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为什么感觉假期还没开始就快要结束了?

5259
钛媒体 App 2021-10-07 09:03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脑极体

长假的截止日期临近,假日时间陷入倒计时警告。人类的悲与欢相似,一起欢庆祖国的生日,一起哀伤假期的结束。不能接受现实的摧残,需要大脑上线重新捋一下,原地思考十秒钟:假期都干什么了?这假期怎么一眨眼的就要结束了呢?

大家伙肯定有这种体验:当玩得开心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拿写作业这种大家都有过的经历来说,同样是两小时,写作业的时间漫长枯燥,尤其是遇到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但是给你两小时去踢足球、打游戏、去游乐场,感觉就是一眨眼的时间,两小时就过去了。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体验似乎会缩短其在头脑中的持续时间,比如假期。为什么会有这种时间体验感?这种心理认知倾向从何而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去延长假期的感受?

大脑的记忆与时间的天秤

时间的天秤上,体验感受的时间与物理时间似乎不对等。

有过996体验的社畜们应该很了解,在经历大小周时,周日的时间过得有多快:周六下班后,夜晚的狂欢开始,无论肝游戏还是刷剧,早上必须得有个睡到十一二点的懒觉相配,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忙忙碌碌的啥都没干就要周一了,痛苦的工作日轮回又要开始了。周日这一天似乎睁眼后就结束了。而周一的一天又是无限拉长的受难日,一天慢慢悠悠地熬着差点不能结束。同样都是一天的物理时间,带给大脑的感受完全不同,感觉至少是三倍时间差。

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的时间体验,当面临巨大的事故时,比如车祸、高处坠落,当事人的时间体验在这几秒钟感受被放慢了。体验的时间感觉至少有几分钟,实际上物理时间也只不过是花了几秒钟。在讲台、舞台上的新手,大脑空白的时候感觉时间像经历一个世纪般的极其难熬,也有人表述在濒死的时候大脑迅速开始放电影,将人生的几十年种种经历几秒钟就放映完了。

无论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加快体验的时间感,还是在极端的情境中在短暂的时间内放慢感受,大脑似乎很善于包装时间体验,似乎在大脑中并非所有事件的发生时间的分配是公平的。

比如大脑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杏仁核”的区域的运转切入了高速挡,征调了大脑其余部位的资源,全部用于应对眼前的局面。大脑数万年的进化历程留下来的机制就是遇到对于大脑来说的紧急事件,必须调取资源以存储保留更加丰富的记忆细节和感受,在当下换取谋生的机会;或者是一种学习的机制,如果再碰到类似情况,大脑会有更多信息和机会可用来求生。

这种记忆的机制使得大脑对于紧急事件的情境中,会有放慢时间体验感。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一些痛苦的场景不会致命,比如社恐的当众发言、演讲等,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的危险体验的信息素和发给大脑的脉冲信号与遇到狮子老虎的那种恐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与之相反,度假或者是其他的娱乐休闲的活动,对于大脑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休息偷懒的机会。放松的环境与放松的大脑碰撞出来的火花是没有什么激情的,记忆中的情绪没有什么危险的波澜起伏,宅家的这种体验记忆对大脑来说就更加贫乏和重复,大脑对记忆的处理似乎就跟那种熟练的油头一样,到处划水,而带给我们感官的最终感受就是时间飞快,什么也没干的样子。

这种感觉会产生涟漪效应。你可能会改变旅行计划,比如不太想安排额外的活动,因为感官的时间体验是太紧凑,但也有可能你会挥霍一顿昂贵的晚餐,想充分利用你认为拥有的短暂时间。

以小时与半天为单位思考

在这个信息更迭迅速的时代,我们无论是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工作的模式都被影响,相比父母的时代,我们被要求更加注重效率,因而每个人都看起来十分忙碌,有很多要做的事情。这种模式而产生的心急和焦虑似乎无法从工作中剔除,我们总是免不了分心,很多时候,都在一心多用。而这种模式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析出,我们想的不是如何经营日子,而是怎么样快速完成事物再进行其他的事物,这样的状况持续得久了,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这种生活和工作的大量日常让大脑习惯,很容易自动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时间被打碎,被动地感受生活,精力和时间在不同的事情上来回切换,或者是潜意识的打卡、下一个、打卡、下一个的模式,一心多用加速了生活的时间感效率。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给参与者连续观看两个五分钟长的视频,而在第二个五分钟视频提前透露关键词有趣或者是乏味,然后询问他们认为每个视频会持续多久。试验发现参与者预测有趣的视频仍然会比无聊的视频更短。但参与者认为连续的视频会比在早期研究中收到的反应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持续的一段时间观看被指定的视频让参与者体感的时间似乎加长了,而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整块的时间比如小时、半天等去做一个事情,也能决定我们的体感认知时间。有一句俗语:被盯着的水永远烧不开,意思是碎片化的焦急心态和马上就要的执念让时间更加漫长。那它的反面,潜意识给予整块的时间投入到“烧水”这类事物的时间段,似乎会得到相反的反馈。

我们会在这类整块时间的经历中获得某些满足感,感觉干了一些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且显而易见,在决定一段时间的感受以及如何最好地利用它时,我们还是要潜意识的提醒下它将持续整块儿的时间段,哪怕中间有一些事情打扰,以约定要做的事物时间为主导,筹备前期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它将持续整块时间的单位。给大脑输入持续的时间观念会让经历获得更多的体感时间,而且,在这种心理的仪式感中被重视的事物和心态也能让自己处于更好的状态利用拥有的时间。

让时间慢慢慢慢下来

剩下来的假期没有几天了,我们需要让体感持续尽可能长的时间。

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来自大脑的翻译,也就是存储的记忆。而让这种体感变化,需要对于大脑的记忆进行认知修缮。如何投入注意力,以及情绪是最重要的:注意力的聚焦是记忆产生的阀门,而情绪是调控大脑是否要划水的关键。

临近假期结束,面对耗费心力的工作和学习,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焦虑的感受存在——无论是明显的察觉,还是隐藏在你的潜意识大海。接纳和拥抱这个现实,因为不接纳的话对于改变事实也没有什么用。大脑跟CPU的运行道理相似,运行的能力范围有限,糟糕的情绪会耗费占用更多的CPU资源,我们的那些什么都没做但是已经很心累了的感受原因就是来源于此。接纳不等于必须要积极,也可以是没有感情的,或者是平静地接受,不必一定打上鸡血才行。

而在注意力方面,全情的主动投入当下,当大脑的更多认知资源被调动起来时,就会记住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丰富程度是事后回忆的起点,情境丰富的回忆会让我们主观上感到时间越长,感觉做了很多事情的样子。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让参与者看一系列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夹杂个别新奇的“怪图”,最后让参与者估计每张图片呈现的时间,试验的结果跟预测的结果相似,参与者会把怪图呈现的时间估计得更长一些。

新奇事情的刺激让体验的丰富程度增加,我们对此印象总是更加深刻,感觉多了些什么。而被动地接受信息,比如陷入无止境的刷小视频和信息流,一晃神,大半天就过去了,这种被动的跟上瘾似的碎片体验感,虽然也有新奇的东西摄入,但是注意力瞬时且高度分散,大脑负载累累,浏览完后,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有点懊恼。积极心理学鼻祖塞利格曼就说过,长时间的看电视最容易造成轻度抑郁。

大脑就是这么个难伺候的主儿,太刺激了不行,负载过重;太平淡了也不行,回忆的重复积累就会制造过多的被模糊过的剧情,日子久了都消散了,只剩下一句句的蹉跎岁月感慨。在这一点还是向小时候学习,向孩子学习,好奇的心境与空杯主动参与的心态,慢日子的感觉会重回。

十一的长假消逝,今年再无长假。长时间的休整日子结束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个周末,想给自己的生活加点作料的就去主动制造或者参与些新奇的经验,别让无数个日常继续复制粘贴,增加“逝者如斯”的感受。喜欢宅家、喜欢平淡生活的,请继续“自动驾驶”模式躺平,自己舒服喜欢就好,无论哪种选择,都让自己多些平静和喜悦。

最后,送大家一首小诗聊以自慰: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一头耕牛半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路逢骚客问诗篇,好也几言,歹也几言。

布衣得暖胜丝绵,新也可穿,旧也可穿。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夜归挚友话灯前,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一觉睡到日三竿,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