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主要经济指标折射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维持稳固,其中以新科技、新业态聚集的新动能表现格外抢眼,成功激起中国经济一池春水。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指出,成色十足的经济数据深刻表明了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带给市场惊喜的是,在拉动GDP增长上,科创动能正在成为“主力军”,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的同时成为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强力牵引和重要支撑。
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整理发现,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其中新动能领域增速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智能手表等体现新动能的产品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集成电路、微机设备等重要电子产品分别增长43.1%、30.7%。依托创新和数字生产力,新动能加速释放,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披露:截至8月底,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74.7%和54.2%,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工业设备总数达到7,600万台(套)。
中国科创动能成为推动经济的“硬核力量”,其背后是创新力持续增长的集中体现。虽然2021年以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复杂局面,但中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比2019年增长6.4%。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上看,中国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经跃居世界第12位,自2013年起,连续9年排名稳步上升,跑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国家战略方针的全面指引下,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源源不断,创新产出硕果累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得以提档加速,新动能发展成效得以进一步显现。
随着“十四五”规划政策逐步落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有望迎来一波发展红利,拥有科研力、创新力、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将加速抢占全球市场新高地,这也鞭策着企业在顺应市场变化的同时,需专攻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基础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领域,加快实现突破,在强化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交所的揭牌开市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吸纳了新三板精选层企业的北交所,对挂牌企业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费用投入意愿确立了较高的要求。首批挂牌的81家公司,主要分布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均属于高研发投入创新企业。首个交易日,81只北交所股票合计成交95.73亿元,其中10只新股涨幅超过100%。可以看到,赚钱效应全面拉升的同时,科技造富的时代正在缓缓开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进一步凸显出科技创新的价值所在。未来科创动能的塑造仍将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着力点将更加聚焦“硬科技”。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夯实创新基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全面激发中国发展潜力,推动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以便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宏观大势下,更好地提振全球经济复苏,形成面向未来的多元增长级、发展新优势。
没有永恒的核心投资标的,只有顺应时代的投资选择。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认为,寻找时代关键词,分享时代发展红利对投资决策意义重大,而当下,这个关键词之一是代表科技创新的“硬科技”。在传统投资弱化带来经济增长动力流失的背景下,科创动能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弥补投资空位的重要组成。“十四五”期间,对硬科技领域的“补短板”与“锻长板”将成为产业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指引投资主线。其中,“补短板”包括: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械等行业,“锻长板”则涵盖: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伴随着政策红利的长期扶持,将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科创赛道,相关领域也会加速奔向春天。正如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展望,只有精准识别行业发展风向,准确评估市场动态的投资机构才能真正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