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有4500多万亩养殖池塘,目前通过改造升级的池塘却只有10%左右,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9700多万立方米。传统养殖者对于尾水综合治理的相关政策、模式以及技术缺乏了解,导致尾水综合治理推广难度大,改造进度慢等问题明显,全面完成尾水处理达标排放工程还有很多挑战。至此,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正成为当前养殖者要面对的大事!
为什么要治理养殖尾水?
(一)对环境的影响
1、水体透明度变化:残饵粪便等有机物污染,透明度下降;
2、影响水生态结构:富营养化改变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甚至产生水华等;
3、环境水体底质变化:残饵粪便堆积,促使微生物活动加强和营养盐再生,缺氧情况下,水底沉淀物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硫化氢、甲烷等);
4、酸碱度变化: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pH下降,水质恶化;
5、溶氧变化:评价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养殖动物呼吸、残饵及排泄物等分解消耗氧气,若水体中DO耗尽,有机质进行厌氧分解,水体硝酸盐、亚盐、铵盐等还原零值,同时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有哪些养殖尾水治理模式?
(一)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鱼菜共生原理,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通过在池塘水面种植植物,利用鱼类与植物的共生互补,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传统池塘养殖的生态化、休闲化和景观化三化融合,互惠互利。
(二)池塘底排水模式(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技术模式)
该模式是指将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等有机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养殖水体的一种水质改良技术,通过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建设一到多个漏状形的排污拦鱼口,一般3-5亩配置1个排污口,将养殖过程中沉积在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及尸体等通过排污管排出养殖水体,排出的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分离,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上清液可用来滴灌蔬菜、花卉等,通过生物净化后再循环回养殖池塘,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三)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养殖模式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池塘养殖尾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有机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一般为养殖面积的3-8%。目前应用于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二是水平流人工湿地,三是垂直流人工湿地。基于人工湿地的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成为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池塘养殖节水、减排模式。
(四)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处理技术模式)
该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推水养殖模式,该模式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分为两部分,包括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可对多个品种开展高密度养殖,如草鱼、鲈鱼、鲫鱼、黄颡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青鱼、乌鳢、鳜鱼等。在大水体区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除了需要适时增添被蒸发的少量水以外,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换水。类似模式还有陆基集装箱循环水养殖、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含玻璃钢、帆布、水泥池等)、池塘“零排放”圈养生态养殖模式等。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按养殖面积6%~10%的比例设置尾水处理区,通过养殖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渔机”的原位处理和治理区“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等异位处理,配套养殖场绿化和景观,实现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达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2021-11-30 广东大疆渔业设备有限公司发布了 《在水产养殖中该如何能保障水产品的冬天?》的文章
2021-11-19 广东大疆渔业设备有限公司发布了 《养殖尾水如何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文章
2021-11-16 广东大疆渔业设备有限公司发布了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何会成为水产养殖新常态?》的文章
2021-11-09 广东大疆渔业设备有限公司发布了 《看室内循环水养殖设备如何助石斑鱼安全度过秋冬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