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昔年邢台稻田不下万顷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河北谷子收获

3012

昔年邢台稻田不下万顷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河北谷子收获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邢云 通讯员王聚芬)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中国三农智库网=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报道:河北邢台富硒谷子喜获丰收,金秋时节,稻谷飘香。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三思镇南韩村种植的3000多亩富硒谷子进入收获期,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忙着收割和晾晒谷子,田间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河北临城金秋稻飘香,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临城镇南盘石村的稻田里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深秋时节,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种植的水稻迎来收获季,当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及时收获水稻,确保归仓。

河北邢台信都区

五彩旱稻开镰收割

稻谷飘香迎丰收秋收时节,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三山溪谷种植的五彩旱稻陆续成熟,农民正准备忙着开镰收割,田间地头稻谷飘香,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据悉,五彩旱稻是信都区首次在太行深山区实验种植,据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此次大面积丰收,必将为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开辟新的路径。

国庆假期,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南石门镇的柯迈农场吸引不少人的目光,黄色、红色、黑色、紫色……一畦畦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阡陌之上更添喜庆气氛。国庆节当天,邢台市信都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南石门镇分会场活动在大石头庄村柯迈农场举行。同日,该农场种植的360亩五彩旱稻开镰收割。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展示了蜜薯、粉条、糖心苹果、香梨、大枣、葫芦等特色农副产品,农村文艺爱好者表演了自编的秧歌、舞蹈、鼓舞、旗袍秀等节目。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一台收割机开始作业,稻草整齐倒伏在田中,不一会儿,稻粒就装满了粮仓。

柯迈农场负责人付雪娴介绍,围绕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农场探索引进了适宜本地种植的旱稻种植项目,主要种植五彩胭脂红、绿粒沙、儿童高钙米、血浆米、中国香等11个品种的旱稻,预计亩产优质旱稻1200斤,每亩可实现收益2500多元。

接下来,柯迈农场还将带领更多农户深度推广五彩旱稻种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据了解,除了旱稻种植外,南石门镇还发展了野生酸枣种植、周公村香梨、小桃花鲜桃、火石岗糖心苹果、岗西薄皮核桃、紫薯蜜薯、姚平大枣等系列优质果品1.5万余亩。同时发展东石门、南尹郭、柯迈农场果品采摘园等,打造环市区旅游采摘新基地,努力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河北邢台新农人

从会种田变“慧”种田

“本来以为做农民很简单,没有想到,真做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以前种地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现在种地要靠头脑、靠科技。”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村民凡延辉感慨地说。

凡延辉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东樊屯村人,2003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打拼,随后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2019年,凡延辉回到家乡,当时正值麦收,看到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凡延辉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他当即决定,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家乡人民走上富裕道路。

回到家乡后,凡延辉参加了当地农业部门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系统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如何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家乡成功流转土地300余亩,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三夏时节,室外热浪滚滚。每天早晨五点,凡延辉就会准时来到田间忙碌一天的农活。“不做不知道,做了农民才知道,种地的学问大着呢,我们要把会种田,变成‘慧’种田。”凡延辉说。2021年4月份,凡延辉创办了润康家庭农场,主要发展优质传统农业和特色种植。

“我这300多亩地,从播种到收割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土地灌溉也是使用智能喷灌系统,在地下预先铺设管道,灌溉时,水通过管道连接的喷淋设施释放,既省水又增大了灌溉面积,两个人就能完成几百亩的灌溉工作。”凡延辉说,现在种田靠脑子、靠科技,绝对有奔头。

除了发展优质传统农业,近几年凡延辉还开始发展特色种植。目前,已经种植10余亩金银花试验田,金银花每亩效益可达4000多元,比粮食作物产值更高。“明年我计划再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通过特色种植盘活土地,让土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凡延辉说。

随着凡延辉的家庭农场规模越来越大,周边农民纷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他种植。“我家有5亩地,流转给延辉的农场,每年有5000元租金收入。我们夫妻俩在城里打工,每年也能收入6万多元,比以前自己种地强多了。”东樊屯村农民王现民说。

“以前老百姓种地凭经验,看天吃饭,现在要靠科技,既省时省力,又增产高效。”郝桥镇吴村种粮大户张力勇说,他在村里流转了700余亩地从事粮食种植,当专家对土质进行检测时发现,土壤中硒的含量丰富,于是他开始发展富硒米的种植,经过几年发展,他的富硒米已经打开了市场,每公斤价格比普通小米至少要高5元。

“像凡延辉这样的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们南和区有900余家,当地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鼓励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向集约化、特色化方向转变。”邢台市南和区政府副区长王兴国说。(完)

邢台历史水稻

“北国江南”百万亩水田稻米飘香

我在秦皇岛的时候,见过北戴河“留守营”朝鲜族村旁一望无边金灿灿的稻田。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朝鲜族人迁移到这里,当时那里是大片的盐碱荒地,由于朝鲜族人在这里开垦、种植水稻,并逐步推广,终于成就了河北赫赫有名的'留守营’大米。

可能大家会说,邢台近四十年是有名的缺水之地,就算百泉复涌了,也不会变成大片水田啊!对额,这可能也就是一个梦想中的画面了。但这种梦想中的画面却真实的在邢台出现过。

稻子是在江南水乡种植的,如果你听说过这句话,你一定会为邢台曾是“北国江南”稻米飘香而怀念。这句话就是老邢台人传下来的,说“王快、后楼下,不吃大米白面吃啥!”你听听,那时邢台人多傲娇,多得意!

说起邢台种水稻,七十年代百泉、东汪、北张村一带还有,再早在清代,那种植面积更大。光绪方志说:东南水乡多稻,“(邢州)南郭其农颇勤,亩亩多井,不时灌溉。百泉河上下数十村,堤闸栉比,秔稻青葱,得水利焉。”“自雍正四年,楼下等村百姓自营稻田四十二頃一十七亩五分,五年又共治稻田七十八顷三十八亩八分,六年小汪等村共营稻田四顷五十一亩,七年袁家店(现在的东汪)等村又营田若干亩。”“雍正年间邢、沙等五邑,新营稻田多者百余顷,少者亦四五十顷”,至“乾隆十四、十五年(达活泉)大肆洋溢……昔年邢邑稻田不下万顷”。

这不就是邢台历史上曾是“北国江南”百万亩水田稻米飘香的画面吗!水是生命之源,所以,恢复不了旧貌,咱还是要保护好咱们的河水、泉水吧

昔年邢台稻田不下万顷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河北谷子收获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