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础再造和实现高级化,特别需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紧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基础再造,着力推进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集群供给,是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突破产业基础短板和瓶颈的关键,而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数字标准的研制与供给,是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必由之路。
纪正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中国标准化协会原理事长
本文发表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杂志2022年8月刊总第48期
推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是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标准化战略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时代统筹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于制造业的标准化发展,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纲要》中,特别强调了要大幅度提升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标准化水平,增强竞争力。到2025年,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说明要用标准作为我们的基础支撑。
《纲要》提出,到2025年,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更加优化,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国家标准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体现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纲要》中对于制造业的标准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在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新产业、新动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以及助推新型质量设施的提质增效方面,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提档、升级标准供给。
《纲要》提出,推动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研究,要以科技创新来推动提升标准,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标准转化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制造业当中至关重要的。新技术科研成果必然要形成新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根据这些规范诞生新产品的样机,样机改进、完善以后形成新产品,这个过程是标准化内涵的过程。
此外,产业基础再造和实现高级化,特别需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标准、计量、检测和专利。标准化建设方面,包括现行标准的提档升级、新兴产业的标准布局、高水平产业链标准集群的供给、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增强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的标准体系共计32万项以上,国家标准4.1万项,其中强制性标准仅2111项,行业标准大约8万项,地方标准约4万项,产品标准1.2万项,企业标准15万项,这样的标准体系容纳了我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计量方面,我们的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对于智能化等高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设,还应突破关键产业的计量测试技术。对于新兴产业的计量服务体系和系统验证,要建设全产业链的计量测试系统,计量整个体系的建设,“由上至下”是保证量值准确传递和单位制统一的核心。
我国的计量基准设施共有182项,计量基准涉及科学、力学、电磁学、光学、化学等十大计量专业。比如频率基准全国共用计量标准有61353项,构成了整个国家的量值传递系统。
此外,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有一大部分与制造业相关,这就是检验检测。未来,我们一定要建立国家检测实验室与公共服务平台,要突破关键共性测量技术,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因为新技术层出不穷。
另外,还应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截至2021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有51945家,其中企业化机构占了绝大多数——3.8万家,事业单位有1万多家,其他有3000多家,整个检验检测系统全年收入400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到了150多万名。
没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高级化就没有了依据,也就没有了高质量。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倡导专利技术标准化和推广应用,推动高新技术的专利化。截至2021年,国家专利共计166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59.7万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占了绝大部分。这说明我们要达到高质量的标准还任重道远。我们的国际专利1.3万件,在将近80项国家标准中,包括66项有推进性的国家标准。
综上所述,《纲要》对制造业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提出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标准集群供给
紧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基础再造,突破短板和瓶颈,着力加强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标准集群供给。首先,要强化核心要素的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能力、基础能力,优化团队结构,健全产业链条这4个核心要素的标准体系建设。
其次,针对核心技术短板,我们还要提升一系列高新技术的产品标准,而产品标准依赖的是广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集群的供给,是实现产业基础刚性化、突破短板的关键。
再次,产业基础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工业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工业基础工艺部分包括了增材制造工艺、检测控制工艺、成形制造工艺等。产业技术基础方面包括操作系统核心技术、触觉传感技术、激光雷达核心技术、真空镀膜技术等。产业基础标准体系的建设和集群标准的供给是今后的艰巨任务,要想实现高级化,没有集群的供给、没有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不可能的。
最后,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要落地到产品和智能制造技术,没有智能制造,产品的高级化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要强化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标准化,就要突破基础技术,例如设计、仿真、镀膜协同优化的标准;开发先进工艺技术,例如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的标准;攻克共性技术,例如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研发适用性技术,例如人工智能、5G、大数据,还有边缘制造;构建互联技术,例如过程数据、信息模型、跨平台的业务互联——上述这些标准体系的建设,都是智能制造的核心。
为了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必须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和高水平标准的供给,用标准化战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标准化发展创造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