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线上电商平台异军突起,社区电商线上下单,线下服务到家,方便快捷,赢得喜好网购的市民的热衷;社区团购出现,各大平台混战,使劲浑身解数利用各种拉新手段,赢得社区中年市民的青睐,迅速抢占市场,曾一度掀起社区团购买菜热潮。后疫情时代,社区电商的余温尚存,宅经济的养成系列,使得实体零售业,尤其是生鲜超市行业,进入了较长一段寒冬期。一、超市行业发展现状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按零售业态分,2021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0%、16.9%、11.7%、12.8%和12.0%。
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0.8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3.6%。
从这些增长数据来看,大卖场、超市的大业态不仅与线上业态难以比较;增速也远不及小型的社区便利店、专业店和专卖店。今年3月开始,各地防疫封控管控风声一出,市民蜂拥而至,纷纷加入抢购队伍,超市人山人海,稍晚一步下手,你想要的商品,可能已经在他人的购物车里了,更有甚者犹如”末日生存狂“,恨不得把超市搬回家。在这种情况下,超市原本一个月销售的金额,也许一天就完成了,这种盈利出现的只是应急短期效应,着实也无法预示超市行业可以直接跨越“寒冬”,回到“暖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超市业态调查快报》显示,2021年,67.1%的超市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72.2%的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68.39%的企业客流量同比下降。这些报亏的零售企业包括:高鑫零售、永辉超市、联华超市、中百集团、家家悦、京客隆、华联综超、人人乐、步步高9家企业净利润亏损。超市销售业绩下滑,受诸多因素影响,从内部层面来看,比如超市所处地理位置、内部运营方式、自有核心优势、促销活动等等;从外部层面来看,疫情反复、经济下行、行业竞争、网购和电商的冲击、渠道分流等等。关于超市销售业绩细化的内部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商品库存不稳,大部分供货商是根据其库存商品来给超市送货,而不是根据超市的实际缺货来送货,导致卖场排面劣货驱逐良货。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店面滞销品增加,而畅销商品大量缺货。
尤其是生鲜产品,储存成本高,滞销之下,品质较好的可以合理地调整价格,选择薄利多销;品质出现问题的商品,只能找其他渠道处理掉(宁可亏本也不能把出了品质问题的商品在店内销售)。实体零售,尤其是大型超市,客源都是附近社区居民占主要,复购率也是靠这些老顾客的二次拉动,售卖的商品品质好,才会得到顾客认同,复购率和留存率进而得到提升。▶▶▶生鲜商品没有价格优势,早市商品价格偏高,预热不够,应季商品价格同样没有吸引力。然而,单靠生鲜商品价格竞争是不可取的,生鲜业务毛利率普遍偏低,以上市超市为例,生鲜业务毛利率大多在20%以下。虽然生鲜的价格浮动较小但是变化频繁,商品市调没有起到很好的价格调整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鲜损耗。▶▶▶生鲜超市运营方式不当,如营销活动所选的商品不具备货源优势,顾客注意力难以被吸引或者顾客只买促销品;生鲜商品陈列杂乱无章,影响顾客购买欲望;超市服务不周到,顾客体验感差等等。今年以来,国内各地疫情多发频发,给生活必需品市场的保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生鲜商超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互联网冲击和消费者习惯改变的当下,中国实体门店的客流以每年5-8%的比例下滑,同时中国消费者对线上渠道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的偏好持续提升。如果你正在防疫封控和管控区域,一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共同点,封控管控让小区的人们在微信群相聚,大家的微信里多了各种群聊,买菜群、优惠群、水果群、订餐群、超市供应群等等,这些社群成了超市、便利店、水果店、餐饮店与顾客联系的纽带,换言之,这也是门店形成私域流量的渠道之一。
与之相对的是公域流量。公域流量又称平台流量,指商家入驻平台通过付费获取流量曝光,比如大家熟悉的拼多多、京东、淘宝、饿了么等,以及内容付费行业的喜马拉雅、知乎、得到等公域流量平台。简单来说,私域流量是指不用付费,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比如商家自身通过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工具吸引粉丝,形成自有流量池。对生鲜超市行业来说,借助微信生态衍生的私域模式,充分调动自身线下优势,满足消费者购物渠道多样化和便利化需求,能够驱动业绩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