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互联网保险一度被认为是打开传统保险市场天花板的“密匙”。
毕竟,互联网保险的增速基本是高出传统保险增速的。以人身险为例,2020年,互联网人身险增速同比增长13.6%,而人身险行业增速则为7.5%。
人生崛起靠康波,公司也不例外。得益于互联网保险的崛起,“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在线(HK:06060)也迈入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8年,众安保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7.94亿元、22.83亿元、34.08亿元、59.54亿元、112.56亿元,增速迅猛。
正因为如此,众安在线一上市就受到市场追捧,市值一度超过千亿。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在此后的四年中,众安在线的股价再也没有回到这一高点。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受监管政策影响,互联网保险走过野蛮生长阶段。去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互联网保险迎来史上最强监管,正式宣告互联网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众安在线在大健康服务管理、保险科技等新兴业务上也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说,众安在线有些无可奈何,在互联网保险赛道奔跑了九年,故事却才讲了一小半。
/ 01 / 被寄以厚望的互联网保险
保险行业一直有一个公认的事实:国内的保险观念普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从数据上来看,2019年,世界平均保险行业深度为7%(寿险3.2%、非寿险3.8%);密度793美元(寿险363、非寿险429);而中国保险行业深度4.3%(寿险2.3%、非寿险2%);密度431美元(寿险230、非寿险20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保险行业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行业。随着国内群众保险意识的普及,国内保险行业的深度及密度提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保险行业早期,保险销售仍然采用代理人制度,获客渠道也主要集中在线下。但随着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的兴起,保险销售渠道逐步转移至线上,诞生了互联网保险这个新物种。互联网保险的出现,曾一度被认为是打开保险市场增量空间的密匙。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占据线上渠道,依托人口红利优势,能帮助险企大大提升销售效率。从图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互联网人身险还是互联网财产险,其增速都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渠道不同,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提升保险行业的市场天花板。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过去几年随着电商崛起,退货险、延误险等产品开始逐渐普及。
互联网保险的巨大机会,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入局。比如,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开始自建官网销售渠道,慧择保险则选择建立第三方平台,充当着互联网保险的中介的角色,而众安在线、泰康保险则选择发力互联网保险。
在诸多玩家中,众安在线是最被资本看好的一个。毕竟,在同等产品设计能力的情况下,互联网保险最终比拼的是渠道、营销能力。
而恰巧,众安在线在一众玩家中,是最具备渠道实力的。毕竟,众安在线背后拥有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一季度,众安保险来自或通过股东及关联方产生的总保费分别占全部总保费的98.0%、87.9%、73.4%及59.3%
其中,阿里的电商渠道是众安在线的重要流量来源。2014年,众安在线推出退货运费险,并与阿里的淘宝建立合作。这一年,光是退货运费险就产生保费6.13亿元,占同期整体保费的77%。
得益于阿里渠道的支持,众安在线的营收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数据显示,2017-2019年间,众安在线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9.28%、74.74%、89.03%、29.97%。
2017年9月,众安在线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上牌。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众安在线上市即巅峰,其股价距离发行价接近腰斩。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互联网保险龙头的众安在线从被资本市场给予厚望到如今表现平平,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02 / 互联网保险的“政策杀”
很多投资人在把控投资风险时,往往会试想最悲观的局面。比如,企业的战略失误、业绩不及预期、竞争对手强大等等,但往往会忽视到最致命的一点:政策监管。2021年互联网行业便是最好的投资教训。
众安在线的股价下跌,本质上来说,就是忽视了政策监管对于行业带来的影响。这与社区团购被监管的原因类似,在所有险企一窝蜂冲进互联网保险赛道后,为了争夺有限的用户,各家企业开始不顾行业监管,导致行业乱象丛生。
比如,“首月零元”、“免费保障”等抓人眼球的词汇仍层出不穷,“投保容易理赔难”则反映出配套服务的缺失。互联网保险消费的投诉案件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同比增长88.59%,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
自2015年开始,相关机构每一年都会颁布相关指导意见政策,但都收效甚微。直到去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互联网保险迎来史上最强监管。
《通知》内容大致可以总结成三点:一是未经备案为互联网的保险产品,不得在线上销售,二是只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保险公司开展线上业务;三是规范了互联网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时效。说白了,就是提高门槛、提高服务质量,不符合的统统下架整改。
最典型的便是互联网储蓄型保险,比如金险、增额终身寿等。有数据统计,根据《通知》标准,目前只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保寿等20家左右的保险公司符合标准。
此外,健康险也是保监会重点整治的品种。在《通知》实施后,保监会多次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险企出手。今年的1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印发最新一期《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通报28家人身险公司产品典型问题。其中重点提及到意外伤害保险、互联网人身保险、非重大疾病类产品会是重点整治品种。
至此,也宣告了互联网保险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体现在数据上的变化就是互联网险企的保费增速逐年放缓。比如泰康保险,数据显示,泰康在线2021年第一、二、三、四季度保费收入分别为29.85亿元、25.14亿元、13.42亿元、3.01亿元,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更是在第四季度仅3亿元。而在去年第四季度,泰康在线保费收入曾高达19.71亿元。
众安在线的业绩同样也受到大环境影响。从历年来的数据来看,众安的保费增速从 2017-2019 年的30-90%放缓至2020-2021年的14-22%。在去年10月份监管政策出台后,今年1月份,其保费实现收入20.07亿元,同比增长12.37%,降至历史最低增长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互联网保险很难再获得高增长了。一个难以获得高增长,且盈利模式稳定的保险行业,其投资逻辑自然也就没那么性感了。
/ 03 / 众安在线破局的两条路径
当然,众安的故事并未结束。
近年来,众安在持续加大医疗领域的布局。比如,公司在2019年12月上线互联网医院,通过自建团队以及与第三方医疗集团进行合作,精选2000余名医生,为客户提供在线问诊、电子处方、送药上门等一站式服务。
众安在线布局医疗的原因不难理解,毕竟中国版联合健康的故事实在太过诱人。
20世纪70年代,联合健康最早期就是从健康险切入,而后通过一系列的收并购,逐步将业务拓宽至健康管理,形成“险+医+药”的健康管理服务闭环给联合健康贡献巨大收入。
数据显示,联合健康健康管理服务贡献的收入,从2006年的93.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36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21.1%,远高于健康险业务的8.1%,其健康管理业务的收入占比也从2006年的12.2%提升至2020年的40.4%。如今,联合健康的市值已经超过2万亿元。
当下的众安在线也在尝试复制联合健康的道路。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众安保险健康险保费30.49亿元,同比增长115.6%,已占到公司总保费规模的45%。
除了打造大健康生态闭环外,众安在线还选择保险科技,来打破互联网保险的桎梏。所谓保险科技的概念与金融科技类似,本质上是通过区块链、大数据、SaaS等手段,将自身保险技术经验对外输出,试图对外讲述“普惠”保险的故事。
遗憾的是,众安在线的保险科技业务增速较快,其体量目前还太小,难以支撑成为核心基本盘。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众安在线的保险科技业务实现营收2.74亿元,同比增长95.2%,其营收占比约为18%,
总的来说,在如今的互联网保险赛道,单纯依靠保险业务很难支撑众安在线的庞大的“野心”。众安在线能否重回巅峰,本质上来说,依旧要是要等待“大健康生态”和“保险科技”故事的兑现。
2023-05-22 读懂财经研究发布了 《用户需求驱动,贝壳找到成长新边界 》的文章
2023-05-22 读懂财经研究发布了 《阿里重新找回创业家精神》的文章
2023-05-17 读懂财经研究发布了 《多元投资配置趋势下保险价值全面释放,平安凭何领跑保险复苏新浪潮?》的文章
2023-05-16 读懂财经研究发布了 《“跑鞋中的头等舱”扎根中国》的文章
2023-05-15 读懂财经研究发布了 《现制茶饮告别直营时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