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有如一场永不知何时会再度席来的巨浪,持续地冲击着全球医疗系统与经济结构。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则于无形中挤压着人们原本的精神架构,带来焦虑、缺乏安全感、冲动、疲劳与不耐烦等负面情绪。
随着负面情绪的持续积压,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今已逐渐浮出水面。据推测,目前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新冠疫情后,全球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焦虑障碍患者激增6200万,增幅达20.8%。
但我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整体发展目前仍存在患者基数大、疫情之下患病率持续上涨、疾病治疗率不足,以及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增速远不及患者增速等问题。最新公开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门诊量每年至少增长20%,国内却约有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
显然,这场巨浪的影响不但尚未停息,还为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让该领域的短板暴露得更为明显。
当下各国政府,乃至行业参与者均已开始重新审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价值,并尝试找到能够解决以上痛点的方案。行业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资本大量涌入该赛道推动其发展,精神心理健康相关创新解决方案则如春笋般涌现。精神健康领域的风口似乎真的来了。
然而面对发病机制尤为复杂的精神类疾病,究竟怎样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解决行业痛点,且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这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索。接下来,动脉网将尝试从政策、行业趋势、技术发展等角度解答这一问题。
心理健康领域建设纳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政策内容逐步细化
疫情爆发后,心理健康和精神类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引起了国家对于后疫情时代国民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随之密集发布,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加速建设,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理论、政策、标准、规划研究陆续开启,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在过程中逐渐完善。
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部分相关政策
而在国家卫健委6月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便作为发布人之一,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并分享了目前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已达5936家,跟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
动脉网对相关政策梳理后发现,在政策的助推下,我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建设正在持续加大,且已卓有成效。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迎来其增长拐点。
总体来看,国家已将心理援助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并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提出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与体系建设。一是强调提升精神类疾病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以及治疗效率;二是加大精神科医生数量,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开设精神心理门诊,面向基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等服务,加强基层精神专科建设;三是精神类疾病“特色化”服务正持续被探索。
随着国家逐步将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建设纳入政策中,可见政府正坚定有力地推动该领域发展。同时,相关政策内容正逐步细化。透过提升精神类疾病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治疗效率,加强精神类疾病“特色化”服务等描述,不难看出未来精神心理健康疾病治疗或将迎来大面积普及,而个性化治疗也将得到发展,相关治疗手段或不断与大数据、AI等技术融合,而解决方案体现形式也将愈为丰富。
迎接千亿大赛道机遇,行业参与者打法各异
身处风口之下,近年来该领域涌现了诸多从业者进行相关解决方案探索,以解决当下行业痛点。尽管精神心理健康产业行业参与者打法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心理健康行业正历经从人工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演变。
大脑的复杂程度犹如浩瀚大海,有860亿神经元、500万亿个突触,由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所构成的神经递质等多种复杂因子存在于人类脑部。同时,精神类疾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指征并不明确。因此,精神类疾病需要多维度工具才能有效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
仅抑郁症而言,其患病病因便包括焦虑、压力等心理状态,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交互影响。其病理机制则涉及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生理改变,以及先天遗传因素、早期神经发育异常、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
但面对发病机制尤为复杂的精神类疾病,目前大部分精神卫生机构通过量表这一传统手段,依托医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患者的行为和表述进行观察诊断以及对患者精神健康情况进行诊断。这一诊断方法不仅诊断效率低,且缺乏基于大量数据的横纵向对比,精度不足。
具体而言,以人工为主导的筛查方法,极为依赖医生经验,且具有一定主观性。不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生化指标的检验,仅依托医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患者的行为和表述进行观察诊断,几乎无法建立对精神类疾病发展情况的全面认知,易导致筛查结果精度低。
同时,纸质化的量表筛查形式,无法对患者数据进行高效且有效的收集。若海量患者信息不能有效打通,则无法对患者数据进行深度、横纵向对比。精神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准确率,以及方法手段难将以得到全面提升。
针对精神心理健康领域这一特征,自动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显得独具优势。
自动化、智能化的诊疗技术不仅可以及时回答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疾病相关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而扩大心理健康疾病治疗覆盖率,加快相关基础体系建设速度。还可以提供形式更为丰富的精神心理健康疾病治疗手段,同时精确收集患者数据,提升诊断精准度与效率,推动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发展,是大势所趋。
在当前这一时机下,该行业显然充满想象。但行业前景越是广阔,企业发展自由度越高,越是需要从业者保持冷静和谨慎,以找准发展方向。经总结后我们发现,无论以何种模式发展,企业都需要具备四个壁垒才有可能跑出赛道。那么,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的企业?
优势企业所需具备的四个壁垒
由于精神类疾病发生的不可逆性,疾病诊断时间前移显得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痛点,在与临床及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后,动脉网总结出了未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优势企业所需具备的四个壁垒:
其一,多维度的生物学标记。仅通过传统诊断手段难以提升诊断及治疗准确度,只有在发病前的黄金期时段通过各种仪器对患者脑部进行多维度的生物标记,真正了解发病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
其二,优质队列数据。中国人口庞大,精神健康相关的真实世界数据充分,正是人工智能相关医疗器械研发的温床。然而真实世界数据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缺乏支撑器械研发的治理标准。使得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研发不得不舍近求远,耗费大量资源去重复临床试验,不但费时、费力、费钱,而且形成的产品在推广应用时无法经受真实世界数据的挑战。目前中国缺乏可以全面支撑心理健康筛查、诊断、干预的智能化装备的高质量数据,行业需要有企业与拥有体量大、生物标记全、同质性高等优势的优质临床队列数据的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来迎接这一挑战,助力应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精神心理健康人工智能的技术产品的转化应用。
其三,符合国家顶层设计。疫情后,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因此紧跟国家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根据国家卫健委7月29日发布关于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通知,当前已设立三个以带动全国精神疾病领域建设与发展为己任的国家级的医学中心。对于当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精神心理健康赛道而言,这无疑指明了行业未来的走向。未来行业需要以符合国家顶层设计,以未来走向为标杆持续迭代产品,同时有能力打造能够解决市场痛点创新解决方案的企业。
其四,交叉学科团队。人类大脑结构尤为复杂,要想彻底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需要的不仅是时间、研究的持续深入,还有认知突破以及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今天不仅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几乎所有科技领域一个显著趋势,即越来越多的重要突破都在于跨学科和交叉领域,这样就要求从业者从神经学、生物学、影像学、计算机行为解析算法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打磨。因此,组建一支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团队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上海耐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耐欣科技”)是一支由国家级中心学科负责人+头部工程算法团队+医疗连续创业者创立,专注于精神心理健康疾病筛查诊断和非药干预的创新企业。公司认为,由于精神健康类疾病不可逆,因此必须搭建多模态、软硬件结合的“筛+诊+防+治”产品矩阵来解决目前整个精神心理健康行业的痛点,通过医疗器械及智能化手段结合的形式,将识别疾病发生的时间前移,真正提升疾病治愈率。耐欣科技整体设立思路及产品研发方向就是围绕着上述四点进行的。
事实上,创新技术不仅可以使相关研究深入到精神类疾病深脑刺激、病毒介导的基因传递诊断与治疗,而且综合心理环境等因素,还能够总结出更完整的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进而研制出对疾病多个发病机制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而建立多模态、软硬件结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则可以实现全人群筛查,以及对风险人群诊断干预及治疗,以前移精神疾病治疗窗口,真正提升精神类疾病治愈率。
围绕以上四个壁垒,多维度产品、软硬件结合、符合严肃医疗特征无疑是重要方向。可以推断带有客观生物标记物的“筛+诊+防+治”产品模式创新的公司将会成为该行业的黑马,符合精神健康行业从人工化转为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发展趋势。
哲学家齐泽克在疫情爆发之初似乎就意识到了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性,并将人类在疫情时代的危机分为医疗危机、经济危机与心理健康危机三层,认为心理健康危机虽泛在而不可见,但其影响不能被低估。他提醒人们,处于全球社会环境不稳定时期,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心理健康问题尤值得被关注。
尽管当下精神心理赛道仍处发展早期,但幸运的是遗传学、影像学、神经免疫学,以及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们对精神类疾病的研究愈为深入,并为精神健康领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地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精神类疾病筛查、诊疗、预防与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人类于精神世界中“诗意地栖居”。
2023-11-09 动脉网发布了 《深化技术基建优势,智云健康持续升级数字化能力》的文章
2023-10-13 动脉网发布了 《泛生子签署私有化协议,精准医疗龙头砥砺前行》的文章
2023-09-22 动脉网发布了 《腾讯的大模型,可能是最快落地医疗场景的大模型》的文章
2023-09-06 动脉网发布了 《美央创新科技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的文章
2023-08-01 动脉网发布了 《生成式AI再下一城,大经中医“岐黄问道·大模型”正式发布》的文章