • [1]《21世纪资本论》;【法】托马斯·皮凯蒂
  • [2]《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黄奇帆
  • [3]《从八小时工作制到996,走进工时制度的前世今生(下)》;复旦青年
  • [4]《零边际成本与虚拟地租》;盛洪 钱璞
  • [5]《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都想让你办网贷?》;豹变
  • [6]《6月经济放缓的压力有多大?》;东吴证券
  • [7]《互联网巨头助贷、联合贷的盈利模式对比》;东吴证券
  • [8]《互联网联合贷款:理论逻辑、潜在问题与监管方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2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