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元航天汇智造谷:为硬科技而生,因商业航天而飞翔

5728
特约作者 邱恒明 2021-11-15 15:43 1人在评论

软实力需硬长成,这是一个硬科技新时代,有着长长的窗口时间。用巴菲特滚雪球式投资的语言则可以说:这是一条又湿又厚、长长的雪道。

元航资本2015年创建伊始,就遵循只投硬科技的原则,选择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医工交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几个领域。

“我们认为这些领域关乎国家社会战略安全,是驱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石”,元航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张志勇说。

现如今,元航资本投资的不少初创企业已长成了小巨人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所投公司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已然成型。2021年下半年,随着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正式对外开放,“基金+产业集群+智造谷”的产业投资模式呼之欲出。

元航之“特”

 投资之特,产业之特,园区之特,“特色”是元航资本创始人张志勇留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投资之特,在于2015年移动互联网创业正如火如荼,商业模式类创业风口此起彼伏之际,张志勇主动选择自我冷切,选择重新开辟出一条新路,进入一个当时看来回报周期更长、回报率不那么高的领域:硬科技。

经过几个月的深度思考,满怀敬畏又充满期待地,张志勇在笔记本电脑上敲下创建元航资本的初心:元者为万物之始,启航为万物之长,破浪为万物之遂,远航为万物之成。“元航代表万物起源之初、遵循万物运行之道、心存扬帆远航之志、胸怀生生不息之意、追逐产融结合之梦。”

产业与金融的互补与渗透,元航资本用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回应着当时的初心。

6年后的2021年8月,《创头条》的采访文章《元航资本张志勇:提前开始一场硬科技投资的冒险》评价说:这是一位投资老兵的“反主流”。

其理由有三:其一,早早跳出商业模式投资逻辑,进入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硬科技”赛道,并坚持垂直、专业、专注的产业链投资策略; 其二、一直坚持聚焦早期投资阶段,秉持投早、投高、投新、投硬的理念,在不同的投资阶段,选择了风险最高的天使投资;其三、在众多机构寻求“轻资产”运营时,元航资本做“重资产”投入,落地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形成产融结合的双轮驱动投资发展策略,使元航资本从一个财务投资机构向产业投资机构跃迁。 

产业之特,指的是元航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投资成绩。可以说,元航资本以硬科技为主要投资方向,经过5、6年的发展,在商业航天细分领域斩获颇丰,捕获了微纳星空、星河动力、航天驭星、云遥宇航、九天行歌等头部商业航天企业,成为商业航天领域最知名的投资机构之一。

 用张志勇的话来形容:“我们投的个数不是最多,金额也不是最大的,但投的每一个企业,在所在的细分领域,比如运载、卫星制造、测运控、火箭贮箱,气象卫星等,的的确确是最优秀的、最具发展潜力的”。

特色园区,指的是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与被投企业共成长,元航资本在精细化的投后服务过程中发现,硬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有小试、中试,不断推进工程化、产业化的需求,需要个性化的定制物理空间,在全国多地考察之后,元航最后决定创建属于自己的产业物理空间,建造有利于所投企业产业上下游聚集的产业园区,于是有了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的诞生。

图片1.png

2020年初,元航资本联合国家级A类孵化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汇科技孵化器,成立了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运营智造谷的产业物理空间。2020 年 4 月 22 日, 北京元航天汇智造谷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市顺义区政府正式签约,标志着元航天汇(顺义)硬科技智造谷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初期投资为10个亿,两年内园区将导入元航资本投资的卫星制造、火箭研制、航天测控,新能源装备、航天航空新材料等高新企业 20余家,这是一个以商业航天为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是顺义区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力争三年内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特色园区的佼佼者。 

商业航天大跨步

剖析元航资本及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的发展历程,还要从中国商业航天的史诗级发展机遇和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大发展的背景说起。

早在2007年,航天活动就被拓展到了“太空经济”的概念高度。2007年9月,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提出“太空经济”概念,将航天活动的机制效益拓展到了“经济”的高度,论证了航天活动带来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将反过来推动“太空经济”持续发展。“太空经济”意味着全球航天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传统军事航天、政府航天相比,加入商业航天力量的航天新时代,它的辐射面、带动面广泛得多,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来看商业航天代表公司SpaceX公司的发展状况。

新能源汽车全球龙头特斯拉2021年10月25日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比丰田、大众、宝马、通用等10家传统汽车企业市值的总和还多,一时震撼全球。不过,2021年10月美国CNBC的一期电视节目援引摩根士丹利的调查报道说,过半受访的机构投资者和行业专家对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商业航空公司Space X更有兴趣。

他们认为,相较于特斯拉,SpaceX更有可能将马斯克推上巅峰位置。原因是,SpaceX在通信、运输、地球观测和其他空间相关领域的表现和应用前景受到空前的关注和憧憬。

image.png

以SpaceX的“星链”项目为例,按既定计划SpaceX在2019年至2024年间将部署约1.2万颗卫星,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因为近地轨道资源有限,先到先得,近地轨道部署卫星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2021年2月完成的最近一轮融资看,SpaceX的市场估值已达740亿美元左右,它还有着巨大的增值空间。

SpaceX公司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已向市场和社会各界说明:民营企业也可以做航天,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给民众和国家带来极大的增益。

目前商业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产业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收入为3150亿美元。2021年,随着维珍航空创始人布兰森、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先后飞往太空,太空旅游激起了无限想象空间。

回到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展进程。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这被视为本土商业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开启了中国商业航天的新篇章。中国的航天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发展了 60余年后,首次打开了面向民营资本的大门。2015年,国内多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这一年被称为新时代中国商业航天元年。此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数量持续增长,投资热情不断高涨。

随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代表之一,纳入了“新基建”范畴。根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的研究数据,2015年至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

政策、资本、技术、 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商业航天领域,商业航天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变的历程。短短6年间,商业航天已基本形成国营为主、民营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数据显示,虽然目前与美国相比,中国商业航天还有不少差距,但已居世界前列。2015年至2020年,中国五年发射次数共计171次,发射成功率94.74%,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世界各国共进行了114次火箭发射,中国开展39次航天发射,发射89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03.06吨,中国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全球在轨卫星总数3300颗,中国400颗在轨卫星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人类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愈发高涨,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商业航天成为最具活力、发展最为迅猛的新领域, 也是当前国际高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已然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超大投资新热潮。 

“专精特新”独角兽加速器

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位于北京北六环内,距首都国际机场约5km,总规划用地131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2021年8月1日,一期两栋六层5A级办公大楼投入使用,二期12万平米智能化、高标准的定制化厂房也在规划建设当中。

以航空航天产业为特色,构建以高精尖产业为基础的办公研发总部和产业或加速基地,吸引高精尖人才在顺义聚集、工作和生活,这是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的基本目标。张志勇说,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未来要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摇篮和加速专区。

图片2.png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投后服务是帮助被投企业构建上下游产业链,这才是真正产业投资的概念。围绕产业发展,提供滋养企业快速成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就是今天所说的强链、补链的能力。怎样沿着供应链体系、生态链体系,通过投资牵引与布局,把整个产业集群上下游协同连起来,这是我们要做的事。这能大大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也提升了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张志勇说。

现如今,随着元航资本投资布局了微纳星空、星河动力、航天驭星、云遥宇航、九天行歌、纳研纳米材料、海得利兹等企业,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的雏形正在逐渐形成。

微纳星空是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具有电子通信和光学载荷等卫星系统研制经验,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天地 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拥有近百项核心技术专利,致力于自主创新,打造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成立8个月即点火国内民企最大推力(65吨)固体发动机,成立3年及成功将首发火箭发射入轨,并将载荷送入5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打破了从公司成立到火箭产品入轨的最短时间世界记录。它是掌握大推力固/液体火箭全部设计和生产技术的企业。 

image.png

航天驭星是国内领先的商业卫星在轨综合管理和航天数据服务商,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地面站,并开始承担国家的航天任务,是目前国内测控民企管理在轨卫星最多的公司,首家承担国家任务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

这些被投企业在各细分领域的头部地位,彰显着这个产业集群含金量极高,扩展空间极大。

2020年11月7日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火箭首飞之日,我们看到产业链投资所显示出的强大协同效应的威力,航天驭星为火箭首飞提供了全程的星箭测控,星河动力在火箭测控的业务上给了航天驭星很多具体的帮助。在星河动力火箭首飞前一天,微纳星空研制的“天雁05”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元航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投资组合在那一周迎来了高光时刻”,张志勇说。

元航资本是一家具有深厚北航基因的团队,创始人和核心管理团队由资深投资人和来自北航的技术专家组成。张志勇拥有16年的风险投资生涯,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多次被评为“中国最佳天使投资人TOP30”。 合伙人王新河教授拥有超过30年的研发、创业和投资经验,曾在国家重要的军工计算机研究机构工作十多年,后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和专业主任。合伙人陈东拥有超过20余年的研发、创业、管理和投资经验,曾先后任职于大型国有军工集团、世界500强跨国通讯技术企业、信息技术创业公司等,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 另有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和投资人担任元航资本的合伙人。

如何选中商业航天这个赛道,且投中诸如星河动力、微纳星空、航天驭星等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针对这类问题,张志勇回答说:“投赛道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整个产业链条研究透。画出完整的产业链,仔细梳理、深入分析、精细调查,最后挑选出每个细分领域里优秀企业作为投资标的”。

图片4.png

元航资本自诞生那天起就把自己定义为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元航资本行研小组在陈东和王新河两位创始合伙人的带领下对火箭总体设计及火箭发动机技术进行了持续的学习和研究,通读了数本相关专著,查阅了6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拜访了多位北航宇航学院、北航能源动力学院、航天科技一院、六院和航天科工四院的专家教授,最终构建了元航资本对商业航天火箭领域投资的技术和商业的完整认知框架,在尽调的四个月内完成了6万字的中国商业航天火箭行业的详细技术和商业研究报告,并持续迭代更新,成为支撑元航资本商业航天火箭领域投资决策的坚实依据。元航资本对其他领域的投前准备,也遵循着类似扎实的行研积累。

 “可以说我们在行研上做得最牛,没有见过哪个投资机构,阅读研究过这么多国内国外相关资料,做了如此详细的产业链的分析”。张志勇说。

元航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进程,大致可以这么简要概括,先是投了卫星平台微纳星空,现如今,微纳星空已发展成为卫星平台领域的国内六强之一。 投资卫星平台之后,投资团队进而思考到,卫星发射需要火箭,于是开始对火箭公司展开了密集地调查和研究,2018年,选择投资了运载火箭公司星河动力。 投完星河动力之后,投资团队发现,火箭卫星发射入轨的过程及其之后整体运维必须要有测运控服务,是时候出手投资运营地面基础设施的相关公司了……“没有几家投资机构像我们那样重视行研,依托于行研,从创始合伙人开始,包括后来加入的同事,都会抱着厚厚的《航天概论》仔细翻看、研读。”张志勇补充说。

经过短短4、5年的成长,元航资本已跻身商业航天领域早期资本的第一梯队,来自第三方的认可和褒奖越来越多:2017年中国私募基金峰会组委会授予“2017年中国早期投资基金TOP50”金汇奖;《融资中国》评为“2018年度中国新锐投资机构Top10”;被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航天产业发展与商业航天国际论坛组委会,授予“商业航天最佳投资机构奖”。2021年4月23日,2021北京创业投资协会交流年会上,协会宣布成立企业创投、商业航天、医药健康三个专委会,元航资本被确定为商业航天专委会会长单位。

2021年3月,在未来宇航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资本机构商业航天赛道投资布局报告》中,元航资本与中科创星、顺为资本、经纬中国等成为取得最佳成绩的资本机构受到关注并被报道,该报告评价:“元航资本从 2017年进入航天制造领域开始自己的布局,多笔投资基本覆盖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测控运营等产业链环节”。

当然,航空航天产业远不是元航资本关注的全部,也不是元航天汇智造谷的全部,它只是元航聚焦的六大科技领域之一。元航天汇智造谷聚焦的领域还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科技、半导体、新材料、碳中和等细分产业,为这些高精尖产业量身订造办公总部、研发总部,产业化推进基地,提供企业办公服务,还布局有相关产业的研发、中试、系统测试、集成制造等服务。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所要打造的,正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的聚集区,实现“航空航天产业+硬科技”的特色、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

除了资本助力、产业协同之外,政策的顶格扶持也是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的核心优势之一。

在《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打造“3+4+1”高精尖产业体系,把更多产业基础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是顺义区构建“3+4+1” 产业格局重要载体和打造的新型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基地,是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重点扶持的“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之一,被顺义区政府列入区重点项目和重大招引目录。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在科技研发、人才保障、产学研合作、上市补贴等方面享有市级乃至国家级园区最优政策。

特色产业园新范本

发展到今天,元航本身有什么特点?它的经营哲学是什么?张志勇从手机中找出一篇文章名为“元航文化”的微信公众号专文,那是一篇包括元航的文化内涵、元航“三叶帆”LOGO的含义,及元航文化品格相关释义组成的文章,张志勇深有感触又不无骄傲地说:这是我们6年前创建元航资本时写下的文字,“回答你的问题,元航的经营哲学是:CHANGE TO CHANGE。在坚定拥抱硬科技、坚定拥抱科技创新的信念基础上,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是元航始终倡导和推崇的经营哲学。”

全国范围来看,商业环境在变,产业园区在变,投资赛道乃至投资逻辑都在变,可以说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的落成,也是元航经营理念“CHANGE TO CHANGE”的又一次践行。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元航以“培育孵化世界级的中国科技企业”为愿景,朝着打造出“基金+产业集聚+智造谷”新时代特色产业园范本的方向跨步向前。

回顾我国园区发展历程,从1984年国内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先后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发展到以粗放型产业为主体的园区: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园区。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以行业主体集聚的软件园、设计园、文化园的专业化园区,及以个体专业经营为主体园区。现如今,我国产业园区建设和规划正在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中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备受推崇。 

特色产业园区是专门为从事某种产业的企业而设计的园区,无疑,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就是这类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它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为什么说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是一个理想之地,是在北京发展高端制造可以积极拥抱的场域。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除了研发之外,必定需要一定的高标准物理制造空间,北京的土地资源很有限。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地处北六环与北五环之间,毗邻首都机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显著的优势特点”。张志勇介绍说。

image.png

另外,航天航空是高精尖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场地,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需要非常强的协调能力、推动能力,单个企业难有这样的资源与人力去完成这一庞大的工作。“元航主动挑起这样的责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让新兴的、有特色企业有更大动力一起抱团发展”。

2019年8月,在航天一院工作了11年的王志峰拉着十几位同样从体制内出来的人一起创业,成立了九天行歌。九天行歌做的是火箭运载产业链上的核心部件之一——液体推进剂贮箱,2021年8月,元航资本领投了九天行歌数千万元人民币。元航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新河教授介绍说,元航资本已经投资了火箭、卫星、测控、卫星应用等多个商业航天明星项目,此次对九天行歌公司火箭贮箱项目的投资是元航资本全产业链投资理念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2021年9月,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也是由元航资本强力领投。云遥宇航是国内首家提供掩星气象载荷和掩星气象数据服务的创业公司,是卫星应用的代表性企业,云遥宇航CEO李峰辉博士接受《创头条》记者采访时说,能够得到商业航天专业投资机构元航资本的认可和鼎力相助,是对公司发展的有力赋能,助力公司业务星组网再提速。“预计2023年底,云遥宇航将完成整个气象卫星组网工作,形成实时全球大气层、电离层探测系统,服务于全球的气象预报及地震短临预报,为 ‘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性优于20分钟的地震短临预报信息及气象预报信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

资本赋能是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的核心之处。从2015年7月成立至今,元航资本共成立了5支人民币基金和1支美元资金,总规模近20亿元。张志勇介绍说,除了元航资本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之外,智造谷聚集了腾飞资本、英诺天使、元和资本、启迪之星创投、腾业资本、线性资本、普华资本、涌铧投资为代表的、志同道合的硬科技中早期投资基金,以及国家军民融合基金、中金资本、国投创合、北京科创基金、国科投资、中电科基金等为代表的硬科技投资国家队,汇集成“科技投资基金港”合作平台,从而构建起适配于企业天使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资金供给体系,能更全面地会为智造谷入驻企业高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与此同时,元航资本开始走出北京,携“基金+产业集群+智造谷”的模式与成都、宁波、苏州、洛阳、广州、深圳等地方的政府和创业基地开展了深度有效的合作。

技术及产业链赋能是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另两大支柱能力,智造谷将充分衔接相关高校,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秀优势学科和创新资源,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集群,形成自主可控产业发展生态,满足国内应用大市场需求。另外,因与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等俄罗斯一流科研院所在一些领域有着深入的合作,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正在筹建“中俄国际院士工作站”。随着中俄国际院士工作站、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创新中心、航天地方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应用中心等平台的创建,元航天汇硬科技智造谷能更好地为入驻企业提供战略科学家高度的技术顾问服务、工程化产业化相关服务,从而大大推进高精尖项目的落地应用及产业化。 “元航的产投赋能逻辑是,通过产业加速器支撑平台赋能,实现技术链、产业链,金融链的连通循环。”张志勇总结说。

这就是“基金+产业集群+智造谷”的元航模式,这就是21世纪特色产业园的新范本。

(文/邱恒明 财经作家,著有《创业大浪潮》、《这个星球不配我死:马斯克传》等13部作品)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25
评论一下 1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星河动力航天完成C及C+轮11亿元融资

星河动力航天完成C及C+轮11亿元融资

2023-12-18 11:21 2人在评论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gBqsPxAZ
gBqsPxAZ说:
硬科技现在确实是新的潮流
0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